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勇处长到王勇副检察长,他一直都没有‘放过’我们,从讯问笔录到审查报告,从起诉书到出庭预案,从审查方法到办案模式,从工作机制到司法理念,王勇每年都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基层检察官,起初,太仓市检察院的冯怡帆感觉王勇这个人很“麻烦”。
让冯怡帆感到困惑的,不仅这一件。
2017年,冯怡帆参加全省公诉论辩赛,辩题是一道案例改编题——
2008年的某天,犯罪嫌疑人在上海一个地铁站抢夺他人钱包,跑了700米后,在出站口被抓,既遂还是未遂?
“你知道这个地铁站有多少人吗?谁告诉你犯罪嫌疑人一定混入了人群?当天的天气怎么样?如果雨天都带着雨伞,出站前所有人都打开雨伞,如何保证犯罪嫌疑人没有脱离视线?这些现实问题你考虑过吗?案件要靠事实说话,你的结论是出自事实还是自己的猜测?”
模拟辩论时,冯怡帆本来信心满满,反复强调犯罪嫌疑人肯定已经混入人群,所以肯定是既遂,本以为结论顺理成章,但王勇听后却提出了一连串考问。
“你出一趟差,真的去这个地铁站自己走一走。回来我们再讨论。”
“为了一个辩题费这么大的功夫,有这个必要么?”面对冯怡帆的质疑,王勇却说:辩论和办案一样,只有全力查清事实,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冯怡帆真就去了上海,按图索骥来到了题中的徐家汇地铁站,按照王勇的要求,掐着表,赶在同一时刻、循着同一路线进入了地铁站。一瞬间,拥挤的站台,熙熙攘攘的人群,单纯的想象变为了眼前的现实。
一个辩题,都要回到所谓的案发现场看一看才下结论,何况案件?
办案不能用感情说话、猜测说话、好恶说话,而应该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话,用法律说话。
“事实自有千钧力”,这句话走进了冯怡帆的心里。为了查证事实,冯怡帆爬过房顶、跳过窗户、走过深夜漆黑的楼道、把自己摆进案件当事人的位置,走到案件中去,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这些看似繁琐甚至苛刻的要求背后,是王勇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一颗求极致的心。”
“电子产品两三年不更新,我们就难以忍受了。而一些法律文书、司法理念长期不更新,我们却习以为常。这本身就不正常。”再次品味王勇的这些话,冯怡帆感慨良多: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期待是在不断升高的,只有以求极致的心不断创造精益求精的司法产品,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