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买卖,舆论上一直回避的,不是“买卖同罪”,而是基层的“不认可”。图二是1990年时,调研人口买卖得出的问题总结。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基层上并不认可打击人口买卖。比如这几天大家在热搜上看到的女硕士被买卖的案件,讲到
#走失13年女硕士两个孩子成绩优异#
。那么我请大家想一想,这两个孩子的户口是怎么报的?
我国长期执行计划生育。这两个孩子出生读书,都是要罚钱才能上户口的。计生罚款,就是要搞清楚孩子的父母。没有正式结婚登记,哪怕是第一个孩子,都要罚钱。
罚钱的时候,基层有没有去管孩子妈妈可能是个失踪人口呢?
你往这个思路一想,是不是就立刻发现问题其实根本不止在买卖,而是哪怕就算在十年前,一些基层单位也根本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可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去执行呢?
就像在90年代统计调研类似问题的时候,其实是有两个方向的。一个是规模大,没办法管;另一个,是发自内心的认为不需要管。
至于孩子读书成绩,这些年其实也遇到了很多类似的案例。我们国家每年高考完都要选特定的穷人家孩子考上名校的案例宣传。你想,现在普通家庭为什么会贫困呢?其中很常见的一类就是父母有精神疾病。这些家庭出生的孩子就是有一部分会异常聪明,然后考出碾压式的高分进入清北。
这些案例宣传之后,你回过头再看,现在这些孩子出生时,都已经是2000年左右了。当时他们的父母是怎么结合的呢?是婚后才发病吗?
顺着这个思路一回看,你又会发现很多的问题。
所以目前基层上出的很多似是而非的通报,其实就是不想去翻旧账而已,而是希望在发展中去缓解问题。基层上有钱了,精神病人都能收容了,似乎问题也就能缓解了。
但是真有那么容易吗?
我国长期执行计划生育。这两个孩子出生读书,都是要罚钱才能上户口的。计生罚款,就是要搞清楚孩子的父母。没有正式结婚登记,哪怕是第一个孩子,都要罚钱。
罚钱的时候,基层有没有去管孩子妈妈可能是个失踪人口呢?
你往这个思路一想,是不是就立刻发现问题其实根本不止在买卖,而是哪怕就算在十年前,一些基层单位也根本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可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去执行呢?
就像在90年代统计调研类似问题的时候,其实是有两个方向的。一个是规模大,没办法管;另一个,是发自内心的认为不需要管。
至于孩子读书成绩,这些年其实也遇到了很多类似的案例。我们国家每年高考完都要选特定的穷人家孩子考上名校的案例宣传。你想,现在普通家庭为什么会贫困呢?其中很常见的一类就是父母有精神疾病。这些家庭出生的孩子就是有一部分会异常聪明,然后考出碾压式的高分进入清北。
这些案例宣传之后,你回过头再看,现在这些孩子出生时,都已经是2000年左右了。当时他们的父母是怎么结合的呢?是婚后才发病吗?
顺着这个思路一回看,你又会发现很多的问题。
所以目前基层上出的很多似是而非的通报,其实就是不想去翻旧账而已,而是希望在发展中去缓解问题。基层上有钱了,精神病人都能收容了,似乎问题也就能缓解了。
但是真有那么容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