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根
省略号有六个点,我们是六根不清净的六个媒体人。略有点文化,略有点情趣,略有点思想。每日送上略有点意思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产先生  ·  2025年十大悬念和期待 ·  12 小时前  
舰大官人  ·  明天立春有重磅福利发布。 ... ·  3 天前  
王左中右  ·  坏了 白天刚发现写文章被DeepSeek ... ·  1 周前  
看理想  ·  准备好好吃懒做10天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根

闫晗 | 尼尔 ·盖曼:灵感是让两件事突然交叠

六根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5-02-05 07:00

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灵感来源于两件不同事物的交叠,包括将儿子和感应水龙头、杨二嫂的站姿和圆规、碳基联邦和星际战争等与《乡村教师》故事中偏壤乡村的教育现实和星际战争结合的故事等。这些交叠产生了新奇感和新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文章还提到了两个关于拯救主题的故事,包括偶然捡到流浪狗并送到安乐死但最终找到主人并救了两个人命的故事以及中国大妈拯救抑郁症患者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交叠的力量和产生的新意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灵感来源于不同事物的交叠。

包括现代小学生与感应水龙头的类比、杨二嫂站姿与圆规的比喻等。

关键观点2: 文学作品的灵感也可以来源于其他领域的结合。

如刘慈欣的《乡村教师》融合了科幻和乡村现实,产生了人文关怀和英雄主义的混合爽感。

关键观点3: 交叠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拯救的力量。

如通过偶然捡到流浪狗和公告栏上的寻狗启事联系起来救了两条命的故事,以及中国大妈拯救抑郁症患者的故事。


正文

文 | 闫晗

在网上看到一首诗,题目是“儿子”,作者王成,内容是: “我儿子现在很像一个感应水龙头, 每次看着他写作业, 必须伸手,他才会有产出。”发到朋友圈,许多小学生的家 长都有共鸣。要有生活体验,才可能有这样真切的感受。

这首诗的新奇感在于,将儿子和感应水龙头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找到了一个共同点,从而联系起来—都是需要用手触碰感应才有产出。小朋友是不催着不写,水龙头是不触碰不出水。

鲁迅在《故乡》里写杨二嫂的站姿,像绘图仪器里细脚 伶仃的圆规,当时是个很新奇的比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 因为认识圆规的人并不会很多。这个事物是有些生僻的, 但放到现在,小学生都用过圆规,所有人脑海里立即能出现 画面,这个比喻的生命力更强了。

不管是写诗、写比喻句,还是写故事,都需要灵感。灵感从哪里来呢?小说家尼尔 · 盖曼说: “灵感,就是两件事突然交叠在一起。” 叶圣陶曾表述过类似的意思,他用的词“触发”: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 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 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 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小学生和水龙头、杨二嫂的站姿和圆规在某个场景下发生了特定的联系,产生了新奇感。尼尔 · 盖曼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曾在经典故事中 找到很多灵感,比如白雪公主的故事,他曾疑惑:什么样的人会有乌黑的 头发、雪白的皮肤、鲜红的嘴唇?他换了个讲述方式,从王后的角度讲述 故事:白雪公主是个吸血鬼,将父亲和森林居民的血吸干,王后是正面的 勇敢形象,想要为民除害,奈何运气不够好,被白雪公主害死了。他还写 了一个关于神灯的故事,灵感就来自:神灯精灵可以满足擦亮灯的人三个愿望,可如果那个人什么也不想要呢?故事会如何发展?他笔下的这个故 事就非常温暖,擦亮神灯的姑娘表示自己不缺什么,现在就很好,她问神 灯精灵是不是渴了,带他去散步,给他找点事情做,听他讲自己小时候的 事情。后来,她问精灵:如果你有三个愿望,想要什么?神灯精灵说,什 么也不想要,现在就很好。

这样的交叠就产生了新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将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乡村教师》有两条线索,一面是偏僻乡村古井 村教师李宝库在身患绝症时,仍然心系村里四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下决心要为这些孩子贡献最后一份心力,教给他们牛顿三大定律;另一面是,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 声。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 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而偏僻山村的四个孩子恰巧被选为碳基联邦文明等级测试的询问样本。

这本来是件糟糕的事情,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却被迫代表着整个地球文 明。可想而知,面对测试的大多数问题,孩子们不知道怎么回答,而后来恰巧被问到关于牛顿三大定律的知识。

于是情节发生逆转—“3C 文明测试试题 15 号通过, 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 500921473 的 3 号行星上存在 3C 级文明。”“奇点炸弹转 向Ω脱离目标! ! ”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 之夜中。

乡村教师李宝库没有想到,他的教学行为最终从碳基联邦的除星行动中拯救了地球文明,以及整个太阳系。这个故事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将科幻和乡村现实融合, 两个故事衔接在一起,产生一种人文关怀混合着英雄主义 的爽感。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拯救地球。你不会想到,物理课上学的牛顿三大定律竟可以这样使用,如此让人血脉偾张,产生一种“燃”的效果。

我写的《无字经书》就是把《西游记》师徒四人一路的收获和清朝时马戛尔尼带团访华联系起来,两件事交叠碰撞产生了化学反应。

取经的任务远不是一趟快递那么简单,不以效率为先,会法术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不允许腾云驾雾,只能带着凡人唐玄奘一步一步走陆路,途经的国家都要交换通关文牒。 要达到文化交流的完满效果,取经人必须历经千辛万苦,多灾多难,才能得到经书,而且要留下信物交换—唐太宗御赐的紫金钵盂。这无字经书,恐怕是需要唐僧师徒自己用经历和感受填写, 一路的见闻、对风土人情的记载、对邻国的了解,比经书更有价值。

不由得想起另一件事来:1793 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带团访华,想让骄傲的大清国俯下身段,与英国发展对等的外交和贸易往来。一大批人带着各种新奇精美礼品,在海上航行了11个月,这一趟旅程所费不赀。他们不肯磕头,惹得乾隆皇帝不高兴,所托之任务都被否决。

但他们白跑了吗?并没有。使团收获的就是无字经书:一路上的见闻。眼中大清国的真实面貌,并不像马可 · 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现实打破了他们对这个疆域辽阔的国家的陌生想象。英国使团成员们都是精挑细选 的各学科的专业人才,出发之前就备了关于中国的课,把市面上 所有关于中国的书都找来读了,并且一路进行考察和研究:中国 的地理地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军事实力、国民心态……回 去之后,使团成员们写了很多书,对整个西方世界更新了关于中国的资料。大清尚未开眼看世界,别人却看清了大清的虚弱,为鸦片战争的发动埋下了伏笔。

读过两个关于拯救主题的故事,都是把两件不相干的事联系到一起。 第一个是“我”酒醉后捡到了一只流浪的老狗,带回合租房养了一阵后,担心打扰合租室友,加上狗粮不便宜,某天咨询了宠物医院,决定带它去安乐死。送走它前一天,室友给它买了好吃的, “我”拿了新毛巾准备包裹它。

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有点不妙,狗的命运又会怎样呢?在“我”带 狗去医院的路上,看到了小区公告栏的寻狗启事,要找的正是“我”捡的 那只。联系到狗的主人后,“我”听到了另一个故事。狗的主人是一对老年夫妇, 双双癌症晚期, 在生存意志淡薄的时候捡到了一只被遗弃的病狗,人和狗竟都奇迹般活过了好几年。他们有一个念头,狗好好活着,他们就 能好好活。若不是狗找回来了,很难说老两口会怎样。

这只狗就像欧 · 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的叶子一样,具有了象征意义,是一种寄托,却能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小伙偶然收留流浪狗,偶然看公告栏,却救了两条命。看过很多关于狗的故事,这个印象尤为深刻,因为它用“拯救”的主题串联了两户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另一个故事是微博的一位博主讲述的中国大妈拯救抑郁症患者的故事。 两个不相干的人群在哪里、为什么,又如何产生联系呢?

某个英国小镇男生因为不堪忍受抑郁症的痛苦而想结束生命,他跟父 亲表达了这个想法后,父亲无奈,祈求他去一个常去的岛上告别,如果那 辆常年空荡荡的环岛大巴车上每多一个乘客乘坐, 儿子就答应再多活一年。之前男生去那里,都只有自己一个乘客。

那天,男生来到了岛上的公交站,准备等着和以前一样空荡荡的环岛 巴士。可没想到这天的大巴上竟挤了四十多人,有吃香蕉的大妈,有大声聊天的朋友,有自拍的情侣。这些东方面孔洋溢着笑容—这是一个旅行团。原来,一辆载满了中国旅行团游客的大客车抛锚,跟团导游报警后, 当地警方让他们乘坐岛上大巴以供调度。于是这四十多人高高兴兴地坐上 了这辆常年空载的大巴。小伙子觉得遇到了神迹。

一个普通的旅行团车辆抛锚事故,居然拯救了一个人,让他有了活下 去的精神力量。有时候人的心思和意志力就是这样玄妙。两件事的交叠,让人震撼。你被启发了吗?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539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