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证指数上涨23.34点,收盘报2923.28点,成交量为1789亿元,如下图所示:
上证指数今日继续反弹,成交量略有放大,但这样的量能结构是不足以对前期套牢密集区发动攻击的,因此我们在策略上延续前期观点不变,即如果上证指数能够持续放量上涨突破3100点,则我们可以考虑进场做多,而此时买入的品种以底部刚突破颈线的为主。
否则的话,我们继续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不变。
今天想跟大家简单聊一下华为。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经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写这个题目,毕竟现在追捧华为已经被形塑成近似于一种爱国主义和政治正确,社会氛围已经不太容得下我们以理性平和的心态来讨论华为了,更何况我本身也不是研究华为的专家。因此,当我今天抛砖引玉,提出我未必成熟的观点时,希望大家不要掺杂太多的民族情绪,我们就事论事,反正像华为这样伟大的公司,既不会因为我的夸奖而更伟大,也不会因为我的批评而不伟大。
首先说我的结论,我认为,华为很有可能,即将来到盛极而衰的临界点。其实,之前已经陆陆续续有些风让我感觉不太对味了,而促使我提出这个观点的,就是最近被刷屏的一条新闻:
按照华为的说法:
要打赢未来的技术与商业战争,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双创驱动是核心动力,创新就必须要有世界顶尖的人才,有顶尖人才充分发挥才智的组织土壤。
华为首先要用顶级的挑战和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今年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今后逐渐增加,调整队伍作战能力结构。
邮件显示:华为今年共对八位2019届顶尖学生实行年薪制,这八名员工均为博士学历,一二名的年薪是182-201万,三四名是140-156万,五至八名是89-100万。因此,为表述方便,我们可以说,华为是要用百万年薪来招揽全球顶尖天才“少年”。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我从这里面看到的问题。
第一,年薪百万真的算很高吗?按照中国学生的一般年龄,本科毕业大约23岁,硕士毕业大约26岁,博士毕业大约29岁。在将近三十岁的年龄便能年薪百万,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当然是出类拔萃。可是,作为像华为这么有钱的伯乐在全球范围内相中的千里马,年薪百万只怕也算不得多。有很多本科毕业生,不需要是天才,只凭借自己的勤奋,熬六年也真的能熬到这种水平了。我们必须承认,薪资并不能与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划等号,可既然这次华为摆出来的架势就是要用钞票来砸天才,而当你把声势喊得这么震天价响,最终的出价也就只是年薪百万,那么是否拉低了华为对于天才的眼界标准呢?
第二,天才的遴选标准是什么?这份邮件里没有说,人力资源部门自然会有他们的依据,可问题在于,这样的遴选结果真能让人服气吗?尤其是能让华为的员工服气吗?我相信,这八个博士生都很聪明,没有问题。可是,对于华为这样有近二十万员工的高科技巨头来说,聪明人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们愿意接受这八个刚出校门的博士就是所谓的天才吗?对此,我高度怀疑。读者中有很多人是自己做老板的,很多人是将来会做老板的。我说一句话,供你们参考:员工天生就不容易团结,他们只在一种时候最容易团结,那就是证明老板最器重的员工,其实也不怎么样。大家非常有兴趣团结起来把这个老板最器重的人斗垮,然后继续不团结。因此我认为,这八个,以及将来陆陆续续顶着天才之名进入华为的博士们,工作起来未见得会顺心如意。
第三,天才是能在学校里选得出来的吗?对此我同样是高度怀疑。我们举个例子,蒋当过黄埔军校的校长,在此期间,他竭尽一切所能地选拔优秀人才,因为他知道,这些年轻人就是他将来打江山的骨干。于是乎,凡是在黄埔军校成绩稍微还过得去的,基本上都被他试图网罗到麾下。哪怕是有些后来成为我党名将,但只要在黄埔期间表现优良,基本上也都在早期与蒋有过不错的交情。可是,蒋某人千算万算,却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真正黄埔最优秀的将领居然在他费尽心机地网罗下被完全遗忘了,这个人就是黄埔四期的林。在解放战争中,林总率领部队从东三省一路打到海南岛,成为推翻蒋家王朝的首功之臣。可在黄埔期间,林总就真的是一点都不让人觉得出彩,所以根本没能进入蒋的视线。对于这件事,蒋一直耿耿于怀,辽沈战役期间,蒋有意让爱将杜聿明负责东北战事,当他看到杜聿明百般推辞时,蒋就不客气地当面训斥他道:
由
此
可见,真正天才的将领,是要在实战中真刀真枪打出来,而不是在军事学院考试考出来的。
同样的道理,华为之所以能从一家代理交换机的小作坊发展成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科技巨头,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淬炼出来的。
在市场淬炼的过程中,必定有优秀的员工不断成长,直至被冠以“天才”的称号。
岂有博士生刚离开校园就被称为天才,那你又让现在公司长期奋斗、取得优异成绩的“天才”们何以自处?
以上三点,其实并不难理解,也并不难想到。
可问题在于,连姚尧都能想到的问题,以任正非的绝顶智慧和丰富经验,怎么可能会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