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BA智库
MBA智库专业中文经管门户网站,专注经济管理人士能力提升,分享经济管理知识分享,打造经理人职业生活圈。旗下拥有百科、资讯、文档、商学院、培训等频道。下载MBA智库百科APP,做经管知识达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基金报  ·  DeepSeek,紧急声明! ·  10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六连板牛股!紧急澄清 ·  11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解散!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爆了!涨停潮!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破90亿了,全球第一!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BA智库

从今天起,不要在网上随便发照片了(切记)

MBA智库  · 公众号  ·  · 2024-08-19 12:22

正文

文/李月亮  编 辑/MBA智库琉琉

“换头术”,竟然就在我们身边。


你只要戴上一张人脸面具,瞬间就可以变成另一个人。


十分魔幻,也细思极恐。


01


今年3月,上海某小区,有4户人家接连被盗。


民警通过监控发现,有个“老人”鬼鬼祟祟进了小区。他戴着口罩和黑帽子,看起来60多岁的样子。


离奇的是,监控里却没有老人出小区的画面。


难道是本小区业主作案?


但大家都说不认识这个老人。


警方反复侦查后,发现男子通某有作案嫌疑。


不过通某的年龄是40岁,容貌也和监控里的老人完全对不上。


民警连夜找到通某入住的宾馆。


一开始,通某还想狡辩。但他偷的东西和作案工具都在身边,只能老实交代。


一个40岁的男子,监控里为啥像个60多岁的老人?


原来,是因为他在网上买的人脸面具。



这面具一戴,再配上老头帽,从监控里看,谁能看出他40岁?


要不是警方从其他方面发现线索,这案子太难破了。




0 2


最近,江苏徐州警方也破获了一起盗窃案。


男子一共偷了五家,也是带着从网上买的人脸面具,随时“换脸”。


而他此前已经戴着人脸面具作案20多起。


作案20多起才被抓到,可见这东西多有迷惑性。



之前,广东佛山有一起案子,有人在某网吧抢手机。


当时,监控里发现了三名可疑男子。可是查看了附近的监控视频,却没有看到他们的踪影。



原来,他们后来一直戴着人脸面具活动。


连开车、晚上出去吃饭的时候,都会戴着面具掩人耳目。


从远处看,根本认不出来。



03


这个人脸面具,最近还挺火。


严格来说,它叫“硅胶人脸面具”,是用特种硅胶或类似材料制成,一般在影视剧里会用到。


几年前,在《绝命毒师》的发布会上,扮演毒师的男演员和观众打招呼,看起来毫无异样。



但是他随后“摘下了自己的头”,放在一边,把大伙吓了一大跳。


原来是一个人脸面具。



现在3D打印的人脸面具非常逼真。


据说在日本,30分钟就可以做好一个连面部色斑都1:1还原的真人面具。



这东西用在影视行业或者医疗行业,当然没问题。


但是现在它有了泛滥的趋势。普通人从网上就能买到仿真面具,而且种类非常多。



有些商家推出了明星面容仿真面具。


宣传可以“高度还原”明星的面部特征。


也就是说,只要花钱,你也可以体验一把“明星脸”。


有的商家还可以“私人定制”。


你只需提供一张照片,或通过3D扫描技术获取人脸图像和360度人脸照片,商家就能给你制作出一张人脸面具。


核心卖点就是“超级逼真”。


据说连人的皮肤纹理、眼球光泽,甚至瞳孔、虹膜都能被复刻。



“逼真”到啥程度呢?


商家的宣传是:能通过人脸识别。


甚至保证“如果没通过人脸识别可以直接退货”。


这种人脸面具的价格,一般是3千元至2.5万元。



当然,利用人脸面具犯罪,肯定要承担法律后果。


所以奉劝有歪心思的人收起你的想法。


04


现在有一点非常可怕——


做这种面具,完全不需要提供个人信息。


商家也不会询问购买面具的目的和用途。

那么如果真有人拿着我们的照片,或者扫码的人脸照片,去制作一个和我们的脸一模一样的面具。


谁知道他们会拿去干什么呢?


2019年年底,美国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就宣称:


他们做的3D面具,已经突破了支付宝、微信的识别系统,还能在火车站成功刷脸进站。



为了求证,深圳电视台曾请团队制作了一个造价10万元的3D人脸面具做实验。


结果发现,2D门锁、手机被秒开,而3D的刷脸支付系统没被攻破。



专家是这样说的——


“目前,模型很可能攻克分辨率要求不高的场景,比如小区门禁、上下班打卡系统。


但安检和人脸支付,是通过红外测温加三维结构识别,人脸面具很难突破。”


现在,人脸面具和人脸识别技术,就是一场“攻防战”。


一边在攻,一边在防,互相“斗法”。


而且双方都一直在升级。


未来到底能“斗”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准。


而人脸面具的制作,目前在法律法规上还处于一个模糊地 带。


厦门大学一位法学教授就建议:


在定制人脸面具时,应当要求制作方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和用途审查。


对于高度逼真的面具,应当在公安部门进行备案和审核。


按照目前的这种发展态势,这些建议还是非常必要的。


希望相关部门及早出台规定,严格限制人脸面具的制作,并且严查违规者。


毕竟一张逼真的人脸面具,可能带来的犯罪太多了。


05


这个时代,科技迅猛发展。


而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隐患也在飞速增加。


比如AI,已经有人利用它来作恶了。


去年,广州一女子在社交平台上发了自己乘地铁的照片。


她本来衣服穿得好好的。



没想到,却被人用AI“一键脱衣”并造谣。


还有人使用AI换脸进行诈骗。


就在一个多月前,宁夏一男子小龙接到了“表哥”从QQ打来的视频通话。


“表哥”说他在非洲务工,急需签一个合同,自己网络不稳定转不了账,让小龙帮他转一下。


而视频里,正是表哥的脸。


小龙深信不疑,就转了1.5万元到对方账户。


结果他随后在微信上找表哥,表哥很蒙,说“你说的什么钱啊”。


小龙这才意识到自己上了当。


原来是骗子用AI换脸和拟声技术,冒充表哥跟他视频。



你看这事,是不是细思极恐。


过去我们说“眼见为实”。


现在你明明看到了他的样子,但也未必是他本人。


一般人没有那么高的警惕性,太容易上当了。


小龙被骗,可能是因为他表哥的账号被盗了。


骗子搜集到了表哥的人脸和声音的信息,用AI合成了他的形象去骗人。


所以警方就说,如果有熟人打视频借钱,一定要用两个办法验证:


一是让他在脸前面挥挥手。


如果是AI的话,就会出现异常。


二是问他一些容易辨别真伪的问题。


比如“你家住几楼啊?”


或者“我上个月不是刚给你打了30万,还不够啊?”


如果这个熟人只有一个上大学的儿子,你可以问他“你闺女今年初中几年级?”


对方如果答得不对,就立刻挂掉视频。


当然,同时也必须注意,保护好我们自己的信息。


不要随意在网络上暴露人脸、指纹、声音;


不登录来路不明的网站,不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


不点击不明平台发来的广告、中奖信息。


否则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损失。


06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很多网站上,都在卖人脸数据。


很多照片还是手持身份证的人脸截图。



这些照片,可能会被用来诈骗、换脸,解锁你的各种账号,也可能用于很多我们想不到的场景。


之前就有一个“00后”男孩,绕过了某银行APP的人脸识别系统,使用虚假身份注册多个账户牟利。


如果我们自己的人脸信息被泄露,带来的可能是难以预料的麻烦。


说到最后,想起一件事。


大概4年前,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家的小区物业,要用人脸识别的门禁。


她强烈反对。


因为没有人能保证物业不会泄露业主们的人脸信息。


而一旦泄露,就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当时很多人都同意“刷脸进门”,觉得没什么不妥,甚至还认为她多事,小题大做。


就算有人反对,也是反对上传房产证信息。


但是劳教授就说:“人脸数据带来的风险,可比上传房产证大多了,根本没法比。”


当时街道还请劳教授去谈话,跟她讲人脸识别怎么方便,怎么好。


而劳教授则列举了种种风险,认为物业不应该收集业主的人脸数据。


她说:“如果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可能使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激增。”


而且更可怕的是,人脸是没法更换的,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


即便采取法律手段维权成功,麻烦也会一直存在。


现在各种软件、各种部门,都在大肆收集人脸信息。


而相关的法律法规又非常不完善。


我们每交出一次自己的人脸信息,就等于埋下一个雷。


劳教授就说,这会给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无法估量的风险。


的确, 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手段越来越高明,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也扑面而来。


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力的措施,加强监管,不要让大众一直毫不知情地“裸奔”。


同时,大家也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这张脸。


如果你也认同,就点亮 “赞” + “在看” 吧。



-THE EN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国基金报  ·  DeepSeek,紧急声明!
10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六连板牛股!紧急澄清
11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解散!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爆了!涨停潮!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破90亿了,全球第一!
4 天前
中国新闻周刊  ·  那些离开北京的人现在都过得怎么样?
7 年前
刑侦案审  ·  新疆“7•5”事件的法治启示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