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味读书
纵观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一一为您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米筐投资  ·  历史罕见,楼市迎来大变局! ·  2 天前  
米筐投资  ·  历史罕见,楼市迎来大变局! ·  2 天前  
忘川边的但丁  ·  司马懿,是谁把你“逼”成了千古罪人 ·  4 天前  
拥抱印度洋  ·  盘活存量资产:昆明必须破题,而且要尽快破题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味读书

这个正国级官员的儿子两中状元,堪称“千古第一诗人”,嘉靖皇帝却恨之入骨

有味读书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5-30 18:54

正文

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盛夏光年,空气醉甜。

又是一季鲜花锦簇、芳香四溢时。

在赵雷的歌声里,一个人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走到了桂湖路的尽头,站在了博物馆的门口。

任凭嫩绿的垂柳,亲吻着额头。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还在停留。

停留?

是的,为五百多年前一位名叫杨慎的人停留。



文 | 清风明月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



1



 

公元1508年,大明正德三年,帝都北京。


又是一年国考(科考)时。


此时,一名来自新都(今成都)的21岁小伙踌躇满志地走进了考场。


他轻轻松松地答完了试卷,然后胸有成竹地离开了考场。


他有理由相信,自己的答卷十分完美。


果然,当时的文坛大V、主考官王鏊和梁储老师评卷之后,对这位考生的文章大加赞赏,毫不犹豫地把它评为了第一名。


可是,这时候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不可思议地发生了。


因为这些主考官们太喜爱这篇文章了,他们反复拜读,争相传阅。


在传阅过程中,蜡烛流下的烛花碰巧滴落在了卷面上,于是试卷被烧毁。


就这样,本来应该为国考冠军(状元)的小伙,却因为这个奇葩的突发事件,名落孙山。


既然命中如此,那就等三年之后再考吧。


然而,牛人就是牛人。


三年后,小伙第二次参加国考。


这次没有发生什么意外,24岁的他再次考取了第一名(中状元),终于弥补了三年前的遗憾。


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位小伙名叫杨慎,字升庵。



2



 

杨慎是名神童,如假包换的神童。


可是,与大多数神童从小悲催命运不同的是,杨慎小朋友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其父杨廷和,是历经大明三朝的中央高干、股肱要臣。


同时也是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叱咤风云人物。


由于出生书香门第,杨慎小朋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七岁时,母亲教他唐诗,很快倒背如流。


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


十二岁时,写出《吊古战场文》,文中竟然出现了“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这样的警句。


读到此文时,他的叔父、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的杨瑞红惊呆了。


杨副部长怀疑自己看错了,猛掴自己几个耳光后,又命令自己的侄子重写《过秦论》。


我们知道,《过秦论》是西汉文坛大V贾谊传颂千载的名篇。


这次,轮到杨慎小朋友的爷爷惊呆了。


一向安重沉稳的杨老爷子读过《新过秦论》之后,顿时对左邻右舍大声宣布:“我的孙子就是新一代的贾谊啊!”


得意忘形的杨老爷子当时可能忘记了,贾谊的一生是及其坎坷不幸的。



3



 

高中状元后,24岁的杨慎被任命为中央政府的秘书(翰林院修撰),从此正式登上了大明朝的政治舞台。


此时的他,由于特殊的身份,交结了很多当时的文坛大咖。


更难得的是,因工作需要,杨慎有大把时间泡在中央档案馆(皇家秘阁),从而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


几年下来,杨秘书的行政工作能力及文学创作水平突飞猛进。


后来,人社部(吏部)考核干部时,称他“文章克称乎科名,慎修允协乎名字”。


这就是说:杨秘书的文章与状元的名声相符、品行与名字相称。


与此同时,其父杨廷和同志忍辱负重若干年,终于击垮了祸国殃民的大宦官刘瑾集团,已经出任了内阁首辅。


估计这时候您该纳闷了,内阁首辅是什么官职呢?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国务院总理。


既然德政勤绩廉考核全部优秀,又有担任总理的老爹作后台,毋庸置疑,杨秘书的仕途之路自然是光明无限。


可是,人生啊,有时往往就是那么无常。


正当一颗政治新星冉冉升起之时,一起惊天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杨秘书一生的命运。


同时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这件被中国历史炒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就是:“大礼仪”事件。



4



 

什么是“大礼议”事件?


其实说白了,就是活着的最高领袖为死去的父母争取名誉称号而折腾出来的惊天闹剧。


公元1521年,千年难遇的混世魔王正德皇帝朱厚照同志突然两腿一蹬,到西方极乐世界继续嗨皮去了。


由于这位仁兄没有儿子,所以按照相关规定,其堂弟朱厚熜同志即皇帝位,这就是后来的嘉靖帝。


话说这位嘉靖同志也不是善茬儿,上岗仅仅6天,就命令宣传部(礼部)下发红头文件,追封自己死去的老爹为皇考。


如此这般胡闹,总理杨廷和同志看不下去了。


杨总理立即召集中央众高干协商此事。


协商的结果是:嘉靖同志应该称朱厚照同志的父亲为皇考,改称自己死去的老爹为皇叔父。


也就是说,嘉靖同志得管伯父叫父亲,而把亲生父亲当叔父。


意见反馈上去之后,嘉靖同志勃然大怒,厉声质问道:“净扯淡,父母怎么能乱换呢?”


可是,以杨廷和杨慎父子为首的这帮官员们真是杠杠的,硬是和最高领袖死磕上了。


如此以来,嘉靖同志也是没辙,遂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假意要辞去最高领袖职务,卷铺盖走人。


事情闹到这一地步,杨总理等一干人面面相觑。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只好做出了让步。


但是呢?有个条件,就是嘉靖同志要在爹娘的称呼前加上“本生”二字,并且仍然坚持让其称伯父为“皇考”。


这样一来,领袖与官员们的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而此时,一些没有节操、没有底线的官员如张璁、桂萼等为攀上最高领袖这棵高枝儿,突然临阵倒戈。


他们圆滑地选择了站在最高领袖嘉靖同志一方,从而使得天平的平衡被打破。


如此以来,以杨慎秘书为代表的官员们不干了。


他们联名上书,称张璁、桂萼为官中败类,并以集体辞职表示抗议。


最高领袖嘉靖同志丝毫不为所动。


老江湖毕竟是老江湖。


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杨廷和总理也准备仿效嘉靖同志,以退为进,写下辞职报告,说要告老还乡。


没料到的是,嘉靖同志早就嫌这位倔强的老头碍手碍脚,于是顺水推舟,大笔一挥:批准。


至此,三朝元老、时年66岁的杨老总理只好于无奈之下卷铺盖回了成都老家。



5



 

此时,虽已赋闲在家,但杨老爷子仍然忧心纷繁杂乱的时局。


而且,他更担心身处漩涡中心的儿子杨慎。


所以他屡次写信劝诫儿子要“端做闲官,只守闲官”。


可他没万万没想到的是,怀着一颗铁血丹心的儿子,早已义无反顾地跳入了这场大风暴的漩涡中心。


公元1524年7月,嘉靖同志正式下文称死去的老爹为“恭穆皇帝”,并去掉“本生”二字。


众官员们断然拒绝。


不仅如此,杨秘书还联络一帮人跪在左顺门前,进行集体抗议活动。


面对此情此景,嘉靖同志暴跳如雷。


他立即命令卫戍军(锦衣卫)采取暴力手段镇压,并逮捕了八名官员。


此举动一出,群情更加激愤。


于此关键时刻,杨慎也是吃秤砣铁了心,他充分发挥自己卓越的组织才能,召集官员共计二百二十余人集会,并在众人前大声疾呼道:


“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中华民族最响亮的口号之一。


于是,受到杨秘书口号煽动的众官员们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齐刷刷下跪,同时嚎啕大哭,硬是把皇宫弄成了殡仪馆。


此时,嘉靖同志再也忍无可忍。


他立即下令将所有人全部打入大牢,并动用了令人闻风丧胆的酷刑:廷杖。


也就是用碗口粗的大木棍打屁股,并且往死里打。


于是,包括杨慎同志在内的上百人被扒下衣服,整齐排列在皇宫外,上百根大棍同时起落,一时间声响震天,血肉横飞。


这次,嘉靖同志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记录,那就是同时廷杖一百三十四人。


这一百三十四人中,有十六人当场被活活打死。


细细想来,“活活打死”这四个字,至今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胆寒啊!


侥幸的是,杨秘书虽然被打得昏死过去许久,但是好歹总算捡回了一条小命。


抓也抓了,打也打了,这下嘉靖同志总该消停了吧?


然而您错了,仅仅过了十天,卧在病床上的杨慎等人又被人抬回到刑场,再一次挨了一顿结结实实的回笼棍。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正值壮年的话,37岁的杨慎早就魂归天外了。


然而,嘉靖同志还是没有结束的意思。


基于杨秘书在这场事件中的突出表现,嘉靖同志额外送给了他一项优厚的待遇--流放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


至此,长达4年的“大礼议”闹剧彻底画上了句号。


对这场争论,孰是孰非,当时及后世史学家一直莫衷一是。


然而,纵观杨廷和、杨慎父子在这场惊天闹剧中的立场及表现,其拳拳之忠心、铮铮之铁骨可见一斑。



6



 

据说,杨慎同志最初的流放地为山西雁门关。


可是当时帝都北京流行一句民谣:


“宁充口外三千里,莫充云南碧鸡关。”


嘉靖同志大概也很喜欢这句民谣,于是就一改初衷,顺便安排杨慎同志到更为艰苦的地方去体验生活。


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曾经的天子骄子、37岁的杨慎被赶出帝都,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流放之路。


他可能不会知道,这一走,他再也没有能够返回帝都北京。


在流放途中,奄奄一息的杨慎又一次遭受了死神的无情考验。


不过这次惊天劫难的原因倒不是因他而起。


而是因他父亲杨廷和总理当年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


想当年杨总理在朱厚照同志(正德皇帝)上西天、嘉靖同志还未即位时,曾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


而当时的大明朝已经江河日下,千疮百孔,财政赤字累累。


为了挽救日落西山的帝国,杨总理想尽一切办法,裁减了许多冒滥军功、碌碌无为的官员。


因为位高权重,杨总理的这一举动,当时并没有为自己招惹来麻烦。


可是,有道是父债子还。


此时的杨慎命若游丝,只能坐在马车里让人拉着向流放地云南前行。


于是,这些被裁掉的小人们终于等来了机会。


他们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机杀害仅剩下半条命的流放犯杨慎。


在此生死存亡时刻,杨慎的聪明才智又一次救了自己。


在行程中,他一路小心防备,命令车夫昼伏夜行,该停则行,该行则停,完全不安套路出牌。


就这样,经过与杀手们数月的斗智斗勇,伤痕累累的杨慎最终有惊无险地抵达了永昌卫(云南保山)。



7



 

在流放的途中,37岁的杨慎内心无比酸楚。


路过湘西时,他想起了被楚怀王放逐的屈原,情不自禁地吟唱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途经贵州桐梓(夜郎)的时候,他想起了同样流放此地的李白,无比悲凉地写道:“我行更迢递,千载同潜然。”


到达云南后,孤苦无依的杨慎开始纵情山水,足迹遍及滇西北和滇南。


由于天生的人格魅力,杨慎渐渐结交了一大批诗文好友,他们经常诗酒唱和。


当地还有很多学子,因为杨慎的文坛盛名而成了他的超级粉丝,跟随他从游问学。


可是,每日为生存忙碌奔波之后,他的内心深处就起了涟漪。


他坚信总有一天,自己会再次被中央政府起用。


所以,他在诗中颇为自信地写道:


“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


才华横溢的国考状元,怎么可能会一直被委弃空山呢?


可是,随着日子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过去,始终没有关于赦免他的半点消息。


“江花江草每年同,君不见,憔悴已成翁。”


是啊,漫长的三十多年过去了,自己已经鬓发苍苍,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已消湖海元龙气,只有沧浪渔夫心。”


时光的无情流逝,使得杨慎的生平抱负,都黯然消散在岁月中。



8



 

在大明朝近280年的历史中,皇帝因为各种奇葩无比的原因,大多是短命鬼。


可嘉靖同志偏偏却是特例。


这位天天修道炼丹、服食汞铅等重金属(金丹)的虔诚道士不仅活了61岁,而且在位竟然长达45年之久。


更为要命的是,嘉靖同志还属于那种睚眦必报的刻薄寡恩之人。


即使杨慎流放到数千里外的山旮旯后,嘉靖同志对他还是念念不忘。


所以闲来无事时,嘉靖同志经常问身边的官员们:“杨慎最近过得怎么样啊?”


好在杨慎人缘很好,所以大家立即愁眉苦脸地答道:“他呀,现在糟老头一个,已经病入膏肓啦。”


于是,嘉靖同志心满意足地笑了。


嘉靖同志在位期间,曾经发布6次特赦令,但始终没有杨慎的名字。


后来杨慎的儿子长大成人,按照律例本来可以代替父亲留在云南,这样杨慎便能回乡。


可是中央政府却没有发来任何批示,云南地方官也不敢擅自许诺。


为此,他悲愤无比地写下了“千里有家归未得,可怜长作滇南人”的诗句。


后来,在朋友的周旋下,公元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已经65岁的杨慎终于借兵役之名回到了老家。


仅仅过了6年,到了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冬,新任的云南省长(巡抚)又下令将他押回永昌卫。


古稀之年、多病之身,仍不被宽恕,可见嘉靖同志对杨慎的仇恨那是比山还高、比海更深。



9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杨慎在山旮旯苦苦煎熬了三十五年。


三十五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几乎就是一半的人生。


对杨慎来说,这是极其漫长的三十五年,令人叹惋的三十五年。


同时也是成就伟大杨慎的三十五年。


正是如此恶劣、毫无退路的生存环境,成就了杨慎最为辉煌的人生。


由于蛮荒之地文化教育及其落后,杨慎便在云南设馆讲学,广收学生,从而在各少数民族中掀起了学习汉文化的热潮。


在他的倾心教导下,云南出现了以“杨门七子”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更有4人史无前例地考中进士。


要知道,在杨慎入云南之前,整个云南在大明朝都没有出过一名进士。


就杨慎对传统学术的贡献而言,他博学多闻,毕生著作400余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皆为流放云南期间所作。


杨慎编撰的《南诏野史》《云南通志》等著作,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云南的历史地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此后的云南地方文化研究。


更难能可贵的是,杨慎在放逐期间,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


当他发现昆明一带地头蛇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不仅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云南省长(巡抚)赵剑门,请求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谓水利工程。


杨慎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曾经说道:“临利不敢先入,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遭逢太平,以处安边,歌咏击壤,以终余年。天之顾畀厚矣,笃矣;吾之涯分止矣,足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眼前看到利益,不敢比别人快一步;需要见义时,不敢落后于他人。可能我做的事对自己的事业没啥帮助,但绝对对得起君王百姓。经历了冲击,留一条命安处云南,度过余生,这已经是上天对我的眷顾了。


公元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苦难一生的杨慎在云南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此时,他著作等身,名扬天下。


杨慎的文学创作成就,得到诸多名家的推崇,如稍晚于他的李贽认为李谪仙(李白)、苏坡仙(苏轼)、杨戍仙(杨慎)可谓流光百世的蜀中三杰。


明代著名学者袁宏道认为自古以来“胸中有万卷书”的人十分少见,自王安石、苏轼以来的300多年间,只有杨慎、李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清初王夫之称杨慎的诗是“三百年来最上乘”,称杨慎为“千古第一诗人”。


近代学问家陈寅恪也说:“杨用修(即杨慎)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比。”


在现代学者眼中,杨慎绝对属于超一流的词学大家。


宋代凡井水处皆唱柳永词,而明代不吃井水处亦唱升庵词,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词体的活力。


更为客观的评价是,纵观整个大明朝,以博学多才而论,有三人最强,而后世学者大都认为,其中以杨慎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一。


其他两位仁兄分别是大名鼎鼎的解缙与徐渭。


然而,杨慎最为后人所知的,还是《三国演义》那首传诵千古的开篇词《临江仙》。


这是苦难一生的杨慎阅尽世间百态,尝遍人情冷暖,读透世事沧桑、看遍王朝兴衰的呕心沥血之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简介】

清风明月,河南正阳人,出生于美丽的淮河畔,一介布衣,性情自负及自卑,完美主义者兼虚无主义者,酷爱世间一切美好。人生信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字。



推荐一个不可错过的公众号




美物计
微信号:huanqiukanke


推荐理由 中国精致生活传播平台,致力于匠人精神的探索与传承,重拾中国文化自信,重释中式生活美学概念,寻找中国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