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对于那个叫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人来说,2016年算得上圆满而幸福——苦盼多年后,他结束多年陪跑,捧得奥斯卡小金人。
“我们等待的那只靴子终于落地了。”消息传来,他的粉丝这样感慨着。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莱昂纳多的奥斯卡没有悬念,但这个谜底揭开的过程,实在是有些漫长。
公平而言,若论起苦情,莱昂纳多比不过保罗·纽曼的九提一中,61岁才捧得小金人,更愧对年过80的彼得·奥图,后者漫长的演艺生涯里八次被奥斯卡提名,但无一斩获。
若论起幸运,莱昂纳多比不过与他一路携手相互扶持的凯特·温斯莱特,以《泰坦尼克号》为起点,温斯莱特从金球奖到奥斯卡,似乎每一步都不曾走错,又每一步都印证着莱昂纳多的苦情和失意——2009年,温斯莱特和莱昂纳多再次搭档的《革命之路》让两人同时获得奥斯卡提名,但最终,温斯莱特凭借该年她主演的另一部电影《生死朗读》获得奥斯卡,莱昂纳多再次错失这一殿堂级荣誉。
在奥斯卡漫长的存在过程中,多少人陪跑,多少人惜败,莱昂纳多绝不是最惨的那个,但说起求而不得,人们最先想到的,仍是他那张从美艳跌落为沧桑的容颜。毕竟事实是残酷的:据不完全统计,在与莱昂纳多合作的演员中,诞生了16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10个男配角,8个女主角,3个女配角,6个最佳导演,3个最佳电影以及4个最佳剧本……
你甚至不得不承认,一个演员与他应得的成就之间的所有戏份和孽缘,一个天才的功败垂成和苦尽甘来,都在莱昂纳多与奥斯卡的20多年里被诠释尽了。无论这种诠释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对于五岁就亮相银幕的童星而言,莱昂纳多的成长称得上顺风顺水。末季《成长的烦恼》里表现不俗之后,1993年的银幕处女作《男孩的生活》,便实现了与偶像罗伯特·德尼罗同台演出。同年,在《不一样的天空》中与青涩的约翰尼·德普过招,他扮演的智障少年堪称惊艳,也由此赢得了人生中第一次奥斯卡最佳男配提名。他以惊人的天赋和无限的灵气征服了电影界,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人怀疑小李子会成为下一个达斯汀·霍夫曼或者西恩·潘。那一年,他才19岁。
但一切从《泰坦尼克号》之后发生了改变。这部堪称扭转电影时代的影片,让人一下子记住了这个眉目如画的俊美少年,可作为一个在演艺上有所追求的人,这恰是莱昂纳多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此后与马丁·斯科塞斯的长期合作,开启了他对于“花瓶”这一标签的背叛:《纽约黑帮》、《飞行者》、《无间行者》、《禁闭岛》,以至《华尔街之狼》《了不起的盖茨比》,莱昂纳多离《泰坦尼克号》时代的自己越来越远,与奥斯卡的距离却也并未见得更近。
他的演技和选角趋于定型——激情、咆哮,蹙起双眉、眼含泪光,中年危机、身份危机、情感危机乃至精神危机……作为一个外放型演员,他所挑战的银幕形象越来越艰难,也似乎越来越狭窄。
有影评人这样分析莱昂纳多的尴尬:他必须抛开现有的一切特质,就是那种极度激情的,高爆发力的,大起大落,精明凶悍的外放形象。他所需要的,是一个朴实无华的角色,是做减法。
然后,《荒野猎人》来了。这部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讲述了19世纪初,皮草猎人休·格拉斯(莱昂纳多饰)与同伴们深入蛮荒极寒的北美洲荒野丛林,遭遇背叛与复仇的故事。在电影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中,大部分时间小李子都只身一人面对雪中山林、天地自然。他沉默不语,但却讲述了最丰富的故事。
奥斯卡最终被打动,小金人在颁给莱昂纳多时评价他在《荒野猎人》中贡献了“精湛而大胆”的表演。莱昂纳多一生之中最大的悬念,终于毫无悬念地交了底。
就像《荒野猎人》讲述极简的复仇故事,主角休·格拉斯被大自然、动物和人类轮番欺负,爬出坟墓,他的人生已经归零,复仇,也就成了一无所有者的终极目标。
这巧妙地呼应着现实中的莱昂纳多,他的人生接近完美,那尊小金人似乎也就成了一无所求人生里的终极目标。20多年过去了,兜兜转转,多少次擦肩,那份荣誉终于来了,但得奖的、喝彩的,却都不再是最初的那份心境,人生的妙处也在于此吧——有时候,失去更甚于得到,但更重要的是,最终得到了。(杨梅菊)
伟大的文学家们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通常会将获奖作品连带平生其他作品一并再版,供闻讯而来的新读者了解自己的文学脉络或是纯粹观光。而鲍勃·迪伦在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却重新混音制作了一张专辑——那张跨越民谣与摇滚的里程碑现场专辑《The Real Royal Albert Hall 1966 Concert》。
毫无疑问,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特立独行的一位,也是最“没溜儿”的一位——组委会自打公布迪伦的获奖消息之后,十几天内用尽电话、邮件等手段就没联系上过他,就差去推特上给迪伦官网的账号留言了。而迪伦对获奖似乎也并未表现出什么欣喜——他甚至没有改变自己巡演日程以至于最终缺席了颁奖典礼。
组委会看着迪伦巡演、发专辑忙得不亦乐乎,一定很想隔空喊话“有点儿文学家的样子,别玩儿票了,快来领奖!”虽然遭受冷遇,但如果再让组委会做一次选择,我猜大概还是会选择鲍勃·迪伦,因为对于文学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寡淡无味的时代。
作为曾经的“顶级网红”,迪伦这次获奖,不能不说是享受到了“粉丝福利”。在诺贝尔奖大本营斯德哥尔摩大学,有着大批的迪伦粉丝,其中包括瑞典学院常务秘书萨拉·丹纽斯和前常务秘书、在颁奖礼上宣读对迪伦的授奖词的霍拉斯·恩格道尔,以及退休教授乌拉——他2016年5月出版的《分叉轨道——为什么应该授予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的八条理由》简直是一封提交给评选委员会的公开提名信。
于是这场评选变成了评委们的一次集体怀旧,缅怀20世纪的美国流行音乐,缅怀更久远的过去被吟唱的诗歌,缅怀那个时代。
上世纪60年代是迪伦光芒万丈的年代,无论是成名曲《答案在风中飘扬》,还是帕蒂·史密斯在诺奖颁奖礼上代替迪伦献唱的《暴雨将至》,都是迪伦在60年代创作的经典作品。
那个年代,美国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一代正直青春期,美国社会却极度动荡——肯尼迪、马丁·路德·金先后遇刺,国家深陷越战泥潭,迷茫的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汇集到纽约西区的格林尼治村,他们留起了长发、头戴花环、身披长袍,歌唱摇滚乐、朗诵诗歌、服用迷幻药物,用彻底释放自我寻求自由,表达着对政治的态度——“要做爱,不要作战”。
年轻人在黑暗中寻找微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鲍勃·迪伦成为精神领袖,他们用小说、诗歌和摇滚乐劈开迷雾指引方向,并安慰每一颗无处安放的心。
这一场“嬉皮士运动”对美国历史的影响极其深远,当时深受运动影响的一大批人,今天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中流砥柱。2012年奥巴马为鲍勃·迪伦颁发自由勋章时,也毫不掩饰自己如同粉丝一般的兴奋,2016年他会见本年美国诺奖获奖者时,再次称迪伦为“最爱的诗人”,当然,迪伦没卖他面子,仍然缺席。
诺奖给迪伦给的太晚了。
鲍勃·迪伦早已和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大师们比肩而立,他是众所周知的“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演奏家、一流作曲大师和顶级诗人”。在75岁的年纪上俯身望去,评价他的人早已都是他的拥趸,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都已经是遥远的15年前的事情了,他大概早已不在意这一次文学上的认可。
2016这一年,他自顾自地发表了一张翻唱专辑,这也是他的第37张正式专辑;开启了新一年的“永不落幕”巡演——这项巡演从1988年开始,场次已接近3000场,巡演途中的见闻还被他画成了40幅画在2011年举办了一次画展。他是伟大的民谣、摇滚歌手、诗人、画家、演员、雕塑和装置艺术家、自由斗士、精神领袖、倔强的老头儿……他是什么他恐怕早就不在乎了。
诺贝尔文学奖好像从没在谁的身上显得这么无足轻重过。(陈小北)
2016年4月15日,被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NBA球星”的科比·布莱恩特如往常一般在清晨来临前起床,完成了一次按部就班的训练——这是他再熟悉不过的作息日程,在过去的二十年甚至更漫长的岁月里,他的身体日复一日地经受着这样的磨炼并且成就了一段传奇。
“凌晨四点的洛杉矶”是科比光辉岁月的最佳注脚。
但随后,他却没有像往常一样着手准备比赛,去征服对手和观众,而是坐上了私人直升机,在8点30分之前准时走进了他位于纽波特海滩的办公室。科比作为职场新人的新秀赛季,正式开始。
时间回到科比的上一个新秀赛季,二十年前,1996年。对于NBA球迷来说,那是一个美好到无以复加的年代——乔丹率领公牛打出了72胜10负的空前霸业;84黄金一代的传奇尚未谢幕,大鲨鱼奥尼尔、格兰特·希尔、便士哈达威等一批青年才俊早已锐气逼人;NBA的热潮席卷全美,并正在古老的东方登陆;96黄金一代,年轻得令人嫉妒的艾佛森、马布里、纳什、和未满十八岁的科比·布莱恩特,率领着一群摩拳擦掌的年轻人,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1996年,“小科”和斯塔克豪斯斗牛,和乔丹一起训练,和迈克尔·杰克逊通电话寻求他的鼓励,他用二十年的时间,从一名第13顺位的新秀,变成了将96黄金一代的光荣与梦想扛在肩上前行的殿堂巨星。
十年后,科比经常给耐克CEO帕克、苹果首席设计师艾维、美国传媒巨头奥普拉和硅谷著名投资人萨卡等人打电话,由于萨卡经常半夜三更收到科比的信息,以至于他的妻子甚至问他“你在跟科比外遇吗?”
荣誉满身功成身退的科比再一次把自己变成了“小科”。这一年,互联网商业改造着世界,接管了人类的衣食住行;苹果公司发着疯地卖着越来越缺乏个性的智能手机;马斯克用电动汽车挑战着传统汽车的极限速度,并用火箭点了个奢侈的烟花;世界商业环境洋溢着《了不起的盖茨比》一般的疯狂和浪漫,“小科”开始了他在这片竞技场上的“新秀赛季”……
给企业家虚心当“小科”、和投资人“外遇”、去波士顿商学院“蹭课”的付出让小科换来了不错的新秀赛季——他买下了加州纽波特海滩附近的一处地产作为总部大楼,成立了公司Kobe.Inc,申请了两个和自己有关的商标“KB20”和“HV”,他的第一笔投资600万美元给了一款运动饮料,去年这款饮料销售额超过3000万美元,公司价值近2亿美元。
在科比谢幕之战那场伟大的比赛中,他发表讲话、与战友们一一拥抱、为场边的女儿送上亲吻,无论他走到哪儿,一条白色的毛巾始终披在他的肩上,当全世界都在为科比刷屏的时候,这块印有他投资的饮料商标的毛巾随之“霸屏”。这一刻,科比似在进行两段英雄之路的交接——作为谢幕的篮球明星和作为初生的商业明星。
无论最终能否成为商业英雄,至少科比在三个人眼中是永远的英雄——他的三个女儿。从NBA赛场上“退休”之后,“训练场狂魔”科比终于有了更多的时间经营家庭。科比这一年来出现在公众面前几乎都与家庭有关,陪家人看比赛、带家人“下馆子”、逛迪士尼……“老干部”的人生如同被写好的“英雄梦”缩影。
这部标准英雄主义价值观剧本,从科比6岁时穿着父亲的长筒袜,瞄准角落里的垃圾桶投篮的那一刻开始,到37岁时拖着满身伤病最后一次把球队扛在肩上,予取予求地砍下60分征服对手创下奇迹结束,被科比激励着的无数青春,或是早已过期却迟迟不愿散场的青春在这一刻匆匆终结。人们忽然发现,从懵懂少年,到拥有挑战一切的勇气,再到懂得努力和扛起责任,终于到了学会告别和放下的时刻,这一路来,都有科比相陪。(陈小北)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