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對話發表於2012年末,當時有騰訊的人問我,是不是在幫對手“黑”騰訊。我說當然不是,這是一個從騰訊離職的中層幹部的意見,我們絕對是出於好心。
整6年過去了,回看這篇對話,其中許多見地並非杞人憂天。比如:
1. 微信是個特例。騰訊的組織能力見到瓶頸,未能支撐其它業務取勝。
2. 內部有怯戰情緒。更傾向於做不犯錯的決策,而不是做大魄力的決策。
3. 建議建立特區,放權,分拆上市。
騰訊今天的變革正在糾正上一個7年週期積累下來的弊病。我們不妨再復盤一下,看看6年前的一個騰訊中層在內部的真實感受,他如何預判了這家巨頭即將遇到的麻煩。這是一個真實的歷史切片。
問:把你的觀點提前在微信上分享了。有人猜你是騰訊的敵人,是蓄意抹黑。
某互聯網公司CEO:說老實話得罪人。而且就算是騰訊高層,我相信對這些觀點的態度也會不同。我算是騰訊的盟友。我肯定不想看到盟友一家獨大,但一定希望盟友健康、從容。而不是相反。
問:其實就算是對手。只要言之有理,也但說無妨。
CEO:騰訊老業務見頂,新收入還看不到。PC上的用戶數據停滯。青黃不接的局面表示騰訊的能力遇到了瓶頸。
問:不是有微信嗎。
CEO:微信只是特例。要看整體。張小龍的廣州研發部本就是相對獨立的特區。不在深圳不在北京。離老闆遠,不屬任何BU。這是馬化騰幾年前放的一個子。是意外之喜。
問:微信不能代表騰訊?
CEO:近兩年騰訊主力想做的事,哪個出彩了?搜索、電商、微博。都有起色但都不硬,跟微軟做搜索、谷歌做社交差不多的狀況。就看馬化騰挺在意的安全,3Q大戰兩年了,但產品做得如何?我用起來都不爽。這才是騰訊的現實。
問:這麼比確實有落差。
CEO:我遇到騰訊人一提起微信就覺得自己牛。醒醒吧,它牛跟你沒一毛錢的關係。相反人家正因為想法、做法跟你不一樣才牛。它既不是無線BU,也不是社交網絡BU做起來的。微信卻讓大部分騰訊人也包括一些管理層有種虛幻感。這挺危險。也許有人是覺得可以抱微信這條大腿再寄生個三五年好日子。我覺得微信要開放才能達成它的目標。以前抱QQ大腿的活法可能行不通。
問:張小龍貌似不是平常的管理者印象?
CEO:有活力的企業一定要有人對老闆說NO。要麼我做要麼你做,你要做的話那我就不做,我要是做不好就殺頭。要把產品、開發、推廣掌控在自己手裡,不要對聯合項目組心存幻想。
問:騰訊問題在哪。
CEO:青黃不接時最該做什麼?我覺得是重大業務加大投入。而不是平均用力,美其名曰賽馬中相馬。十塊錢押十個項目,9個半都平庸。要有人拍胸脯說,一定要押這個,別的別做了。
問:似乎騰訊也在提精品策略。
CEO:還要克服防守和恐懼的心態。小股份入股開心網是個防守。不清楚它有啥快速增長的空間,恐怕也沒想好跟騰訊朋友、微博怎麼搞。擔心是最大的動力,怕它跟對手結合威脅到自己。封鎖是沒邊際的,防不慎防,摁下葫蘆浮起了瓢。
問:那高朋是防守還是進攻?
CEO:團購火了,我也要做。但沒堅定的打法。就跟Groupon合資,各佔50%。看起來不會錯的安排,必定有大錯。沒人拍胸脯把事扛下來。沒人絕對主導。這就是恐懼,是防守。
問:恐懼的源頭在哪。
CEO:3Q大戰後心有餘悸。各業務線見頂,難維持50%的增長,PC各條業務的用戶數據沒什麼增長。難免心慌。心慌,卻沒做好一個業務的堅定決心,就會做一些看起來不會錯的事。保守和平均跟著就來了。
問:恐懼是種氛圍?
CEO:不覺得馬化騰他們有多恐懼。但像騰訊這種大公司,情緒會逐層放大,然後變形。列寧說紅軍嫖娼影響作戰,下面的人就直接把妓女都殺了。大企業就是這樣。
問:這不能持久。
CEO:我接觸到騰訊的總經理談論創業的明顯多了。而且這些人並非全是不得意的人,有的也是老闆喜歡的中堅力量。越是有衝勁的人,越會在保守而平均的環境里受挫。估計1年後會有一些中層創業,這1年是他們的準備期。聽話、喜歡安全感、習慣在溫室生存的人相對更願意在大公司工作。不是所有的一流人才都能留住。
問:具體舉例。
CEO:如果不去押注賭長期的新業務點,老闆其實就變成投資人。均分資源,規避風險。看賬本算賬,只算小賬不算大帳。我聽說電商的KPI里居然有一項是廣告收入。下面去做收入,是為完成KPI;完成KPI,是為保證公司的投入不減少。還是小步快跑的做封閉產品的老一套。不是看准、投入、衝破臨界點的開放系統的打法。
KPI里成分越多越雜,表示大公司病越嚴重,越不能有效率的進攻。這是保守文化和平均主義。放手給敢拼的人資源,他們的魄力就會自然沖淡恐懼心態。
問:開放是騰訊的大事。
CEO:我覺得開放不及格。新企業起不來。能搞定騰訊的人的開發商就牛逼,像淘寶的小二。我瞭解大部分的收入歸前十的應用。大量應用賺不到錢。得從人治體系轉向市場體系。
問:你之前說沒資格給騰訊提意見。但提醒兩句也無妨。
CEO:建特區。給更大自主權。甚至獨立上市。把心氣高、不想受束縛、有膽量的人留住。特區成本不高,但若嘗試成功就收益明顯,能削弱官僚和平均主義。制度化的管理無法得到創新的員工,就算砸再多資源也是南轅北轍。就需要體制外孵化,高容忍,不遺餘力的支持。
問:獨立上市不現實吧。
CEO:不妨作為個可能去摸索。騰訊確實要錢有錢要資源有資源,但大一統的架構就是難激勵新業務。意思是要足夠的放權+足夠的激勵。別以為資源+管理就能通吃,沒有不趴下的。
問:你對開放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