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 2011-2016年影片首周票房乘数/总票房分布图
我们绘制了2011-2016年影片首周票房乘数与总票房分布图,图上 2015年(红色点)影片在数量上占优,高票房电影主要来自15、16两年,高乘数影片则多是13年以前作品,在乘数1.0到1.5区间分布着大量15、16年作品。很不幸,整体规律上,我们发现票房乘数和总票房几乎没有数值上的联系,甚至很多高票房影片都是短线走势;像《美人鱼》这样巨无霸级的影片往往锁定热门档期,投入饱和式的宣发,让票房在最快时间内释放出去,像《疯狂动物城》这样靠口碑逆袭获得极高票房的影片非常罕见。
这些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现状:开画首周定基调。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年除了《大圣归来》、《夏洛特烦恼》这样的逆袭黑马,已经很少有影片能获取超过首周一倍的总票房(乘数超过2.0)。每周上映的影片越来越多,今年常有一周10余部影片上映,其中包含两部或更多头部影片的状况。留给一部影片自由发挥的空间基本只有上映第一周,每逢周末,新片被推上货架,老片只能被迫让路。
但影片的后续走势就不重要了吗?其实未必,下面让我们算笔账:一部影片在院线中获得的票房最终只有1/3左右能成为回流的收益,很多时候首周的表现由影片本身的制作、宣发投入决定,影片的第一波票房量级与投入对等,主要承担回收成本的责任,而越过盈亏点后的每一分收入,都是影片的净利润。
举例计算,一部制作成本1亿的电影,需要3亿票房回收成本;影片开画首周收获票房2亿,它走出1.5的乘数便达到盈亏平衡;如果乘数提高到1.8,影片则收获3.6亿总票房对应(3.6亿-3亿)÷ 3=2000万的利润,投资回报率20%;如果影片乘数提高到2.1则相应可获得4000万的利润,投资回报率40%;而如果影片像上述最低水准那样只有1.2的乘数,那最终还要亏损2000万,最终回报率仅-20%。所以看似首周末足以判定一部影片的命运,其实后续走势的起落可能才真正决定了这个项目是亏、是平、还是赚。
仍用上文提到的《湄公河行动》举例,影片宣称制作成本2亿,上映前7日票房累计4.93亿,已是超乎预期的好成绩,但尚不足以覆盖全部成本。截止10月20日,影片上映21天,总票房已突破10亿,预计最后的首周票房乘数可能在2.2~2.5左右,那么其票房净利大概在3.6亿到4.1亿之间,利润便可以达到1.6亿到2.1亿。这就是票房走势坚挺的力量,而同期上映的体量相近的其他影片,虽然首周票房落后《湄公河行动》不多,但由于口碑及后续走势垮塌可能就要面临一个赚爆一个亏损的不同命运。
图8. 2016年十一档四部头部影片票房走势对比(娱票儿票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