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我爱自己,我可以不快乐 ·  昨天  
京师心理大学堂  ·  人为什么义无反顾地奔向疯狂星期四|放纵消费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心灵海洋」大五人格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8-05-29 22:39

正文

京师心理

大学堂

你会用佛系来形容TA ,形容TA不焦不躁,不追名逐利;你会用外向来形容TA,形容TA精力充沛,总是乐观、自信;你好像,也会用“处女座”来形容TA,形容那个强迫自己追求完美的人,那个大家眼中的“异类”……

我们喜欢用各式各样的词语形容自己、形容他人; 人格,个体自身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则是心理学家用于描述、了解人的。

A查资料写了一篇科普,B刷着短视频大笑,C阅读完一篇专栏后写了长评,D跟与自己意见不同的网友吵起来了……大家都在上网,为什么行为千差万别?每个具体的行为背后都是情境与人格因素在共同起作用, 人格特质可以做的,是预测“行为倾向”,即描述个体做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类型说vs特质说

为什么“处女座”那么不科学?

学堂君之前也介绍过,网络流行的星座学并不科学。它除了是一种“ 巴纳姆效应 ”的产物外,还将所有人分成了特定的12种类型,认为他们将表现出与对应类型相似的行为模式。

然而,类型是有限的,而人格特征却是无限的,类型说忽视了每个人的独特性,限制了人格的多样性[1]。

或许是因为“人格”这个领域过于庞大而复杂,目前,人格心理学领域仍处在“智者摸象,各亮一方”的状态,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大一统的人格理论,来全面地解释人格、描述人格,同时用人格解释人类行为。

比如,心理学界一直存在关于人格研究中“类型说”还是“特质说”的争论,虽然像将人分为16种的MBTI等测验仍在招聘等领域被大量征用,INTP等四个字母的排列也在各种个人简介中出现,但在人格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中,“类型说”已慢慢被更具科学性的“特质说”取代。

特质,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那些不论在你生命中的何时何地指引你行动的“念头”。它是一种心理结构,能使许多刺激在引发某种行为上具有同等作用,并且能创造、指引那些功能相等而一致的适应性及表现性行为。 比如, 得到了很多科研工作者的认可和应用的 “大五人格”,尽管目前是一种相对完整而稳定的描述人格的框架,但也仅可以描述人格现状,而无法解释人格成因。

大五人格是什么?

大五人格,是人格心理学中“特质流派”的典型代表。

· O-Openness,“开放性”(也译作求新性)

· C-Conscientiousness“尽责性”

· E-Extraversion“外向性”(也译作外倾性)

· A-Agreeableness“宜人性”

· N-Neuroticism“神经质”(也译作情绪性)

上述是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它们的首字母拼凑在一起便构成了OCEAN——人格的海洋。这五个维度是研究者将所有形容人格的词语进行因素分析,发现它们一共能被归为五个潜在因素,而后将这五个因素命名成如上五个维度名。

可见,大五人格中的每一个维度都是一系列特质的集合,每个维度的高低分都有不同的特质表现。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量表进行测试,来了解自己的人格。

人格特质可以预测“行为倾向”,即描述个体做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但是,人格测评工具只是了解自己的参考,而不能作为绝对标准。下图显示了高低得分人群普遍的人格特质,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关于每个人格维度的解读,请继续往下瞧瞧。

McCrae& Costa, 1985)

Openness

喜爱现实还是喜欢想象?

你更可能是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还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开放性高VS开放性低,你想要个怎样的分数?

开放性指的是对经验持开放、探求的态度,而不仅仅是一种人际意义上的开放。构成这一维度的特征包括活跃的想象力、对新观念的自发接受、好奇心等等。得分高的人像是独立的思想者而得分低的人则是本分的实干家[1]。在开放性维度得分高的人更适合在科学艺术等需要创新的领域内工作,得分较低的则比较合适像是公务员、司法人员等等[6]。

Conscientiousness

谨慎尽责的人能安享悠长的人生

万事体贴周到的学霸江辰和时而犯点小迷糊的陈小希,可能就是尽责性高和尽责性低的代表喔,其实都很可爱呀~

尽责维度得分高的人表现出更有条理的处事方式并能够持之以恒;得分低的人则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不可靠[1],然而生活中,却总有这样一种现象:认真负责的人疲累不堪,而自由散漫的人却渔翁得利,尽责的人格特质会不会因此给我们带来不好的结果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研究发现能准确预测一个人是否长寿的因素,既不是开心快乐也不是善于社交,而是谨慎和可靠的人格特质。尽责的人长寿或是因为尽责性人格特质会让人获得更健康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可以说,他们为自己创造了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5]。

从严肃严厉到放任自由,在尽责性的维度上,你处于哪个位置?

Extraversion

你是不是真正的“外向”?

一边是舞会上大放异彩的social女王,一边是安安静静坐在书桌前的文艺少女,外向性高VS外向性低,你更像哪个?

网络上总流行着这样的话:你不是真正的快乐,越外向的你好像越孤独寂寞。那么,你自己是否真的外向呢?

我们总会为了更强的社会赞许性把自己硬生生地掰成一个很会social的人,可是,这真的适合我们自己吗?可以看到,外向性得分低的人,也有自己的优势——更冷静、内敛,有更多的空间与自己相处[1]。

Costa和McCra曾说,内向者含蓄而非不友好,自主而非追随他人,稳健而非迟缓[3]。内向与外向不是对与错,只有适合不适合你自己。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人格优势选择职业,比如外向性高的人多尝试一些人际交往类的工作,像是顾问、销售等,内向的呢可以做一些财务类、科研类的工作,发挥所长。

Agreeableness

宜人性不高,就可以不友善吗?

宜人性高者在任务中注重合作而不强调竞争,相反,宜人性低的人则喜欢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信念而奋斗。虽然宜人者更受喜爱,但似乎我们总觉得宜人性低的人适合担任领导干部,或是获得伟大成就。“热情”与“能力”之间存在一种类似于补偿的负向关系[4],因此我们会刻板印象地觉得说宜人性高的人能力差,而实际上能力与热情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Neuroticism

神经质得分那么高是神经病?

才不是这样!虽然常被翻译为“神经质”,但它才不是“神经病”更不是“精神病”!为了避免这样的歧义,我们的测试中,就用了“情绪性”来描述这一维度。

虽然神经质得分高的人确实可能会有一些比较过激的行为表现,他们更容易变得心烦意乱、产生消极情绪,他们会敏感、紧张、甚至畏惧未来或将发生的一切[1]但神经质并不完全是无用的,在很多情况下,比如长跑运动、竞技比赛等等,我们需要适当的情绪唤起,甚至应该要适当的焦虑,这才能激发我们的潜质来更专注地投入到任务中[2],极度平静反而是没有益处的。因而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定量的“神经质”。

最后,学堂君需要再强调一遍,人格测评工具只是了解自己的参考,而不能作为绝对标准,而且就像测试中说的,分数并无好坏之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优势人格,我们的人格特征都是我们独特的财富,它会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发光发热。

我们都是那个独特的唯一。


学堂君

有多少人是不懂自己,所以查看星座或者测量大五人格呢?在学堂君看来,更多这样做的人,不是为了了解自己,而是为了和别人谈论自己时,能够有术语和道具,更快速的让别人了解自己。


作家刘同说:“人一旦孤独,就想找一个完全能读懂自己的人。孤独来源于自己对自己的足够了解,因为足够了解自己,就希望周围的人也如此。”不过如此。


知乎联合北师大心理学部人格实验室推出了一个由大五人格测试制作成的“心灵海洋”(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来试做一下,了解自己、了解身边的人吧。


参考文献:

[1] 伯格, 陈会昌. (2010). 人格心理学 .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Sweeny, K., & Dooley, M. D. (2017). The surprising upsides of worry.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11 (4), e12311.

[3] Costa, P. T., & Mccrae, R. R. (1992).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its relevance to personality disord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6 (4).

[4] Yzerbyt, V., Provost, V., & Corneille, O. (2005). Not competent but warm. really? compensatory stereotypes in the, french-speaking worl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8 (3), 291-308.

[5] 弗里德曼, 马丁, 王立杰. (2012). 人格决定寿命 为什么谨慎尽责的人能安享悠长的人生 surprising discoveries for health and long life from the landmark eight-decade study.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6] Feist, G. J. (1997). A meta-analysis of personality in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reativ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 (4), 290-309.

[7] Allport, &Gordon, W. (1948). Comparative psychology of mental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作者 | 水蜜桃君、Melody

编辑 | 959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