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统计公报,披露时间变化、什么内容不见了,往往更有意思。
1、本次公报时间较往年平均时间依然偏迟
2018年、2019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都是在4月份发布,2020年、2021年均在7月份发布。
2022年迟至10月12日发布,相较2021年晚了3个月,相较2019年晚了半年。且未披露预期寿命。
2023年8月29日发布,相较往年平均水平依然偏迟。
2、22年未披露预期寿命,23年再次披露
按照发达地区经验,新冠对人均预期寿命冲击较大。美国2021年相较2019年疫情前直接下滑2.7岁,历史首次被华超过。
按此推算,国内预期寿命在2022年也可能出现数十年来首次下滑,该数据似乎后来也未见披露。2023年78.6岁,可以确认重回增长轨道。
美国2022年预期寿命77.5岁,也有所反弹,依然低于我国。
上海在2023年4月披露了2022年预期寿命变化,小幅下滑。但迄今为止,2023年预期寿命尚未披露。
当然不同人群、职业、收入,受疫情影响是不同的。美国加州2015-2021年新冠疫情前后,不同收入结构居民预期寿命变化情况。
2020年-2021年新冠疫情,导致底层穷人预期寿命下滑最明显,高收入人群可以有更好的自我保护如居家工作和更强的医疗可及性,下降幅度较低。相较2019年,2021年加州总体预期寿命下降3岁,但最底层的5%预期寿命下滑有近5岁,高收入人群下降微乎其微。
底部是家庭收入所处百分位,越往右越富裕;纵轴是预期寿命
3、近年来首次不披露二孩占比情况,不知何故
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2。
尾标强调出生人口数字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性别比来自住院分娩活产数据计算。查阅2022、2021、2020年公报未发现尾标有该内容。
建议卫健委披露住院分娩活产数,毕竟公报中说“2023 年住院分娩率为 99.95%(市
99.97%,县 99.91%),基本实现全部住院分娩”。而统计局非普查数据可能来自抽样调查。
过往几年数字如下:
随着育龄期人群数量的快速下滑、受教育年限的继续提高(生育机会成本增大),未来新出生人口下滑态势难以看到触底迹象,具体参考旧文新生儿下滑至1200万恐继续下滑,减负鼓励政策刻不容缓。
财政必须尽快出台更加激进的财政支持政策,提高生育率、减轻通缩压力,一举两得。
4、诊疗人次大幅上升,“看病就诊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
2023 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 95.5 亿,比上年增加 11.3 亿人次(增长 13.5%)。
2023年居民平均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6.8 次。
2022年居民平均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6.0 次。
2023 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 30187.3 万,比上
年增加 5501.1 万人次(增长 22.3%),居民年住院率为 21.4%。
而2022年居民年住院率为 17.5%。
5、传染病报告例数增长明显,剔除新冠统计数据
甲乙类增量似乎主要是病毒性肝炎、梅毒、淋病等。
丙类增长尤其明显,从421万大幅增长到1591万例,流感、结膜炎、手足口、腹泻等等都有明显增量。
以上数据不包含新冠,备注解释与2022年一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数据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发布。”
6、政府卫生健康支出占比下降,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
202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核算为
90575.8 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 24147.9 亿元,占 26.7%;社会卫生支出 41676.8 亿元,占 46.0%;个人卫生支出 24751.1
亿元,占 27.3%。
人均卫生总费用 6425.3 元,卫生总费用占
GDP 的比重为 7.2%。
政府支出占比相较占比较高的2020年明显下降,较2022年的的28.2%也有下滑。
根据统计局三者口径如下。参照2024年财政部披露的1-7月份卫生健康支出11804亿下滑12%,感觉今年政府卫生支出占比可能也不乐观。
7、中医类机构、人员、服务量增速远高于大盘
希望技术官僚能有点担当吧。逮着正在大国竞争下、艰难产业升级的创新药械、过一致性评价高质量生化药品求全责备价格,但却忽略房间内的大象,奇哉怪哉。
2023 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 92531 个,比上年增加12212个。
2023 年,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 104.5 万人,比上年
增加 12.6 万人(增长 13.8%)。2022年增加3.4万人增长3.9%。
2023 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 15.4 亿,比上年增加 3.1 亿人次(增长 25.3%)。全国总诊疗人次增长13.5%。
2023 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次 4981.0 万,
比上年增加 1119.7 万人次(增长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