以互联和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各行各业。移动、云计算、大数据、无线传感器、人工智能等,融合在一起,正对医疗健康行业进行着创造性的颠覆。
数字化和互联,恰好命中医疗健康行业的痛点——界限和壁垒、分散和割裂。将设备、人、数据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互联,使医疗健康行业的“整合”成为可能。不妨以卒中为例,探究数字化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构建“整合”卒中中心和卒中全生命周期关护时,如何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来看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事实上,中国卒中疾病救治低的原因并不在于医疗技术。目前最有效的急性卒中救治方法就是静脉溶栓,即患者血管堵塞后第一时间快速实施静脉溶栓注射。如果血栓严重,则需要以最快速度将患者送到医院实施导管介入手术。
目前,中国卒中疾病的整体溶栓率仅为2%-3%,这与DTN的时间(注:患者从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过长密切相关。造成DTN时间延误的原因有三方面:
因此,一般国内患者发病后,几经辗转住进神经内科病房后,常常已是发病的第二天,与0~4.5小时的溶栓时间窗相距甚远。
那么,如何才能缩短DTN时间呢?关键在于互联和整合,从整体上管理规划、整合资源、打破壁垒,实现科室间协作,甚至融合。
卒中是唯一一个国家专门成立专病防治工程委员会(下称脑防委)的疾病,脑防委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卒中中心建设工作,核心有两条:多学科协作和卒中网络建设。其中构建标准化的卒中中心数据库成为重要抓手,有利于推进区域化卒中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工作。
长海医院是国家首批认证的“高级卒中中心”之一,已被国家脑防委认定为全国十佳“高级卒中中心”先进单位。早在2013年,长海医院就打破各科系壁垒,成立了多学科单病种的“脑血管病中心”,建立急性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开展动静脉无缝连接救治,大大提高了脑卒中的抢救成功率,有效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到2014年,长海医院脑卒中中心平均DTN时间已经实现47分钟,77%的病例救治小于60分钟;到2016年,最短DTN时间可以达到20分钟以下(注:在未建设“卒中中心”前,这一时间是120分钟)。
在一个理想的卒中中心,不仅挂号首诊、血液检查、影像科检查、内科用药、血管内治疗、多学科会诊、外科手术等多个环节通过构建“绿色通道”全部打通,而且还要打通院前急救和院后管理,真正形成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关护闭环。
具体而言,有六个需要被“互联和整合”的环节。各个环节之间,人、设备、数据都被实时连接起来,为患者提供“无缝连接”的关护,从而抢得时间、实现更精准的诊疗、更好的术后和康复管理。
(1)健康管理和疾病预警
针对患有高血压、房颤、糖尿病、肥胖等的高危人群,通过“居家健康管理系统”,记录其日常生命体征和生活习惯。通过家庭与社区医院等互联,一旦出现风险,便于医生及早干预;卒中发病后可以立即呼叫救护车,送往最近的卒中中心快速救治。
(2)救护车与急诊室相连
目前上海市急救中心专门牵头成立了一个“院前急救专业组”,以协调卒中急救工作中的各项环节。当卒中病人呼救,随车的急救医生可以快速判断患者是否为卒中。确诊后,急救人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就近通知有条件救治的医院,并将患者体征等数据实时传给目标医院,以便医生迅速做好准备。
(3)院内绿色通道
卒中院内流程的优化,需要有好的流程规划管理和数字化互联技术的支持。后者的应用能更好地帮助医院管理流程、提高诊疗效率和结果。而大数据洞察,不仅能为医院不断优化流程提供依据,还能提高以循证为基础的脑卒中临床研究水平。
长海医院在建设卒中中心初期,不断探索,将诊疗模式从“单通道串联”进化为“并联式通道”,并在实践中全程监督,持续改进。如今,在长海医院的卒中绿色通道中,不仅配备了专业的卒中护士,全程陪同并协调资源,还将预检台、药房、挂号收费、抢救室、影像诊断、介入治疗等就诊流程改为并联式。
患者进入长海医院卒中绿色通道后,会佩戴上一个手环,记录全程每个节点的精准耗时。这个计时系统将被整合到长海医院和飞利浦正在“共创”的急性卒中DTN时间分析系统。这个智能化的工具可以根据输入期望的目标时间和统计参数,给出推荐的优化方案。通过对各个时间节点进行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可以对缩短DTN时间给出基于数据的建议,有助于创建规范、可持续发展且可以被复制的绿色通道管理流程。
(4)诊断和治疗
患者在完成一站式的快速接诊程序后,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进入CT室进行扫描诊断。长海医院在卒中急救通道旁配备了一个CT诊断室,病情较轻的卒中患者,可以在这里直接接受扫描、诊断和灌注治疗。病情严重危急的患者,会直接被送入介入手术室,立即实施导管介入手术。
(5)神经重症监护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