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乌鸦电影
同样的电影,不同的解读。
51好读  ›  专栏  ›  乌鸦电影

8.8分又出爆款!国产首部!一播出,全中国人破大防…

乌鸦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4-08-23 12:07

正文



怎么回事,纪录片《他乡的童年2》一共才5集,已经全部播完了!

很难得有这样一部纪录片,编辑部无论是有孩子还是没孩子的,都会聚在一起观看、讨论。

不过,看到后面几集,编辑们纷纷破防了。

他们看到人家法国的学校不仅有双休,周三还能再休半天,嫉妒得咬牙切齿。


他们看到新西兰的兽医学院里,牛和马工作三小时,休息两星期,直呼:再也不说自己是牛马了…

原来,这是一档拉仇恨节目?!



《他乡的童年》系列,是周轶君带领团队走出国门,探索他国特色教育、探讨儿童成长的纪录片。

2019年刚播出时,就成了当年的爆款。

第二季《他乡的童年》,摄制组分别前往了新加坡、德国、法国、泰国、新西兰等地采访,有很多片段非常颠覆认知。


比如,在德国黑森州的一所小学,这里的低年级孩子是混龄编班的,一个班里,5-8岁的孩子都有,他们的学习进度也各不相同。


课堂看上去乱糟糟,学生可以坐着、歪着、躺着,还可以戴着耳机…

没有老师统一指挥,大家各忙各的,甚至教室里还有两条狗可以撸…


孩子们有的在算十以内,有的在算千以内,有的在画绘本,有的在学语文…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自己学还是搭伴儿学,全由自己决定。

这不就是《窗边的小豆豆》里讲的“巴学园”吗?这种模式居然真实存在!


孩子要给自己布置作业。

他们的学习任务被拆分成不同的小板块,比如数学,被拆成了20多个板块,孩子学完一个模块,可以完成相应的测试,通过之后,就可以前进至下一个板块。

也就是说,这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没有一刀切。

因此,也不存在所谓的“跟不上的差生”。


之所以有 这样的教育改革,是校方认为,当一个孩子学习不好,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校长说,有的孩子刚来,之前从没试过自己做决定,日常听到的是“你冷了”“你饿了”“你得睡觉了”,他们不知道对自己来说什么是重要的,所以老师要帮助他们找到目标。

因此,这种教学模式非常费老师,老师得把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优势劣势都掌握清楚。

这样的课堂令人感觉不可思议,周轶君的反应仿佛在演我:孩子真的自觉吗?会不会抄别人的答案?


老师说:因为测试只用于个人,不公开,不用于比较。

一句话点出了问题的核心:

孩子厌学,是因为没有自信,没有自信是因为觉得比别人学得差。


但在这里,测试不再是技不如人的证明,它只是针对个人学习情况的反馈,测试没过,老师只会轻描淡写地说“那是还没准备好”,然后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当测试变成给孩子开处方,没人要抄别人的处方。


再比如,在新西兰,孩子们最重要的一项学习,就是玩。

在奥克兰的一所小学里,有一个“无法无天操场”。

作为中国家长,相信这里每一幕都看得你心惊肉跳:

孩子们成群在地上打滚,爬杆、爬树、爬屋顶;

秋千上,不是严重超载,就是荡得老高;

孩子操纵滑板车,飞速从旁边滑过…

当你心中喊了无数次“小心”,校长却淡定地说:这里没有限制,孩子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保险,如果发生意外,医药费由政府赔付。

但除了经济因素,学校和家长都有共识:孩子应该自由地玩耍。

校长说,他以前待的学校,有很多限制,孩子也还是避免不了受伤,而在这儿,敞开让他们玩,他们反而知道分寸。


他自豪地说:我来这七年了,就没发生过任何严重的伤害。

这里没有人会跟孩子强调“安全”,但神奇的是,孩子们自然知道,怎样不会伤害到自己,不会伤害到别人。

这让成年人反思,我们总觉得要对孩子的安全负责,这是不是以“为你好”的名义,剥夺了孩子学习保护自己的机会?


而这样的玩,背后还有科学依据。

经过两年的实验证明,自由玩耍有利于促进专注力,改善学习效率,也减少了霸凌,这才在学校保留了下来。


周轶君说: 我发现这些孩子特别有自信,他们脸上有那种,限制的东西被拿走了而闪出的光。

这样疯玩的的大课间活动,每天早上有35分钟。

这让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都难以守护的我们,实名羡慕了…



诸如这样的羡慕时刻,贯穿了《他乡的童年2》德国、法国、新西兰篇。

当然,我们能找到很多理由来反驳。

可以说各国国情不同,人家地广人稀,人家是高福利国家,经验无法借鉴,或者说这些只是他们国家教育的一个方面,不好的那一面怎么不说?

我们看纪录片,不是为了证明国外的月亮更圆,而是开阔眼界,看到原来教育可以是不同的样貌,一个人还可以这样长大。

我们为什么会被那些瞬间打动,不仅是因为我们的童年里缺失了这些,更是因为,那是真正地把孩子当作人来尊重。


什么叫尊重?

就拿吃这件事来说,在法国的幼儿园,孩子的午餐有全套菜单,从前菜到甜品,可以吃一个多小时。

没有催促,没有限制和规定,孩子自己决定怎么吃。

他们不需要都吃完,但得都尝尝,不爱吃的可以不吃,挑食不会被指责。


热爱美食的法国人,甚至还有专门的味觉启发课。

让孩子们尝试不同味道的食物,观察颜色、质地,闻气味,细细品尝,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一件生活中的日常,变成了激发好奇心、想象力,打开其他感官的钥匙。

每个人由此意识到,大家都有不同的口味和感受。

而所谓的美味,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口味。


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承认和接受个体的不同,不站在成人的角度,居高临下地对孩子指指点点,这是我看到的,我们与他们的最大的区别。

正如周轶君所说: 在这里,童年是一个被珍视的阶段,而珍视的内容是远远多于学业的。它是情绪的表达,是对新鲜事物的尝试,是理解自由和规则的界限,增加孩子更广阔更微妙的生命体验。

当我们的孩子被困于学校和补习班里,连课间十分钟都要被剥夺。

他们提倡:让孩子玩和休息,孩子必须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


当我们的孩子在忙着各种艺术考级,反复练习固定的考级曲目…

他们说,学音乐应该是非功利的,应该在生活中学习音乐。 音乐总是在那里,人要面对失败,离别,但音乐可以一直陪伴你。


当我们的孩子被精心呵护,没见过煮熟前的虾,不知道鸡蛋怎么剥壳。

他们的孩子在野地里奔跑,学着播种、收获,观察一片叶子的变化。

他们说: 不接触大自然的情况下长大,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如果他们不了解自然,也就不会珍惜。


当我们的孩子被学业压力逼出抑郁症…

他们在给孩子开“幸福课”,学习什么是幸福的哲学。

你觉得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一个男孩用橡皮泥捏了一头牛,他说“幸福”就是像这头牛一样,不伤害别人。

当我们的孩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了高考挤破头,为中考分流牺牲童年的快乐。

他们在想办法,如何让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还可以工作几年,带着经验再回来上大学…

因为一个孩子的成长,犯错应该是被允许的。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让一个人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赚很多很多钱…

而是让一个人活得自信、自洽,能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同时不需要跟随别人的脚步,可以成为他自己。


一种教育理念埋下的种子,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

不管你有没有孩子,教育都是跟你息息相关的。

因为当一个国家的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最终会形成相似的特征品质,共同决定国家的性格和命运。


《他乡的童年2》提到了一则新闻。

一名在新西兰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交了一篇论文,但是因为写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话,被教授打了零分。

新西兰的教授对这位学生发出了灵魂的质问:为什么一定要成为人上人?那其他的人下人怎么办?为什么要将你的同胞都划分三六九等?人与人之间难道不应该是平等的吗?


这正是巨大文化差异的体现。

在中国人的一套体系里,大家追求的是相似的、可以量化的幸福:学生时代成绩优异、考上好大学、找一份赚钱且稳定的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并定期出国旅游…

也因此,当一个人在这条路上卷得特别突出,自然就会产生某种优越感,自认为是“人上人”。

而对更多人来说,为了得到这些所谓的“幸福”,牺牲眼前的快乐,去吃一下苦,是值得的。

正如片中所说, 中国人的幸福感是在未来的。


项飙老师就说过,中国人有种“悬浮”,意思是:我拼命在当下忙碌和劳动,是为了未来的一个目标,而不相信当下有幸福,我忍受无聊枯燥辛苦,是为了未来能结束它。

这种悬浮的感觉,现在越来越被拉长…


而同一套幸福标准,用在十几亿人身上,显然是个不靠谱的事。

这些年,我们一次次地戳穿那些谎言“等你考上高中就好了”“等上了大学就好了”“等找到好工作就好了”…

无数人卷了几十年,发现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只有吃不尽的苦。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成了很多人苦苦追寻的真相。

但是,可能已经晚了。

那本该在少年时代就被发掘的兴趣爱好,从未被思考过、重视过,有些甚至是被成年人残忍地扼杀了。


都说“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但很多人,至今还在不断舔舐童年的伤口,用一生治愈童年。

记得《他乡的童年》第一季中,芬兰那一集,周轶君因为小时候画不好,而不敢画画。

但她身边的一位老太太,始终在淡定地画着。


周轶君忍不住问:您是学过画画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安卓开发精选  ·  Android 日常开发总结的技术经验 60 条
8 年前
漫心情  ·  什么是老公?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