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eiya
爱生活,爱成长,改变就趁现在,成长从心开始。meiya,畅销书作家,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慢慢来,让灵魂跟上来》《 他爱的是玫瑰,而你是蔷薇》《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等书。目前从事心理行业。创立豆瓣小站:鹦鹉螺成长团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营研究社  ·  2025年一定不能错过这30份运营资料! ·  18 小时前  
运营研究社  ·  正在直播!视频号直播高投产投流秘诀 ·  18 小时前  
运营研究社  ·  三个人利润30万/月,被忽视的电商生意 ·  昨天  
运营研究社  ·  关于小红书种草我们可能都做错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eiya

我最希望孩子拥有的能力……

meiya  · 公众号  ·  · 2017-11-10 19:46

正文


我做付费的心理咨询快四年了,经常会遇到一些网友把自己的烦恼用微博私信大段大段地发过来,或者发我的邮箱,希望我给他们做免费的心理咨询。当我简单回复几个问题后,会谈到心理咨询需要付费的问题,他们有的人会抱怨我“真没人情味”。


有时候我会给他们解释为什么心理咨询需要收费:


收费对来访者和咨询师都有利;

收费促进双方平等对话,一个付费,一个提供服务;

来访者会因为付费更愿意也更有动力改变自己,从而会有更好的咨询效果;

咨询师收费,付出得到认可和尊重,工作会更有动力,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和职业发展也需要花钱上课学校……


即便这样,有的人对于心理咨询收费这一点还是会很生气, 很愤怒。


前几天,有个网友给我发邮件:

“我今年30岁了,在父母眼里已经到了该结婚年龄的极限,我个人也感觉是时候该找个伴侣结婚生子有一个家庭。我今年一人从上海来到成都,准备在这边工作定居,有一个女孩子是我公司领导,长相一般,工作能力很强,多少同年龄的同事都很羡慕她有现在的成就,我们在准备交往的前期。她对我很好,很是照顾,也很喜欢我,我对她有点喜欢,但没有爱情的冲动,作为结婚对象,无论是家庭条件还是人品,她都很合适,可是就是有一点不甘心,我对她没有爱情。我的大学老师曾经有跟我们说,“结婚之后无论之前多么相爱都会归于平淡”。但开始总要有激情,又好像我已经过了有激情的年纪,我不能确定接下来怎么决定,希望meiya老师可以分析下给出建议。期待你的回信,谢谢!”


我回应,“这样的文字交流我没法很好地帮到你,你如果有需要,建议来和我预约一对一的咨询”。我把自己预约咨询的流程网页发给他,上面有写到收费的情况。


他给我回复:“我去,再见。”看起来他很生气,很不爽,“找你咨询居然还要收费。”


看了他的回复,我忽然觉得很有趣, 他邮件中提到的问题,在我这里也呈现了嘛 :既想要人家的好条件、好资源,又想要爱情,但是就是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什么都想得到,但什么都不愿意付出。


一个人对心理咨询收费的愤怒程度,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他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因为这涉及一个人有没有“得到需要付出的现实感。” 越是内心发展不成熟的人,对心理咨询要收费这件事就会越愤怒。


我运营公号快三年了,除了发文章,有时也会发一些广告(我做广告有自己的底线,不接医药、减肥、美容、理财金融类产品的广告),发广告时会出现一种情况,有人会发留言骂我,轻一点的说,“你居然也做广告了,太令我失望了。”“你发广告,我取消关注。”重一点地说“你钻到钱眼里了,你太唯利是图”。“你个臭不要脸的。”


这些骂我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关注我的时间并不短,有的甚至有三年了,但平常的文章从来不留言,也从不赞赏,但是我一发广告他们就会留言骂人,或者一有什么赠书、搞活动的福利就会特别积极地参与。


相反的,那些赞赏我文章的读者却很少因我发广告而抱怨。


因为我在文章里面经常会提到一些图书,会在豆瓣上会写书评,于是我会收到不少让我推荐书单的请求。


我曾收到一些这样的邮件:“我想麻烦您给我推荐几本比较经典的书籍,因为我觉得必须要自我提升一下,想买几本书籍看。毕业三年了,总觉得自己处在一个不进反而退的状态上,想要改变却又不知从何做起,知识的储备感觉越来越少,对于人生的体验也仅仅停留在工作上。我是个懒得在网上搜集东西的人,所以麻烦您给推荐一下!”


看见我自考、考心理咨询师证书,这类人会问我要看什么书,有什么资料可以学习,可以发给他们(百度搜索分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他们都解决不了)。

……

因多年来我见得多了,再加上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训练,遇到以上种种的情况,我现在都比较淡定了(其实就是习惯了)。


但是作为一个对人好奇,喜欢研究和思考人的人,我会思考:他们在网络上与陌生人的人际互动是这样,在生活上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就像前面那个写邮件求助情感问题的男生, 他的人际互动模式是非常典型的功利索取型,只愿意索取不愿付出。


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表达方式会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如与网络上的陌生人交流就可能折射出一个人与别人的关系模式。


这类人被叫“伸手党”,也有人形容为“巨婴”, 巨婴的两大特质“自私、自恋”,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人都是满足自己的工具,当不被满足时就会生气、会愤怒。


当我们一出生,作为一名婴儿是处在一个混沌状态,不分你我,意识不到还有世界和别人的存在,以为自己是世界唯一的存在,最初的婴儿自我感觉是超好的。因为他“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会被满足”,照看者会给他吃奶、换尿片、会抱着他哄睡……满足他所有的需要。


但是孩子都要长大,都需要离开那个快乐的天堂,看到现实的世界是:自己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除了父母,没有人会无条件地照顾和满足我们的需求。


但是现实是很多人虽然是个成年人,可内心还停留在初生婴儿期的那种全能自恋的状态,认为全世界都应该以自己为中心,都来满足自己,如果不被满足,他们会像一个婴儿一样发脾气,感到生气和愤怒,会攻击那些不满足自己的人。他们的做事原则如果概括起来就是“四海之内皆我妈。”


这些人为什么身体已经长大了,内心却还停留在婴儿期,觉得自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能被满足”,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地被照顾和满足”?


先从上周那则刷爆了朋友圈的番茄炒鸡蛋的视频广告说起。


视频中的男生在美国留学,要参加朋友聚会,想做一道中国经典的番茄炒蛋给朋友们,但是他连打个鸡蛋都会把蛋壳打到碗里,自然不会做菜。


于是,男生微信语音求助父母。当他听不清楚语音中父母的指导时,他有点生气。接着母亲亲自下厨,一步一步演示如何做番茄炒蛋,父亲在一旁拍成短视频发了过来。男生照着视频终于做成了一盘番茄炒蛋。





聚会上,各国的留学生朋友们对男生的家乡料理赞不绝口,有人问他来自哪里,与美国时差多少小时。男生才意识到当自己求助父母时是半夜四点。这对中国父母半夜从被窝里爬起来亲自去厨房做一盘番茄炒蛋,发视频给儿子。教完儿子,父母也不回去睡觉,一直在等儿子的回复。



有人大呼感动,有人说这男生不就是典型的“生活不能自理的妈宝男”吗?“搜索引擎都不会用,谷歌番茄炒蛋的视频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父母半夜起来为你操劳。”


身为一名母亲,看完视频我在心里告诫自己:绝不能把孩子养成这个样子。


这个孩子是怎样的呢?就是一个 巨婴, 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独立能力太差,换位思考的能力太差,过度依赖他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考虑和照顾别人的感受。



(点击即可播放视频,建议在有wifi的情况下打开)


“巨婴”是怎么炼成的?养出这样孩子的父母大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从小到大包办孩子的大事小情,本该孩子做的事情,却事事为孩子代劳,为孩子盛饭,为孩子叠被子,连刷牙的牙膏也为孩子挤好,只要孩子成绩好,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对孩子过度溺爱,孩子屁大的一点事在他们那里都是天大的事;他们不是孩子的父母,而是为孩子鞠躬尽瘁的奴仆。



这则广告的文案是:“想留你在身边,更想你拥有全世界。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

我猜广告商之所以会拍这样一条视频,是认为这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普遍并不代表正确。 很多中国家长不知道真正爱孩子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要教会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一个孩子的世界在父母那里是全世界也许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他离开家,还希望别人把自己的世界当成全世界就会有很多问题。


当一个孩子被自己的父母当成全世界的中心,父母对待他的爱又是包办一切的溺爱,如果这个孩子没有在这方面得到好的引导、锻炼和纠正,长大后,他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极度依赖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把自己的世界当成全世界,期待别人要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自己不被满足,那就是别人的错,是别人对不起他。


这样的人在人际关系上,包括亲密关系上注定会遭遇很多的问题和挫折,因为现实是: 他只能在别人的世界里路过,而无法让别人以他的世界为全世界。


这世上有些事终须自己做,就算自己的父母,愿意无条件的为我们奉献和付出,吃饭的时候我们也要自己端碗,睡觉的时候也要自己上床,我们的人生也终要自己去过。更不要说父母终有一天会老、会离开我们,无法让我们依赖一辈子。


那些只知道索取的伸手党们其实是挺可悲的,他们自身独立性不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事事依赖父母和他人,不仅在人际关系上会遇到挫折,在生活中也必然会不断摔跟头,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作为妈妈,我最希望孩子拥有的能力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我希望她离开我,也能闯出自己的一个世界。


而孩子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培养,那我们身为父母可以怎么做培养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我以前是做广告创意的,很喜欢泰国做的两则家庭教育的广告宣传片,短片中的妈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则视频中的女儿不懂得削菠萝皮,这位妈妈没有文化,但是却很懂得父母行为示范的左右,她没有说教,没有代劳,只是自己拿起一只菠萝削皮,让孩子一手拿刀,一手拿菠萝,在一旁边跟着练习(削菠萝可比番茄炒蛋中打个鸡蛋困难多了)。



要想孩子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着去做事,用实际的行动解决问题。而孩子的尝试行为大多从观察、模仿学习开始,他们观察和模仿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人。


观察和模仿学习是人的天性,也是一个既简单又普遍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任何父母都可以教给孩子。


自制的菠萝冰棒卖不出去,妈妈也没有直接告诉女儿她应该怎么卖,而是引导她,你去菜市场看看别人是怎么卖东西的。



女儿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融会贯通后,找到了售卖菠萝冰棒的方法,并落实行动:她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广告牌,定了可以促进别人购买的优惠价格,学会了用更热情的方式兜售自己的产品(这些都是市场营销的知识啊)!


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因为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内心获得更多的自信与成就感。



(点击即可播放视频,建议在有wifi的情况下打开)


第二则短片中,成年的女儿回忆自己和妈妈一起种豆芽的故事。


小女儿好奇菜市场上的豆芽为什么卖得那么好,妈妈告诉她,因为只有一家卖豆芽的摊位。女儿问妈妈:“我们也可以种豆芽,卖豆芽吗?”妈妈答:“嗯,我们可以试试”。




第一次尝试,由于光照太强,豆芽没有长起来。母女俩看着枯萎的豆芽,有点沮丧,但是妈妈很快振作起来:“没关系,我们再试试”。于是她们再次尝试。短片中响起女儿的旁白“妈妈在四年级时就退学了,仅能勉强识字,但是妈妈对解决问题很在行。”这一次妈妈给豆芽盖上了一层防晒布。女儿问妈妈,这一次我们能成功吗?妈妈答:我们试试。


这一次的尝试又失败了,原因是豆芽需要早晚定时浇水。


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紧张,没法再为种豆芽投入更多了,但是妈妈并没有放弃,而是想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母女俩一起努力制作了一个富有创意又简单实用的浇水装置。


这一次女儿问妈妈,能成功吗?妈妈再次笑着回答:我们试试吧。


这一次她们成功了, 终于种出了粗壮鲜嫩的豆芽菜。


当年的那个小女孩,现在已经完成学业拿到奖学金,目前在瑞典进行科研工作,她说“妈妈说的‘我们试试’就像神奇的肥料,养育着我的好奇心,帮我的‘知识之树’枝繁叶茂。”




(点击即可播放视频,建议在有wifi的情况下打开)


这两则短片都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启蒙作用。


家庭教育其实就是教会孩子学会如何解决问题:面对问题,如何思考,如何积极尝试解决问题,尝试失败,总结原因后,再尝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收获和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溺爱,把孩子当成世界的中心,为其包办一起,其实是一种最偷懒的爱。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


作为父母,引导、鼓励、教会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远比为孩子代办一切,解决一切问题更累、更不容易。但好父母,真正地爱孩子,一定是教会孩子自立,懂得独立解决问题。


因为孩子总会长大,父母总会老,总会死,没有任何人可以让你依靠一辈子,人终究要靠自己立足于这个世界。


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也离不开自立的品性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学会靠自己解决问题,是一个人必然要走的一条路。



注: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