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证经证
不论是往生净土,还是净土菩萨人天所起诸行,都是靠阿弥陀佛本愿力。一般人都讲,到极乐世界再慢慢修行,要如何如何修行,那里只是环境、条件比较好。昙鸾大师的解释不是这样的。
“何以言之”,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给出理由;第二,给出经文的证据。
第一,首先讲道理。这个道理非常明朗,毫不含糊。先反证,“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如果不是佛力,四十八愿就没有效果、没有意义了,就是假的了。
第二,给出经文的证据。“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引用经文来证明,用了三条愿。“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靶心,射箭的靶心叫作“的”。所谓“目的”,就是眼睛看出去看到的那个点,这个词代表精准度。“的取三愿”,就是百分之百的,扼要的,抓得很紧的,一点点都不会偏离的。“的取”三条愿来证明,靠佛力速得成佛。
接下来分别列举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证明: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一证);住正定聚,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二证);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三证)。因此横超三界,速得成佛,广度众生。此成为有名的“三愿的证”,显明净土门之此土往生(第十八愿)、彼土成佛(第十一愿)、还(huán)度众生(第二十二愿),若凡若圣,若因若果,若往若还,自利、利他,皆完全依靠阿弥陀如来本愿力。
(1)首先取第十八愿: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昙鸾大师写得都很简略,愿文引完之后,接下来就解释说: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往生不就是靠佛的愿力吗?因为有第十八愿,我们才十念念佛就能往生,所谓“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到了极乐世界就离开了三界,这样成佛不就有可能,不就快了吗?这是一证。
(2)接着引用第十一愿: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正定聚”就是不退转。即使出了三界,像阿罗汉也是出了三界的,但还不是不退转的菩萨,还不一定快速成佛。即使有的菩萨不退转,再往上走,还未必能“必至灭度”、快速成佛。为什么呢?因为这中间还有“七地沉空难”。
一旦到了极乐净土,有阿弥陀佛第十一愿的保障,根本不用担心会有“七地沉空难”,这是第十一愿的保障作用,所以“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一般的通途修行可能就有这个障碍,就不快速了。这是二证。
(3)取第二十二愿。
第二十二愿也特别好,有机会要专门讲解、学习。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昙鸾大师解释这三条愿,每一条愿前面都有这五个字“缘佛愿力故”。
到了极乐世界凭什么可以“超出常论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超出常论诸地之行”就是说,不是靠一般的、平常的次序,从初地到二地,到三地,不是这样的,而是超越的。
“超”有两种:
第一种是次第超。次第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从一地到二地,最后到十地,而是可以从最基础的一下子到十地。
第二种是不次第超。什么是不次第超呢?不需要一定从低往高走,而是证高位也可以显现为低位,在低位也有高位的果德,这才叫“超”。
我们这样的人,只念几句佛,到极乐世界就有这样的果证,那是我们的功德吗?不是,是“缘佛愿力故”。因为有“超出常伦诸地行故”,不是一地一地按次第的,而是当下修行普贤愿海,当下圆满,所以快速成佛。这是第三个证据。
(4)“因此横超三界,速得成佛,广度众生”,有这三愿——有第十八愿可以横超三界,有第十一愿可以速疾成佛,有第二十二愿可以广度众生。
“此成为有名的‘三愿的证’”,这三条愿的的确确、毫不含糊、毫不偏离地证明了这都是靠阿弥陀如来的本愿力。“显明净土门之此土往生(第十八愿)、彼土成佛(第十一愿)、还度众生(第二十二愿)”。
“若凡若圣”,“若凡”,第十八愿主要是为凡夫讲的;“若圣”,第二十二愿里包含圣位菩萨。“若因若果”,从此土去往生,这是“因”;彼土成佛,这是“果”。“若往若还”,前往净土是“往”,回头到十方度众生是“还”。“自利利他”,自己成佛是“自利”,利益众生是“利他”。这些都是完全依靠阿弥陀如来本愿力。
这么简洁的解释,含摄面特别广泛。所以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这句结论是整部《往生论注》的核心要句。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