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
《医学界》以有品位、有追求、有爱心、有水平的医务工作者为受众,以“服务医生,改善医疗”为宗旨,让行医更幸福是我们的使命,为用户提供可靠、有用、有价值观的资讯是我们的存在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  ·  9 岁患儿手指胀痛 5 ... ·  昨天  
丁香园  ·  一口猪肉把他送进 ... ·  2 天前  
丁香园肿瘤时间  ·  吴小华教授: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 ... ·  3 天前  
德大器械注册与临床  ·  德大医械:浓情中秋,感恩有你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

医生瞧不起护士,大专家看不下去了……

医学界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3-21 21:00

正文

过去人们常常把医生的工作说成是不求人的“自由职业”,其实,现代的医疗工作都是通过不同岗位人员组成的团队共同努力来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医院也有点像大型综合性生产企业。许多患者之所以能在医院里得到更正确的诊断和更合理的治疗,实际上和许多部门的紧密配合分不开。


在临床工作中,与医生关系最密切的合作者莫过于护士。




作者 | 曾昭耆

摘自 | 《漫漫从医路》书籍 ·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瞧不起护士的医生不聪明。


假如说年轻医生中有连上级医生也不放在眼里的,可以肯定那是极个别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但自以为是个医生就瞧不起护士的,却较为多见。


由于护士的学制较短而医学院校的学制相当长,所以当医生毕业工作时,与他们年龄差不多的护士已工作好几年了,她们大多数已基本掌握了各项常规工作。而刚毕业的医生尽管有不少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上往往还是很生疏的。


第一次交待病情的经历


我至今还清楚记得刚开始做住院医师,生平第一次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的经历。当时,主治医师是真正的“访问者”(visitor),他们大多数时间在自己的办公室看材料或在实验室做工作,或者出门诊,只在上午9点带我们查房,两个小时左右就走了。高年住院医师也有各自要忙的事。


那天下午,突然有家属来询问病情。患者是我主管的,但到底该怎么谈才得体,自己心里毫无把握。这时,病房护士长(年纪顶多比我稍大一点)见我为难,就说:“我和你一起去谈吧!”


到那里后,她坐在一边基本上不说话,听我讲。可每当我说的不十分恰当时,她便马上接过话:“我们医生的意思是说……”,实际上是在修正我的话,把内容补充得非常妥贴,因此家属也很满意。


我从内心对她表示感谢,她却说:“不用谢,希望你当了大医生后别忘了我们就好啦!”像这样的护士长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位老师。



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护士长


还有一位护士长,至今我每当想起她,仍佩服得“五体投地”。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做住院医师,曾奉命带着一批实习医师到一家市属医院里工作了几个月。那是一所规模和名气都不太大、也不在闹市区的市级医院。初到那里,我就有一种奇特的感觉,觉得它像一只身体很小而嘴巴很大的“怪兽”。病床总共不到100张,却有一个外表虽然普通,但实力非常强大的急诊室。因为,医院附近多是当时生活水平很低的劳动者,一般的病很少到医院,病房里住的几乎都是重症患者。


我那时除带实习医师外,自己作为住院医师管8张病床,并参加病房和急诊值班。有一次,我下午休息,午饭后离开病房,晚7时回医院,8位患者已死了4位,可见都是多么重的患者。


那个医院没有几部电话,有事都是通过扩音器通知,大家都听得见。我刚接班,那里的医生就让我注意听懂扩音器通知急诊的语气。比如用一般语速通知“请某某医生到急诊室看病人”,意思说是一般的急症,你稍微动作慢一点也行;如果听见快速呼叫“某某医生赶快到急诊室!”那就是告诉你:有危重患者,你必须立即放下一切工作,跑步前往,否则可能就会耽误抢救。


时间已过去60多年,有些事印象不深了,但那个急诊室严阵以待的气氛至今还记忆犹新。大约40~50平方米的一间房子,进门两边沿墙放着氧气瓶和其他急救器械,治疗桌上放着各种小手术包和急救药,一些当时常用的可拉明、咖啡因、洛贝林等急救药都已准备好,可供立即注射。室内靠墙放着7~8张急救床,当中是医生写病历的桌子。从形式上看,可以说相当简陋。


护士长大约40多岁,我已完全不记得她的样子,只记得她经常带着几个护士在急诊室忙碌,动作麻利,有条不紊。最使人感到了不起的是她的直观诊断本领。那绝不仅仅是一般的“分诊”,有时简直有点“神”。她望一眼患者就说:“这个是ectopic(异位妊娠)!”妇产科医生检查后,果然证实了她的诊断,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有一次,接连来了几位急重症患者,当我赶到急诊室时,护士长早已把当时一起值班的护士分派到各患者身边,开始询问病情,而她自己挨个儿看了一遍,对各位患者情况的轻重缓急已经心里有数,每位护士对患者可能需要的检查和治疗处理也已经在做准备。


这时,家属们纷纷呼喊着“医生,快救救命啊!”,都想把我拉向他家的患者。我正不知该先给谁诊治时,护士长用眼神坚定地示意,指向一个患者。我知道,她已经按患者的一般情况排出了次序,她所指的就是经她判断最急重者。我到患者身边,那里等着的护士立即用最简炼的术语向我报告病史,并把我可能要做的检查都准备好了,衣服仍覆盖着。但钮扣和裤带早已解开,护士已经量过血压(但血压表仍绑好,以备我可能复查),我只需做一些必要的病史补充询问和查体。


由于已做好准备,查体也很省劲。几分钟后,我已能口头提出处理医嘱,护士立刻执行。于是,护士长把我指向下一个患者,她则留下协助第一位护士落实执行我的医嘱。就这样一个个患者看下去。


处理完患者,我也记不太清楚各患者的情况了。护士长见我已忙完,就让我坐在办公桌旁,她再叫护士们来帮助我补记病历。原来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记录本。简要的病史、我查体的阳性发现、诊断印象和我下的口头医嘱,她们都记下来了,没有遗漏,更不会弄错。


我至今非常敬佩那位护士长,不仅是因为她那高超的知识、经验和技术,而且还因为她亲自培训出了那么干练的护理团队。60多年后的今天,虽然许多医院的急诊室装备已大为改观,但像她们那样出色的工作水平仍不多见。



和那样的护士们一起工作,尽管劳累,但是很舒心,甚至有点感到荣幸。


和医生相比,护士与患者的接触要密切得多。一位有水平的护士有时能观察到一些被医生忽略了的重要情况,解决重要问题。


例如,一位卧床患者常诉腹痛,主管医生每次都照例开一些颠茄片之类的药物,一直效果不佳。护士发现患者已近一周未大便,触诊左下腹发现乙状肠内容物似很多,考虑粪块壅积所致。经给患者抠出干粪块后患者排出了较多粪便,从此腹痛消失。


另一例重度头部弹片伤开颅术后患者,护士巡视发现他不时有清水样“鼻涕”流出,意识到有脑脊液瘘可能。立即留取标本送常规化验,证实液中含糖,与脑脊液内容相符合。遂向主管医生反映。此患者经再次手术修补了瘘孔,有效地防止了因瘘道逆行感染而致脑脓疡等严重并发症。这个患者至少存活了30多年,因为20几年前,我还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他作为一位英雄人物出席一次纪念晚会的形象。以当时颅脑外科手术水平衡量,无疑可算是满意的疗效。而这个成功又显然和护士当时周密的术后护理,特别是发现了重要问题分不开。



“三查七对一注意”的作用


当然不能指望所有的护士水平都很高,也有些年轻护士贪玩,下班后不大肯念书学习,但护理工作有严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如“三查七对一注意”。这些是使临床工作得以按部就班地正常运转,杜绝差错事故,在各个环节上使工作质量趋于完善,成为日常医疗工作的重要保证。


诸如,在落实医嘱过程中核实其正规性和可行性;在诊断或治疗性操作前做各种准备,并在操作过程中协助医生准确无误地完成;通过频繁有序的巡视和临床护理及时察觉患者情况的某些改变,及时向医生反馈,等等。


总之,医生和护士是临床工作中既有明确分工,又紧密结合的伙伴,应该互相配合、支持、尊重和谅解。特别要告诫医生,切不可自以为了不起,瞧不起护士。


一旦护士发现医生工作中出了什么差错提出来时,希望医生能够虚心接受和改正,千万不要文过饰非。要知道这不仅是个人面子问题,重要的是对患者负责。即使最后证明医生没有错误,而是护士没搞清楚,也应该耐心解释或讲解,通过互相帮助来提高认识。



护士发现的重大问题


我们医院曾有个年轻医生,由于一时疏忽,把一种重要的高危药品量开大了。护士查医嘱发现了要他改,这位年轻人居然大发脾气,说是护士“打击”他。其实,这简直是一种极不明智、近于愚昧的态度。自己错了,人家帮你查出来了才没发生严重后果,不但不该发火,应该感谢人家才对。


这个医生,后来因犯其他错误被调离了。



教授说“病人已经死了”



60多年前,在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医学院有些功课是口试。有个同学在回答教授提问后刚走出门,突然想起一种药的剂量说错了(比如把西地兰0.4mg说成了4.0mg),马上敲门进去,说出了正确剂量,要求纠正刚才的口试答案。教授板起面孔说:“晚了,病人已经死了!”当场给他判了个口试不及格。表面上看起来,这位教授是严了些,不就是打错了一位小数点吗!可是,这位教授是对的。大家知道,在抢救患者的实际工作中,常免不了临时下口头医嘱,医生在那边一开口,旁边的护士立即开安瓿,不到一分钟药就进了患者的血管甚至心脏,可见教授说“病人已经死了”的话并不夸大,这是从实战出发。


比如,曾经有一个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急诊室处理后转入病房,发现其心率很快,并有大量室性早搏,经查原来是急诊时异丙肾上腺素量偏大,过去还曾有案例把氯化钾误作为氯化钠,给患者静脉注射致死的,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危险性大的药品划出专门的区域做了警示标识,以防止差错发生。我想,刚才提到的那位同学被教授判了不及格后,他这一辈子当医生大概都会特别注意用药剂量了,而这才正是老一辈专家们严格要求的真正用意。




所以,我希望年轻医生们冷静想想患者的安全和利益,到底是事故已经发生了再千方百计地去抢救好?还是有人及时察觉纠正,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好?


有些年轻医生还会说,毒副作用大的药弄错了的确危险,但有些药根本不要紧,犯不着那么较真。这种论调是错误的,虽然的确有些药多点少点问题不大,但一个年轻医生如果一开始就养成了一种总是开脱、原谅自己的不良习惯,不努力培养出严谨的作风,难免哪天就会出大的问题。


以往要求住院医师24小时盯班,每周只有一个下午可离开医院,当晚返回。现在,有的医院已放宽了一些,一般只要求一年住院医师晚上7~10时在病房“坐班”,以便培养临床观念,心中要经常想着患者;此外也因为白天有一些出入院病历及病程日志等书写工作未完成,得在晚上接着做完;另外,晚上也是用来念书的机会。按说应该自觉地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才对,可是这段时间内上级医生和护士长都不在,年轻人在一起就容易放松自己。有的医生甚至觉得坐班是一种束缚,不肯抓紧时间工作或学习,互相聊闲天或找护士胡侃。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影响别人的工作,还会影响病房应有的安静严肃的气氛。


病房是一种特殊场所。可以说,没有谁能断言哪个患者绝对平安无事。病房里需要医生、护士24小时值班,是为了应付各种可能发生的不测。工作人员之间嘻笑打闹必然导致注意力分散,以致忽略一些危险的迹象,这就是导致某些差错事故发生的潜在因素。


医疗和护理是临床工作中与患者关系最密切的两种工作,是临床工作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医护人员紧密团结、互相配合,是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保证。


从医生方面来说,尊重护士又是搞好医护团结的根本条件。



本文摘自《漫漫从医路》,作者曾昭耆:曾任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大内科主任。曾担任贺龙元帅保健医。


更多精彩文章


版权申明 |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 | 021-58545118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