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在进行中,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0时。
记得10年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之时,全国总人口为13亿7千万,精确地说,1370536875人;中国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的前10大姓和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其中“李王张刘陈”人口近4亿,“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
“李姓”人数何以冠华夏?
抽象的数字背后,应该是具象的封建李唐王朝史!
《档案管理》杂志2007年第3期署名“
单之蔷
”的文章《姓氏:
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指出:
“姓”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传承,更重要的还有竞争。今天新百家姓排行榜上的前19个姓,包括了汉族人口数的一半。但是中国人的姓氏现今仍在使用的有4000多个,也就是说,不到0.5%的姓,占据了50%的人口。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23000多个姓。
如果把姓氏看做是物种,那么那些消失的姓氏就是灭绝了的物种,留存下来的则是成功者。
最
“
成功”的大姓人数超过了总人口的7%,这大姓不正是中国王朝皇帝的姓吗?皇权使这个姓发展成为中国的常见姓,这可以归结为姓氏发展的“皇室效应
”
。
可能有人会说,
“张姓”没有“皇室效应”,怎么会依然壮大?
其实,
“张姓”严格意义上也有过皇帝
,如十六国时期建立秦国的张琚;东晋时期建立蜀国的张育;高昌国国王张孟明 :唐朝时期的金山国皇帝张承奉;北宋时期大楚国皇帝张邦昌:元朝大周国皇帝张士诚;明朝大西国皇帝张献忠以及纳土纳岛国王张杰绪。
史载,
“张姓”发展的有史可据时期,应从秦汉开始。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
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
“皇室效应”说白了就是“权力效应”!
权力掌握了政治的命脉,政治掌握了经济的命脉,经济掌握了文化的命脉,文化掌握了教育的命脉,教育掌握了姓氏的命脉……
“权力通吃”的结果是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些人,于是乎“有者恒有,无者常无”,社会资源不再合理流动而如一潭死水,权力自肥之余,文化与生物意义上的那些
小姓、奇姓、罕见的姓,
有的正在消失,有的正在弱化,有的正在濒危的边缘。
闻一多《死水》有语: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李姓”的繁荣实在是千年历史“死水”沉淀的显现,
绝非区区几十年能产生的结局。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皇室效应”滋生“权力效应”,“权力效应”滋生“马太效应”。
难怪秦始皇的名言是“朕即天下”,尽管秦始皇嬴政与他的秦朝都是短命的。
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
李唐王朝的李世民聪明之处在于,
以“贞观之治”营造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
,在“死水”间开张延缓周期律到来帝制改良。
就此而言,将“贞观之治”与“‘李姓’人数”之“冠华夏”从“势能”到“物体由于位置或位形而具有的能量”的角度联系起来看,也许不无道理!
期待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公告,不知“冠华夏”者,何许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