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条命由我话事”。
2025乙巳年新春,作为“中国制造”的输出隐喻,《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出圈——截至2月11日的最新数据显示,其票房收入突破86亿元人民币,超越《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成为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冠军。
蛇年进入第三周,在中国资本市场,也正在成就另一个脚踩一对风火轮的“哪吒”。
它,就是本身看点十足的比亚迪。
2024年12月22日,在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参观者在比亚迪品牌展台参观。新华社
过去一周多来,本港年轻人一直在抱怨:
为何香港未能同步上映《哪吒2》?
以至于只能过关深圳,才能一睹IMAX版的哪吒闹海盛况。
其实,同是在鹏城,还有一对“风火轮”正腾空而起!截至2月7日收市,比亚迪A/H股市值双双逼近万亿元!比亚迪(002594.SZ)和比亚迪股份(1211)市值分别达至9510亿元人民币和9601亿港元。上述两个数字,距离2024年10月7日至8日间突破9000亿元大关仅隔4个月(152/153天)。
昨日收盘,比亚迪A股再涨0.99%至330.13元/股,总市值达9604亿元人民币。至于港股,比亚迪股份则微跌0.24%,报329.2港元/股,总市值为9577亿港元。
比亚迪今日开盘继续保持涨势。
A股↓↓↓
港股
↓↓↓
与此同时,关于重估“中国科技股”或“新质生产力股”的讨论,亦大有席卷之势。从德银到大摩,尽管投行们观点未尽统一,但在这一点上却达成共识:即充分体现生态开放科技下沉的“技术平权运动”,将令包括中国本土在内的全球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进而拉动需求上升。
事实上,在更早前的两周,中国横空出世的人工大模型DeepSeek已用完全开源的技术模式,逼得Open AI免费亮出全部家当。中国对数据与技术的平权开放姿态,正迎来各路盟军加入,连“星际之门”的缔造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模型对美意义,显然是合作大于竞争。
一场从文化叙事到技术标准的“中国式突围”,正以“顶硬上”姿态,重新定义全球产业规则!无论H股还是A股显然不会漠视这一切,比亚迪“双万亿”之梦已近在咫尺,而一切才刚刚开始!
2月6日,由清华大学全球证券市场研究院完成的《中国上市公司市值分析月度报告(2025年1月)》显示:截至1月31日,中国A股上市公司总数为5395家,总市值近84万亿元人民币。A股市值1万亿元人民币以上有6家,1000亿元至10000亿元的113家,500亿元至1000亿元的133家,100亿元至500亿元的1207家。100亿元以下公司3936家,约占所有上市公司的73%。
中國A股上市公司市值分析
在民企中,在比亚迪触及万亿之前,内地民营企业入围“万亿俱乐部”者仅宁德时代一家。惟其如此,这个先进制造代表的“唯一”,与5家分属金融、能源及牌照垄断性国企相比,才愈发显得可贵。
而都说大道不孤,或许曾毓群很快就会有王传福作伴了。
在比亚迪这类民企崛起前,中国制造给予海外市场的基本印象主要还以低附加值的纺织服饰用品、日用消费品为基本代表。但请注意:2023年,中国汽车制造业总收入已达10.1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增长11.9%,占GDP的8.7%,超过房地产成为第一支柱产业!时至今日,比亚迪的产品输出,则已成为中国商品在满足内需的同时迅速走出国门的代名词。
记者从比亚迪方面获知的最新消息是:2025年大力推进智驾系统全面普及自去年下半年即成为比亚迪高层的决策意志;昨日晚间,比亚迪亦正式推出高阶驾驶系统“天神之眼”,并全面向10万级车型普及。
高科技面前,宁有种乎?中国民营企业家给出了自己的注解。
从产品输出到技术平权,实则深意暗藏——相比竞争对手,中国制造明显更为开放和务实。
当比亚迪A/H总市值双双来到万亿门前,数据显示,其2023年净负债率仅28%,不到大众(89%)的三分之一,却以垂直整合的“闭环能力”,将插混车型均价压至10万元人民币以下。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作派”。反观近来大闹白宫的埃隆·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虽手握脑机接口等黑科技,却因封闭生态与高研发成本,市值大幅缩水23%。
资本的选择一目了然:
“技术平权”的本质,不是谁更炫酷,而是谁能让创新触达街头巷尾。
如今,比亚迪又将2025年重点放在了具身机器人、智能驾驶等以及如何利用DeepSeek API接入快速普惠大众,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更为明确的产业上升通道。
比亚迪智能化产业链标的弹性测算(图源:天风电新&电子)
2024年,比亚迪向全球开源L4级智驾系统“云辇-P”,收取0.5%专利费。3个月内,46家车企接入,其中包括马来西亚的宝腾、埃及的纳赛尔等。一位德国工程师在社交平台写道:“这就像用‘农村包围城市’打破技术垄断。”
这种“开源革命”的背后,其实是中国对“斯普特尼克时刻”的理解。
从产品输出到技术平权,实则暗藏深意——相比竞争对手,中国制造明显更为开放务实。
2025年春节前后,中国以DeepSeek低成本AI系统、人形机械人产业链(占全球70%份额),以及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驾标准,向世界宣告:技术霸权不再是单极游戏。当特斯拉FSD系统因高成本困守高端市场时,中国车企通过模块化开发与数据共享,将单车型智驾成本压至3000元以下,仅为特斯拉的1/1068。
更致命的是生态效应。吉利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后,车控响应速度提升40%;长安联合华为推出“北斗天枢2.0”,计划三年发布37款智能车型。这种“打群架”的模式,让中国车企的算法迭代速度达到特斯拉的三倍——西方在实验室打磨钻石,中国则在市场熔炼钢刀。
当中国车企高歌猛进时,日本同行正步入“诺基亚时刻”。
2023年,丰田总负债达2.6万亿日元,产能闲置率35%,电动化转型明显迟缓;本田则因固态电池研发滞后,被迫向宁德时代采购电池。这种困境,与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时代的挣扎如出一辙——巨头并非输给技术进步,而是输给生态保守。
反观中国,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成本较行业低15%,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45%。更关键的是,中国车企通过DeepSeek联盟,将AI研发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这种“越共享越强大”的飞轮,恰是日本封闭供应链的克星。
中国制造业的估值重构,依托于一套“铁三角模型”——垂直整合:比亚迪掌控75%电动车供应链,小米以生态链覆盖智能家居全场景;开源生态:DeepSeek降低AI门槛,华为“车路云”标准被17国采纳610;成本控制:通过规模效应与数据反哺,实现“高质低价”的普惠突破。
这套打法,正在全球复制。比亚迪海外工厂的电池包出口单价较宁德时代高8%;小米SU 7智能电车已让福特CEO赞不绝口,在小米市值去年全年增长2459亿人民币之际,2024年奔驰市值则缩水1143亿人民币,宝马缩水1100亿人民币,大众缩水1206亿人民币,保时捷缩水740亿,四者缩水总和——4189亿,接近半个比亚迪的A股市值。
“中国制造”,已从成本洼地,升维为规则制定者。
《哪吒2》北美上映前夕,有美国媒体担心地自问:“若中国动画+中国制造双轮驱动,好莱坞还剩什么?”答案,或许藏在DeepSeek的开源协议里:当技术从私有财产变为基础设施,规则的制定权必然易主。
1957年的苏联,用一颗卫星换来十年霸权;2025年的中国,则以无数个“斯普特尼克时刻”编织出一张发展之网。电动新能源汽车、光伏、高铁、AI算法——新质生产力的跃迁,正通过各家民营企业与央企的合力,以更低的成本消化能力与更侧重B端实体企业技术供给的实战能力,悄无声息地瓦解西方最后的防线。
港人常言:“有风唔好使尽帆”。中国制造的破局,从来不是硬碰硬的对抗,而是以生态之力,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落叠”。当迪士尼还在靠《海洋奇缘2》续命IP之王时,中国已用哪吒的混天绫捆住了下一个时代的船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