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懒得动”是身体在给你警告!试试这3件成本极低,但能快速恢复能量的小事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18 10:56

正文

节后复工快半个月了,但很多同事和朋友纷纷觉得自己还没有进入状态——昏昏欲睡、脑袋空空、行尸走肉......

每天一到公司,就立刻陷入 “工位20分钟效应”

打工人在工位上坐20分钟,即使什么都没做,精力也会迅速被抽干。

同款还有“上学20分钟效应”“到岗20分钟效应”“复工失忆效应”。

比如:一回到学校就Emo,上课没一会儿就想刷手机;

不管做什么都无法集中注意力,还容易感到焦虑和愤怒……

以上这些,其实都属于 “假期综合症” (Post-Holiday Syndrome)

临床心理学家纳奥米·托雷斯·麦基(Naomi Torres Mackie)研究发现: 经历过节日这种令人兴奋的日子后,人们往往会有失望感、沮丧感,身体出现戒断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

这份不适令我们变得消极,觉得当下的生活没有意义。

但其实,消极只是暂时的。

今天的文章,壹心理就想好好和大家聊一聊:

如何应对“假期综合症”,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每个人都需要休息和放松,但我们大半生都离不开学习和工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过好每一个当下。

IMG_256


问大家一个问题:

经过较长时间的休息,人的状态本应更好,怎么反而萎靡不振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长时间休息破坏了平时的生活节奏

心理学家巴普洛夫创立的 “动力定型理论” 指出:

人们反复重演某种活动,会逐渐在大脑皮质高级神经系统中,建立并巩固出条件反射活动模式。

就像假期每天睡懒觉,你的身体已经形成了习惯,突然开始7点起床,习惯被破坏,人就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搭建新的条件反射活动模式。

所以,你会在经过一周以上的休息放松后,依然感到心浮气躁、拖延摆烂,需要调很多个闹钟才起得了床。

同样的情况不止发生在节后,还有平常的休息日。

“月曜效应” (Monday Effect,又名“周一疲乏综合症”),是指我们在休息两天后,周一上班或上学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如疲倦、食欲缺乏、情绪低落等。

想象一下:周五下午,你结束了一周的忙碌,关上电脑,回家路上一直在惬意地想:

“周末我要摆烂、睡懒觉、打游戏、逛街……”

然后周末转瞬即逝,周一早上你睁开眼,一想到休息日结束了,要再熬5天才能休息,毫无起床的动力,甚至感到生不如死。

这不一定是因为休息不足、无效休息,更可能是身体习惯了一天不洗脸、躺在沙发上看电影、困了就打个哈欠继续睡的节奏,无法适应早起了。

就像英国作家埃尔伯特说的: “没有比刚刚度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了。”

无论休息得多好,生活节奏一旦发生改变,都需要耗掉一部分能量,才能适应新节奏。

更何况,很多人并没有得到好的休息,只是在无节制地放松。

研究发现: 睡得太多会“睡醉”,醒后不但不会精力充沛,反而昏昏沉沉、头痛乏力,跟宿醉差不多。

而长时间刷手机、看短视频,也会导致自己更容易感到焦虑、紧张,越来越难感到快乐。

所以,不怪有些人节后上班摸鱼。美好的时光伴随着一定代价,假期玩得越开心,反而越难重新适应工作。

IMG_256


当你因为复工、开学而心情沮丧时,或许你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了解,是适应和调整的第一步。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 当身体受到“假期综合症”的影响时,正陷入“低多巴胺”状态。

多巴胺,是激发快乐的主要神经递质。

《贪婪的多巴胺》一书中有研究提到:

多巴胺的兴奋并不会太持久,当期待的事情变成正在发生的事情,多巴胺的工作就完成了,这时失望就会乘虚而入。

就像放假前一天的心情最轻盈、愉快,一想到周末可以放肆做喜欢的事就无比兴奋,这时多巴胺水平提升到一定峰值。

真到了假期,一心沉浸在玩乐、摆烂、放松中,期待感逐渐消失,并在假期结束时画上句号,多巴胺也随之消失。

假期刺激着人的多巴胺水平变化,科学研究发现: 放假给人带来的幸福感,主要在放假开始之前。假期放肆做喜欢的事,刺激结束后就会进入“多巴胺低谷期”。

所以,放假前一天的下班时刻最开心,而复工、开学前的一晚最郁闷。

另外,假期复工,会让我们的身体陷入“低唤醒水平”状态。

唤醒水平,是指情绪的激活程度,既包括快乐、兴奋等积极情绪,也包括抑郁、焦躁等负面情绪。

当身体处于低唤醒水平,会体会到更多抑郁、焦躁等负面情绪。

这是因为假期人们远离压力源,情绪接收通道不常用,这使得感觉兴奋水平、激素水平和肌肉的准备性近乎休眠。

就像老话“脑子不用就会生锈”,长时间没有情绪波动,人的感觉也会变迟钝消极,体会不到除了玩乐之外的事有什么乐趣。

心理学中有一个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过低的唤醒水平不利于工作,会降低工作效率。 而假期结束后的工作量比较大,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才能应对。

此外,法国马赛大学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低唤醒水平的笑声,在旁人听来更像嘲笑和讽刺,这让“复工党”的心情更不好了。

所以,复工后提不起劲和人沟通,实在太正常了,低唤醒水平让我们满脸写着“莫挨老子”。

最后,假期结束时,我们的身体可能仍处在高压力水平。

你相信吗?很多人假期并没有好好休息,玩了几天,反而更累了。

比如,面对亲戚时需要强颜欢笑;和父母相处不愉快,难以适应;面对一些应酬不想去,又不得不去……

这些事不仅没有让我们放松,还容易令我们陷入自我否定和不安的情绪中,能量得不到补充,变得身心俱疲。

若你假期过得比较艰难、不如意,那么复工、复学后心情怎么也好不起来,也是人之常情了。

IMG_256


哲学家罗素的这段话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

“不要因为睡懒觉而感到自责,因为你起来也创造不了什么价值。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怎么好好度过每一天,你我的答案都不一样,但快乐的感受是一样的。

因此,不妨抛开脑海中的各种杂念,活好当下——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取悦自己。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提供4种自我调整方案:

1、每天做15分钟的正念呼吸练习。

正念呼吸练习是指: 在平静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呼一吸上,放空自己。

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的一项研究,对一组有焦虑、压力等问题的人群进行了为期 8 周的正念呼吸训练干预,通过问卷调查和生理指标检测发现: 参与者的焦虑、压力水平显著降低,心理韧性和生活满意度有所提高。

若你假期后对工作充满抵触,每天感到头晕眼花、心浮气躁、胸闷难耐,可以在工作间隙或者午休时分,做15分钟正念呼吸练习:

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后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慢慢地吸气,感受空气进入鼻腔、充满肺部,然后缓缓地呼气,感受腹部的起伏。

在这个过程中,尽量排除杂念,只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做完后,心情会平静许多,身体也没有那么紧绷。

同时,还可以搭配更健康的生活作息:每天淋浴+泡脚+清淡饮食+加强锻炼,适当补充维生素,给身体强有力的营养支持。

2、适度提高多巴胺水平。

从色彩心理学来讲,涂鲜艳的口红,穿戴彩色的衣服、配饰……能激发人内心的积极情感,从而有利于心情愉悦。

另外,适当食用黑巧克力、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多晒太阳、多和亲友聊天等,也能帮助提升多巴胺水平,缓解焦虑和压力。

这样人的专注力、自主性也会上升,慢慢进入到比较好的状态。

3、将唤醒水平保持在中等程度,最有利于恢复状态。

纪录片《施图茨的疗愈之道》中,精神科医生菲利普·施图茨,展现了他的一种心理疗愈技术: 珍珠串(String Of Pearls)

它需要我们画一串珍珠,再画一条线,把珍珠串联起来。

每一颗珍珠代表我们的一次行动,它或许有瑕疵,但每一颗珍珠的价值都是平等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串珍贵的珍珠串。

每一个珍珠里都有一个黑点,它代表着我们的每一次行动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然后继续前行。

比如,早上“半死不活”地艰难起床,是一颗珍珠;下班后躺在沙发上刷手机,也是一颗珍珠......

我们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不用去想好还是不好,只需要继续做,把下一颗珍珠串好。

我在实践过程中发现: “珍珠串技术”能够有效控制人的唤醒水平,使我不因为好事发生而过度兴奋,也不因为事情搞砸而过度郁闷。

毕竟,我只需要以当下的行动来评价自己,不需要在乎过去和未来,这让我对生活的控制感大大增加,行动起来也容易很多。

IMG_256


看到这里,若你还是觉得假期过后浑身不得劲,怎么也提不起精神过好当下,我想和你分享一段来自神父艾尔弗雷德·苏泽(Alfred D'Souza)说过的话:

“长期以来,我都觉得真正的生活似乎即将开始,可是总会遇到某种障碍,如得先完成一些事情——没做完的工作,要奉献的时间,该付的债,等等。之后生活才会开始。最后我醒悟过来了,这些障碍本身就是我的生活。”

那些不得不做的工作、社交,那些维持生活秩序的小事,共同组成了我们的日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