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药明康德  ·  默沙东研发疫苗有望在欧盟获批上市 ·  3 天前  
医药经济报  ·  医药经济专家谈 | ... ·  3 天前  
医药经济报  ·  小分子药领衔多点开花 ·  5 天前  
医药经济报  ·  医药经济专家谈 | ... ·  5 天前  
药明康德  ·  病毒载量下降近90%!创新RSV口服疗法临床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29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0-23 11:11

正文






理证经证


不论是往生净土,还是净土菩萨人天所起诸行,都是靠阿弥陀佛本愿力。一般人都讲,到极乐世界再慢慢修行,要如何如何修行,那里只是环境、条件比较好。昙鸾大师的解释不是这样的。


“何以言之”,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给出理由;第二,给出经文的证据。


第一,首先讲道理。这个道理非常明朗,毫不含糊。先反证,“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如果不是佛力,四十八愿就没有效果、没有意义了,就是假的了。


第二,给出经文的证据。“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引用经文来证明,用了三条愿。“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靶心,射箭的靶心叫作“的”。所谓“目的”,就是眼睛看出去看到的那个点,这个词代表精准度。“的取三愿”,就是百分之百的,扼要的,抓得很紧的,一点点都不会偏离的。“的取”三条愿来证明,靠佛力速得成佛。


接下来分别列举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证明: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一证);住正定聚,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二证);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三证)。因此横超三界,速得成佛,广度众生。此成为有名的“三愿的证”,显明净土门之此土往生(第十八愿)、彼土成佛(第十一愿)、还(huán)度众生(第二十二愿),若凡若圣,若因若果,若往若还,自利、利他,皆完全依靠阿弥陀如来本愿力。


(1)首先取第十八愿: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昙鸾大师写得都很简略,愿文引完之后,接下来就解释说: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往生不就是靠佛的愿力吗?因为有第十八愿,我们才十念念佛就能往生,所谓“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到了极乐世界就离开了三界,这样成佛不就有可能,不就快了吗?这是一证。


(2)接着引用第十一愿: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正定聚”就是不退转。即使出了三界,像阿罗汉也是出了三界的,但还不是不退转的菩萨,还不一定快速成佛。即使有的菩萨不退转,再往上走,还未必能“必至灭度”、快速成佛。为什么呢?因为这中间还有“七地沉空难”。


一旦到了极乐净土,有阿弥陀佛第十一愿的保障,根本不用担心会有“七地沉空难”,这是第十一愿的保障作用,所以“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一般的通途修行可能就有这个障碍,就不快速了。这是二证。


(3)取第二十二愿。


第二十二愿也特别好,有机会要专门讲解、学习。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昙鸾大师解释这三条愿,每一条愿前面都有这五个字“缘佛愿力故”。


到了极乐世界凭什么可以“超出常论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超出常论诸地之行”就是说,不是靠一般的、平常的次序,从初地到二地,到三地,不是这样的,而是超越的。


“超”有两种:


第一种是次第超。次第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从一地到二地,最后到十地,而是可以从最基础的一下子到十地。


第二种是不次第超。什么是不次第超呢?不需要一定从低往高走,而是证高位也可以显现为低位,在低位也有高位的果德,这才叫“超”。


我们这样的人,只念几句佛,到极乐世界就有这样的果证,那是我们的功德吗?不是,是“缘佛愿力故”。因为有“超出常伦诸地行故”,不是一地一地按次第的,而是当下修行普贤愿海,当下圆满,所以快速成佛。这是第三个证据。


(4)“因此横超三界,速得成佛,广度众生”,有这三愿——有第十八愿可以横超三界,有第十一愿可以速疾成佛,有第二十二愿可以广度众生。


“此成为有名的‘三愿的证’”,这三条愿的的确确、毫不含糊、毫不偏离地证明了这都是靠阿弥陀如来的本愿力。“显明净土门之此土往生(第十八愿)、彼土成佛(第十一愿)、还度众生(第二十二愿)”。


“若凡若圣”,“若凡”,第十八愿主要是为凡夫讲的;“若圣”,第二十二愿里包含圣位菩萨。“若因若果”,从此土去往生,这是“因”;彼土成佛,这是“果”。“若往若还”,前往净土是“往”,回头到十方度众生是“还”。“自利利他”,自己成佛是“自利”,利益众生是“利他”。这些都是完全依靠阿弥陀如来本愿力。


这么简洁的解释,含摄面特别广泛。所以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这句结论是整部《往生论注》的核心要句。


图表。


《往生论》整个结构就是从五念门到五果门,五念门为因,五功德门为果,这张表画得很清晰。


“凡是”这两个字贯穿两句。


“生彼净土”那一句,生彼净土,五念门为因,第十八愿是往生因;到净土后得的果是五果门里的前四种功德——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这就是第十一愿。如果细分,近门和大会众门属于“住正定聚”,宅门、屋门应当是“必至灭度”。这是往生果,是往相,也是往相回向。


第二句,到了极乐世界,“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这就是五果门里的第五种功德。第五果是园林游戏地门,菩萨度众生如同园林游戏一样,这种利益主要是显示第二十二愿的功能力用。


这样就非常清楚地显示出来,这一切都是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作用。


总结


(1)


从净土宗教理发展阶段来说,《往生论注》综合了龙树菩萨“称名易行”与天亲菩萨“五念门往生”的思想,将二者融为一体,而探求其背后的根本原理,在阿弥陀佛本愿力。也就是:依佛本愿力,称名易得生。


前面说过,昙鸾大师秉承两位菩萨的净土思想,把两位菩萨的思想融在一起,来探寻背后的原理。


(2)


简言之,《易行品》首先明“称名”,回答“是什么”,此为易行之相,属方法论;《往生论》进一步明“往生速成佛”,回答“要如何”,此为易行之用,属目标论;《往生论注》更明“佛本愿力”,回答“为什么”,此为易行之体,属本体论。三者相融相摄,一体不分。


《易行品》讲易行,讲行法,到底什么是“易行”,它回答“是什么”,怎样易行,就是称念名号,“执持称名号”。称名是从外面可以看得到的易行的相状,看得清楚。它是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就是易行。


《往生论》进一步说明的是“往生速成佛”,是回答“要如何”。称名要怎么样呢?要往生净土,到了净土能快速成佛。这是目的,属于目标论,《往生论》又进了一步。


《往生论注》更加显明“佛本愿力”,回答的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到净土,为什么要往生,为什么要称名,为什么到净土能够快速成佛。“此为易行之体,属本体论”,是它的本质。


下面这张图表,很清晰。


所谓体、相、用,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是融摄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确定了十方众生的目标是“愿生弥陀净土”,利益是能够快速成佛,方法是“执持称名号”。“体”一定会显现出“相”和“用”;而“相”也一定包含在“体”和“用”里,有什么样的相,就有什么样的作用,也一定是从“体”当中所生发出来的:它们有这种一体的关系。


(3)


由此《往生论注》,中印两土之净教思想豁然贯通,浑然一体;净土一宗之教相判释、正依经典、相承论释涵盖无余,净土宗呈现雏形。


这样联系起来看,净土宗虽然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但基本的形态有了。


立宗要有几个要素(立宗要素包含宗派名称、教相判释、正依经典、法脉相承),从《往生论注》来说,这几个要素基本上完备了。


比如说“相承祖释”,相承要有相承的论释,《往生论注》相承天亲菩萨《往生论》和龙树菩萨《易行品》,人相承、法相承非常清晰,相承祖释很清楚。“教相判释”,难易二道判、自他二力判也很清晰,这是非常明白的。


“正依经典”也很清楚,因为《往生论》全称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昙鸾大师进一步说明“无量寿经”是指净土三经。所以,根据《往生论注》的教理架构来讲,整个净土宗基本的形貌已经比较完整。


这三位菩萨、祖师的贡献,龙树菩萨主要解决的是往生方法问题,就是“执持称名号”;天亲菩萨“愿生速成佛”,是目标;昙鸾大师“弥陀本愿力”,是原理。


昙鸾大师秉承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的法脉,完整地传承了龙树、天亲两位菩萨的净土思想,在净土宗的教理发展阶段有里程碑的贡献:既继承了前面印度的两位菩萨,也为在中国开显净土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昙鸾大师的贡献可以讲是不可思议的。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翻译的经论都是从印度来的。在净土门这一方面,昙鸾大师起了钩索的作用,把印度净土教和中国净土教完整地联系在一起,使净土教在中国扎根、发扬开来。昙鸾大师在这方面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从理论建设来讲,昙鸾大师的作用非常大,地位非常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