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
财金新天地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来源:
格隆
,作者
万连山
(本文不代表财金新天地立场)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第一件事,江西省教育厅宣布,2024年全省计划仅招聘中小学幼儿园(含特岗)教师4986人,比2023年的10967人下滑54.7%。
同时,进一步推进规模小的学校基本优化,集中力量办乡镇中心学校。
第二件事,今年全国新增1924个硕士点、831个博士点,高等教育继续扩招。
国务院下发红头文件,特别强调: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质量;满足大众多元化学习需求;激发教育和培训消费活力……
但现在就业形势如此,教师减招了,多出来的这些年轻人怎么办?要么继续深造或考公,要么就给他们提供能发挥专业的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预测称:
到2035年,全国将有150万小学老师、37万初中老师岗位过剩。
我国出生人口下滑的拐点在2016年,当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
此后,平均每年下跌超过100万人,且最近三年加速越来越明显。
小孩一般是3-4周岁上幼儿园,也就是从2019-2020年开始,幼儿园数量必然会逐步减少。
这一点与统计的数据吻合,2019年确实是全国幼儿园数量的转折点。
此后几年至今,有关“幼儿园关停潮”的新闻,一直热度不减。
短短几年,就从“报名难”变成了“招生荒”,曾经“一位难求”的央企机关幼儿园,也不例外。
也就是从2023年开始,少子化的效应,会使得小学入学人数出现大幅缩缩减。
家里有小孩的一定能感受到,从去年开始,各地小学招生确实是冷清了不少。
同样的道理,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
到2029年,全国初中生开始出现生源明显不足现象;到2032年,扩散到高中;2035年,扩散到大学招生。
根据这种算法,最早到2032年,全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子,都将出现全方位减少。
比如教育内卷大省河南,2023-2027年,预计小学生数量、总在校生数量,将分别减少200万人、190万人以上,降幅均超过20%。
照这样看,北京师范大学预测的2035年,并不夸张,反而还保守了。
小学、初中教师过剩是肯定的,但会不会就过剩150万、37万这么多呢?
不能直接拍脑袋就说结论,必须还要看教师群体的自身的情况。
这几年,是中国体制内退休的高峰,教师自然也不例外。
全国共有约663万在编小学教师,其中女教师486万人,男教师177万人。
按照现在的退休年龄算,到2032年,将有109万小学女教师退休,58万小学男教师退休。
而2032年的在校小学生,按7岁上一年级算,对应的是2019-2025年的出生人口。
2024年最乐观的预计出生人口是882万人,在乐观的基础上再乐观,假如2025年也有882万——
那么2019-2025年的出生总人口是1465万+1202万+1062万+956万+902万+882万+882万=7351万人。
2023年全国小学生数量为1.08亿人,相比之下,少了约2650万人,下滑幅度约24.5%。
而退休小学教师占现在教师群体的比例为167/663≈25.2%,与学童数量下滑的幅度接近。
也就是说,
即便从现在开始一个在编小学老师也不招,8年后也能维持现在的师生比例。
哪怕仅仅维持现在的规模,到2032年,也会有约167万小学教师过剩。
现实中,不是说有学生就能招教师,还需要什么?需要钱。
缺钱,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是个非常现实而尴尬的因素。
今年1-5月,该市公共财政收入下降了37.9%;税收收入下降36.2%,非税收入下降39.6%。
为了节流,大幅削减公共预算是肯定的,其中教育补贴就削减了20.3%。
为什么要以栖霞市举例?因为这是个富县,人均GDP高达14万元,远超全国平均9万元、以及西部平均的5万元。
从这方面看,教师大量过剩可能是个伪命题,预算降了,自然无法维持教师规模。
社会对教师的需求都是越来越少,如果以后每年还是那么多师范毕业生, 他们能干嘛去?
即便少数能力强、或者家里有关系的,安排进了学校……
2022年,韩国多所高中因生源不足关闭;2023年,日本有200多所大学因招不到学生,即将倒闭。
第二种,有编制的,虽然不会马上被辞退,但也不好受。
这样做看似能解决问题,其实不然,因为政府维持运转花费的金钱并不会降低多少,相当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成本越来越高。
这些成本,学校可能承担一部分,大部分则转移到家长身上——
也就是说,学费会越来越贵。
直到一个班只剩十几个人,学校财政和家长的钱包再也扛不住了,就是学校倒闭的时候。
供过于求的教师们,要么走关系分一个班、一个科目教,要么就被调岗,去看图书馆、或者进社区里做公益。
如果你是后者,一来你本来住在小镇,现在每天要大老远去县小学上班,很累;二来,被调岗的职位基本都是工资低、福利低,而且极度无聊。
如果你是在编教师,以上二、三种方案,似乎听起来也没有太糟糕。
不管怎么说,日本韩国好歹是发达国家,人口体量也相对较小,有条件用相对温和的手段,去处理过剩的教师团体。
中国不太一样,教师群体规模太大,福利制度也没那么完善,当然不可能照搬。
根据上面的内容推测,我们的财政可能根本养不起现有规模的教师。
江西之前,这两年各地纷纷出台了红色预警、预案,许多省份高校已经停止师范专业扩招、甚至停招。
显而易见,
除了少数发达地区,大班变小班是不太现实的。
更普遍的现象很可能是,
紧抓第一种方案,跳过第二种方案,部分参考第三种方案。
比如北京丰台区就提出,为了防止教师躺平,正在研究退出机制:
对在编不在岗、考核不达标的教师,进行辞退或调岗处理。
福建、浙江等地,也正计划实行新的教师参聘制度,意味着老师们将成为“合同工”。
以上内容,针对的只是行业,并不是说当教师就完全没搞头了。
预计到2040年,全国高考人数将不足600万人,比现在少一半。
这是不是意味着,考大学就变得更容易了?教育不再内卷了?
我们要明白大学招生的本质目的是什么?是筛选人才,不是做慈善。
怎么才是筛选的最直接方法?那当然还是按比例招生,不然名校怎么维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