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734字,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1964年,纽约一名女子在住所附近深夜被人劫杀。据说,当时有38位邻居看到了此事。但无一人出手相助或报警。此事被媒体报道以后,引发美国社会关于大城市人性冷漠的大讨论。众人纷纷发表高见,感慨美国正在变成一个冷漠社会。
在一片谴责声中,有两位心理学家却见解独特。他们认为,无人出手相帮,恰恰是因为邻居太多,有38位。人太多导致责任分散,大家都认为肯定有别人去帮助了,自己不必锦上添花。
当然,这只是心理学家的一种假说和猜想,未经验证。为了证实或者证伪,他们随后组织人进行试验。试验的结果证实了他们的假说。由此形成了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旁观者效应”。也就是说,导致无人救助遇害者的,不是什么人性冷漠的空洞理由,而是切实存在的某个心理规律。试图用道义谴责改变心理规律是不得要领的。人们只能顺应规律,才能发现相应的解决之道。
对“旁观者效应”来说,解决之道就是,如果你是受害者,要及时有效地呼救,并且,要向围观人中的某个具体人去求救,这样,责任归属就很明确,你得到救助的可能性会大得多。如果你是旁观者,要按照只有你一个人在场那样去处理,宁可反应过度或冒傻气。
这个解决办法是否正确有效,因为没有跟踪后续研究,我不知道。但这种思考和研究方法无疑是正确的,值得借鉴和效仿。现代社会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轻易地从道德或人性上找到所谓的“根本原因”,但导致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却不那么容易揭示,需要足够的学识和耐心细致的研究。
假使人们满足于容易但廉价的道义谴责,回避或根本不懂基于现实的深入研究,结果只能是,真正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增长很慢。在同样的问题上大家反复承受损失——记吃不记打。
近日成为新闻热点的魏则西事件(抱歉,我很不想提到逝者的名字,但一时找不到更简单明确的表达方式),众人纷纷发表议论,看来看去,基本都是道义谴责,在玩“抓坏人”的游戏。在我看来,这些汹汹之论,没有正确把握事件的重点。
基本事实是:魏不幸罹患不治之症。到各大医院多方求治,医生均告知无计可施。绝望之余,他通过百度查询到武警医院有治疗方案,前往就诊后,该医院声称可治,据说,医生还担保可以生存二十年云云。但实际上,治疗方案不为医学界所承认,并不可靠。魏家人因此多方筹款治疗,最后人财两空。
根据上述基本事实,首先,说病人是被百度或者武警医院“害死的”,这是耸人听闻的误导。病人罹患不治之症,他是死于绝症,而不是他人。并没有证据表明医院耽误了他得到正确的治疗——残酷的现实是,对这种病根本就没有什么正确的治疗。也就是说,不管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不能挽救他的生命。百度或者医院能做的最大“恶”,就是谋财。
其次,病患及其家人已经从正规大医院得到了足够的诊断信息,只不过这个信息太过残忍,难以令人接受。他们不想就这么放弃。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他们也想试试。于是,就有了上百度,然后去武警医院的花冤钱。
在线性思维的人看来,这当然表明了百度及武警医院的欺诈。可是问题在于,假设打开搜索引擎,找到的全是“治不了”的信息,武警医院也和病患此前去的其他医院一样,明确告知没办法,病患家人在“不想放弃,有一丝希望就要试试”的心理之下,会做什么呢?
他们多半会继续去找各种江湖游医、祖传秘方甚至大师之类。而不管有没有百度,他们是一定会找到的。有愿意付费的需求,就会有人出来满足需求而挣钱。有百度,这些人就会用百度;没有百度,他们也会用电线杆、发传单。有医院允许承包科室,他们就穿上白大褂装成大夫,没有承包的机会,他们也不难找到其他楼堂馆所,甚至可以自建一个医院。
可见,真正的原因不在于有人卑鄙可耻地赚绝症病人的钱,而在于绝症患者或其家人不愿意放弃,愿意为了一丝希望倾尽全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体及其疾病非常复杂。某种药品及治疗方案,即使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并不可靠,但却很可能具有安慰剂的效果。诊断也未必百分百准确,歪打正着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被正规医院宣布不治的病患,却依然存活多年,这方面的事例并不罕见。在这种情况下,绝症病人不放弃微小甚至虚幻的希望,也有其合理性。谁知道哪块云彩下雨呢?生命只有一次,放弃了可就全完了。
医学界评价某种药品或治疗法的有效性,和具体病患尤其是绝症患者的治疗选择,这是大不相同的两码事。前者要严格准确,后者则不妨难得糊涂。也正因此,医生只能尽量提供专业意见,而不能代替病患及其家属作出决定。
所以,我认为此次事件的重点在于:绝症患者到底应该怎样面对残酷的现实?病患及其家人的心理规律是什么?面对残忍可怕的现实,怎样处理才是最明智的?怎样让病患及其家人接受明智的方案,放弃虚幻的希望?合理或不合理的坚持、明智或草率放弃之间,界限到底在哪里?
在这些问题上,人们需要医生、心理学家、伦理学家、社会学者等专业人士在深入研究以后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性化建议和帮助,而不需要漫天挥舞的道德大棒和小棍。
据说,很多医生如果不幸罹患绝症,他们不会徒劳地开刀手术、经受各种痛苦的治疗,而是尽量享受最后的日子,坦然面对命运的安排。
退一步说,就算病患及其家人坚持到底的态度并不明智,但这种需求也是客观存在的,顽强而坚韧,并不会因为搜索竞价排名或莆田系的消失而消失。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设法杜绝谋利者去满足这种需求而赚钱,而是为满足这种需求找到合适的办法。
对莆田系等民营医院,正规医生往往很不屑,视之为败类。如果从医学治疗的角度来说,医生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如果从满足病患及其家属综合需求方面,这种不屑有失偏颇。从早期的电线杆,但现在的排名竞价可以看出,莆田系满足的其实是人们秘密治疗“不光彩”疾病和绝望中最后一搏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真实的,并且,正规医疗体系现在难以满足。
这些需求或许不光彩、不明智,但满足这些需求的产业完全可以正规且体面。可以作为医疗体系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医疗体系以外的补充。
当然,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并不容易,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反复试错。设想中的模式,和现有的“百度-莆田模式”,到底孰优孰劣,也很难说。但只有在这个方向去做出努力,才是正确解决问题之道。简单的道义抨击和呼唤监管都偏离了重点,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这些人并不真正关注问题本身,他们只是在彰显自身的正义感和道德形象。当下一个新闻热点到来时,他们就会迅速找到又一个“一时之快”的发泄点。
现在,科学精神在名义上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际中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还相距甚远。很多人还是满足于直接观察和道义谴责,而不耐烦或不知道怎样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探索和求知。1964年纽约的那个案例中,大多数美国人也是热衷于谈论“人性冷漠”等看上去很深刻其实虚无缥缈的观点。但美国好在总还有科学家去刨根问底探索新知。人类也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而不是收获越来越多层出不穷却毫无新意的泛泛之谈。
(编者注:本文是2016年为魏则西事件写的一篇文章,希望能对你有点启发。)
李子暘为铅笔经济研究社主编,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关注铅笔经济研究社公众号,并回复以下数字,或点击以下链接,查看精彩铅笔社文章。
回复“201”,国家存亡的意义(令人惊奇的大格局精彩长文)
回复“202”,伊斯兰问题还是阿拉伯问题(寻找现代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根源)
回复“204”,北京为什么是首都(寻找北京成为首都的那段历史)
回复“208”,重新理解市场(打破人们对市场长久以来的认识,一篇读了后对世界的看法都会改变的长文)
回复“209”,个人主义与共同体(对个人主义的理性分析,重新理解爱国主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