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驴光掠影
曾任千亿级A股上市互联网公司IT高管,现任某创业公司CTO,在简书签约认知思维相关的干货,都是多年踩坑的经验,喜欢摄影和旅行,力求做个有趣的人。 微信公众号同步更新:驴光掠影 转载声明:转载分为两种,一是有偿转载,即付给作者相应的稿酬;二是无偿转载,需注明作者为简书签约作者,并在文章后放简书二维码。除此之外的转载都会被视为侵权,简书不惜一切追究侵权责任。关于转载事宜,请联系简书版权经理“sherry时芽”(简信即可)
51好读  ›  专栏  ›  驴光掠影

认知系列 | 简单实用的链接式学习法

驴光掠影  · 简书  ·  · 2017-10-25 18:28

正文


我80%以上的知识和技能都是自学。无论是摄影、写作,还是曾经赖以生存的技能——写程序。大学专业是计算机,后来还学习了经济学专业。在一段时间里学习了社会心理学、物理学、管理学。

要说写程序,在十年前就可以做到一个人可以开一家软件公司,从业务、产品设计、需求分析、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平面设计、编程开发、系统运维都能应对。能把业余爱好摄影做到职业摄影师水平,工作能力吧,在市值2000亿的公司做到高管。

在这期间,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也没有订阅任何课程。经常有人问,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你是如何做到有效学习,有没有什么方法。

这也是今天有这篇文章的由来,我的观点是,只要方法得当,人人都可以做到,甚至比我做得还好。

学习的困境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代价几乎为零,但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 一旦需要和他人讲述某个概念或者知识的时候,却发现无法表述清楚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原因是因为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不到位。

如果我们总是在接触新知识,却没有停下来去整合它们,并将其付诸实践,继续这样不停地接触新知识,我们的大脑就会堵塞。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方法论,学习也有不同的方法。

在中国某个县域的小村里有个杂货店,给小店进货的厂商运营人员查看运营数据发现,这家小店的销售额增长很快,超出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小店。运营人员专门前往农村调查,小店老板如何做到的。

老板采用“组合销售”的方法,把两样不同的商品搭配在一起销售,例如把鸡蛋和洗衣粉一起卖,鸡蛋0.2元一个,限购5个,必须搭配一袋5kg洗衣粉,洗衣粉售价18,组合后的套餐为19元。鸡蛋进价0.6元一个,洗衣粉一袋进货价12元,成本一共15元。等同于把卖鸡蛋亏的钱,在洗衣粉中赚回来。一共盈利4元。

因为鸡蛋对于消费者而言,属于通货、价格敏感型商品。大多数消费者通过判断通货价格敏感型商品的价格来决定是否购买。这样就通过便宜的鸡蛋带动了洗衣粉的销售额。

对于小店老板这样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如何学会这些营销手法呢。

老板学习知识就是靠这台连接到互联网的手机。首先从搜索“怎样才能赚到钱”是他输入的第一个问题,很快有答案——包含赚钱关键字的链接。他看了很多文章之后,又搜索了第二个问题“我想在网上卖东西,可是我不懂怎么做”,小店老板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搜索条件,从赚钱到销售再到营销,直到看到”组合营销“这个概念,再开始实践。

可以发现,这些 关键问题都具有相关性 。这位小店老板在互联网的链接中通过不断搜索相应的关键字来逐步定位到有用的答案,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只不过应用方式有些初级和无意识。

我把这种方法的升级版称为“ 链接式学习法 ”。



链接式学习法的具体步骤

1)带着问题学习

前文中所说的小店老板查找资料就是带着明确的问题。

如果没有带着问题学习,容易漫无目标。人的大脑具备指向性,当明确问题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大脑会重点记住问题相关点,并且建立神经突触联系,巩固学习成果。

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上网搜索资料是一种学习方式,听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带着问题学习就像带着一盏灯指路 。没有目的地学习,很容易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迷失,花了很多时间,实际上收获不多。

假如要学习写作,写作的范围太广,因此需要缩小范围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上。比如“写作的基本框架是什么”,“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什么是短篇、中篇和长篇”等等。

假如想把文章写的更有趣,可以去找你认为有趣的作者的作品来读,找到那些让你抿嘴微笑或者捧腹大笑的片段来反复阅读,阅读过程要思考如下几个问题,例如“文字有什么特点”、“规律是什么”、“为什么会让你觉得有趣”。

把相关联的问题按顺序排列更有助于学习 ,人的大脑善于处理有序、规律的信息。

如果问题太大,请先将问题分解 ,分解为更小的问题,缩小知识范围,减少干扰,这样问题能够更为精准。

人的大脑喜欢立刻有反馈的事情,例如玩游戏,看电影。而漫无目的的学习,被动的阅读,很难得到立即反馈。但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则不一样,目标精准,也更容易有乐趣,大脑也能及时收到反馈。

让学习变成一种有及时反馈的事情 ,大脑会喜欢,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育软件和行业倾向于在游戏中学习的原因。

2)选择有效的知识来源

知识来源分为实体和数字两类。

实体是指各类书籍出版物等,优点是相对数字信息更为全面和深入、可靠(毕竟出版物需要审核)。数字类是指所有互联网化、数字化的信息和资料,优点是海量、查找迅速、方便、知识、大多数免费、更具时效性。

两者优缺点互补,可以视情况结合。

买书之前,先到网上查找一下书评。在选择作者的时候,尽量选择两位在同一领域观点相左的权威、领军人物。 不同的观点,有助于提高看待问题的全面性。

在网上搜索资料的时候,也有一些原则需要知道。

先国外再国内 。国内的知识和资料有许多是搬运工们从国外的网站搬回来的,做了二手加工,首先时效性要慢一些,其次是经过翻译,难免会有信息损耗。国内的知识大V们比较喜欢这么做。所以英文阅读是一项必备技能,如果英文不好也没有关系,靠着翻译软件也大概能知道一点。

先广度再深度 。用搜索引擎是广度,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发现一些专业论坛或者网站,深度则是通过专业网站或论坛来学习更为深度的内容。

搜索引擎不仅仅是广义上的百度或谷歌,可以是微信的搜索框(在微信聊天主界面上面的搜索框,可以搜索任何内容)。



深度包括 专业问答网站 百科网站 以及 专业论坛

知识问答网站 ,国外是Quora。Quora是一个问答SNS网站,由Facebook前雇员查理·切沃(Charlie Cheever)和亚当·安捷罗(Adam D' Angelo)于2009年6月创办。Quora一开始采用邀请制,吸引了很多公众人物和明星大V。Quora此后逐步开放。国内是知乎,其发展轨迹是Quora如出一辙,不过后来也根据国情和中国网民的特点做了微创新(Copy to China模式)。

微信的公众号 也是资料和信息的集散地。遇上好的订阅号也可以订阅,接收最新文章。

百科类网站 有Wiki百科和国内的百度百科,以及一些其他更为垂直的百科,例如MBA智库。

笔记类应用的公众号 ,会定期推送一些收藏最高的排行榜文章,在其中可以看到最受欢迎的文章有哪些。例如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



3)知识关键点之间的跳转

《三体》是一本硬科幻,涉及到很多物理学、量子力学、社会学、宇宙学、数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些朋友读起来感觉很吃力,面对那些难懂的段落,会跳了过去,只欣赏情节和人物内心活动,未免有些可惜。

读过三体的读者都知道,三体人将一颗质子从高维展开到低维,再在其二维表面进行蚀刻,完成计算机的制作。最后再将低维质子打包到高维的质子。

这里出现几个名词:质子、高维、蚀刻。我们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质子?

百科的解释如下:

质子(proton)是一种带 1.6 × 10-19 库仑(C)正电荷的亚原子粒子,直径约 1.6~1.7×10−15 m ,质量是938百万电子伏特/c²(MeV/c²),即1.672621637(83)×10-27千克,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6.5倍(电子的质量为9.10938215(45)×10-31千克),质子比中子稍轻(中子的质量为1.674927211(84)×10-27千克)。质子属于重子类,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通过胶子在强相互作用下构成。原子核中质子数目决定其化学性质和它属于何种化学元素。

如上是作为一个概念的标准定义,我们不是物理专业研究者,可以忽略那些数据,只需要压缩提炼概念,记住“ 质子是比原子小的粒子,是基础物质,不可再分割 ”。

这里提到一个概念——压缩。压缩可以减少信息占用的体积,拿我们最常用的图片格式JPG来说,JPG是有损压缩,这个有损压缩实质上是去除了那些人眼难以分辨出来的,或者是在不损伤画质太多的情况下去除了冗余信息。

我们的大脑也是一样,在资源有效,带宽有限的前提下,压缩信息,可以更有利于我们记忆和调取信息。

接着再依次去解决“什么是高维?”“什么是超弦理论”“什么是蚀刻”等问题。

由此可见, 把名词当作一个链接,当遇上无法理解的名词或典故出处的时候,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百科等地方搜索 。再不断的增加新的名词,由此反复,直到相关的知识点都明白,而不是不懂假装自己懂了。

人类知识结构,呈网状和树状,网状更为复杂。对于我们,树状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构,学习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后,大脑会自动将知识点存储为网状。

4)实践,尝试输出

了解、熟悉知识和理论之后,就要进行实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一遍,让其他人也能通过你的描述理解。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加工方法,要写作,就首先要思考,分析,演绎推理,归纳总结,打碎再重组 。回想一下读书时代,写作业就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考试则是检验你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虽然记忆力超群可以记下知识,但只靠纯粹的记忆,很难维持长久,必须要反复的提高记忆。所以那些学习能力强的人,不仅仅依赖记忆来处理知识和信息。

类似的还有语言转述,用自己的语言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可以有效的发现自己在理解上的不足和偏差。 把自己知道的传授给别人是学以致用的最好方式之一

输出是对资料和信息结构化的过程。在梳理的过程中,逐步明确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提炼了知识和信息的重点。

学习不只是一段在脑子里完成的过程,只有当你真正将自己学会的东西变成实际行动时,你才是在真正地学习。


进阶——知识的拓展思维框架

如果找到需要的知识和答案,却没有对知识进行延伸思考,那么我们的知识结构会变得十分有限,并不能和他人拉开距离(由于思维惯性,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知识拓展思维的重要性)。

1)知识的背景研究

知识因何而来,是什么原因产生的,结论来自何处。结论的实验是怎么做的,谁做的,为什么会这么做。

了解如上内容,是为了让大脑对学习的知识有关联性,加深理解。对于知识的相关背景了解的越多,越有助于记忆。

同时也为后续的理解知识、知识应用打下基础。

2)知识的纵向拓展

知识不会孤立存在 ,还有哪些类似结论,有哪些类似,不同之处有哪些。同一时期还有什么发现,发现者在同一时期还发现了什么。同一领域还有什么发现,围绕这个结论还有哪些事实。

阿基米德原理和曹冲称象。这两者都是利用水来测量,一个是通过水来测量体积,一个是利用水来测量重量,殊途同归。但为什么曹冲称象之后没有去研究背后的原理呢,曹冲比阿基米德晚了500年出生,当时肯定是不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

思考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所知道的这个知识来解释。 当你学习了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之后,还能想到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释?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的问题。

人们在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例如送礼物,同样买个数码产品最新款的IPad Pro,给自己用属于日常开支心理账户,6800元会感觉很贵,但如果用来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就不会觉得贵。人们会根据用途来决定这笔钱属于哪个心理账户(日常开支心理账户和情感维持账户)。

思考这个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

以“心理账户”中的人们对于优惠方式的不同感觉为例,商家如何来应用。

商家小金额商品和大金额商品在表述优惠时选择的策略不同,对消费者的心理效应是不同的。高价商品促销宜采用绝对值优惠的表述,而低价商品促销则应采用相对值优惠表述。

如一套价格100万元的商品房,如果开发商想通过让利方式进行优惠促销,与其说9.5折,不如说优惠5万元,这样对购房者会产生更便宜的价格感知体验。相反,如果某商品的原价只有10元,那么“半价出售”比“优惠5元”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冲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