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即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患者的椎管内,阻断脊神经的冲动传导,是目前国内公认的简单可行且有效的麻醉方法,临床上可分为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隙麻醉,在临床麻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椎管内麻醉在术中可提供良好的麻醉镇痛和较好的肌松效应,阻断剧烈伤害性刺激传入,减轻应激反应。另外,对术后镇痛效果较佳,经济实用,其优势受到广泛的青睐。当然,椎管内麻醉在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样会对患者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生理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也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椎管内麻醉术后头痛,是由于脑脊液通过硬膜穿刺孔不断丢失,使脑脊液压力降低所致,多发生于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意外穿破硬膜后的第1~3d。头痛的位置多为枕部,可牵涉到颈项部,疼痛症状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周,且受体位改变的影响,在抬头或坐起时症状加重,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成人脑脊液量约为120-150ml,其中60-70ml存在于脑室,35-40ml存在于颅蛛网膜下隙,脊蛛网膜下隙内约25-35ml。
脑脊液透明澄清,PH为7.4,比重为1.003-1.009,按照局麻药的比重与脑脊液比重的差别,可将局麻药配成轻比重、等比重和重比重液,由于重比重溶液的麻醉效果确切,麻醉平面易于调节,目前临床中蛛网膜下隙麻醉中较常用,其配制为局麻药液中添加适量5%-10%葡萄糖液,我们科室蛛网膜下隙麻醉局麻药液常规配制方法为1ml 10%葡萄糖液+2ml 1%布比卡因。
脑脊液压力,平卧位时不超过100mmH2O,侧卧位时70-170mmH2O,坐位时200-300mmH2O,随着静脉压上升而增高;老年人及脱水病人则降低;血液渗透压改变、PaCO2升高、脑脊膜感染或化学物质刺激时则升高。如果遵照“椎管内麻醉术后头痛是由于蛛网膜下隙内脑脊液外流所致”这一理论,那么脑脊液压力越高,可能发生术后头痛的机率越大,有资料显示老年患者较年轻患者术后头痛发生率低,从某种程度上应证了这个道理。
术后头痛是蛛网膜下隙麻醉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脑脊液通过硬膜穿刺孔不断丢失,使脑脊液压力降低所致,所以穿刺针粗细与头痛发生率明显相关。其发生率在外科手术中为13%,妇产科手术中为18%,可能与产妇生理变化导致脑脊液压增高有关。典型头痛可在穿刺后6-12h内发生,多数发病于蛛网膜下隙麻醉后1-3天,75%病例持续4天后消失,10%持续1周,个别病例可迁延1-5个月或更长。其典型的症状为直立位头痛,而平卧后则好转。疼痛多为枕部、顶部,偶尔也伴有耳鸣、畏光。
1.蛛网膜下隙麻醉术后头痛特点:
1)性别、年龄及穿刺针的直径影响头痛的发生率,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发生率与年龄成反比,与穿刺针的直径成正比;
2)直入法引起的脑脊液漏出多于旁入法,所以直入法引起的头痛发生率也高于旁入法;
3)穿刺针斜面的方向与脊膜纤维走向的关系也影响头痛的发生率,斜面的方向与脊膜纤维走向平行,对脊膜损伤最少,所以脑脊液的漏出最低,头痛的发生率也低;
4)头痛的发生率与局麻药本身无关,但与局麻药中加入辅助剂有关,加入葡萄糖可使头痛发生率增高,而加入芬太尼头痛发生率则降低。
针型号与发生率的关系
2.蛛网膜下隙麻醉术后头痛治疗措施:
1)镇静、卧床休息及补液
80%~85%腰麻后头痛病人,5天内可自愈。补液的目的是增加脑脊液的量,使其生成量多于漏出量,脑脊液的压力可逐渐恢复正常。据报道腰麻后头痛的病人,50%的人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35%的人有不适,需卧床休息,15%的人症状严重,甚至不能坐起来进食。
2)静脉或口服咖啡因
腰麻后头痛是机体为了恢复颅内容量,代偿性扩张颅内血管的结果,咖啡因为脑血管收缩药,可用于治疗腰麻后头痛。在1000毫升乳酸林格氏液中加入500毫克咖啡因进行静滴,80%的病人可改善症状,口服300毫克咖啡因同样可以改善症状。
3)硬膜外生理盐水输注
硬膜外输注生理盐水也可用于治疗腰麻后头痛,单次注射生理盐水并不能维持较高的硬膜外压力,以防止脑脊液漏,需大剂量(至少24小时滴注,15~25ml/h)才有效。
4)硬膜外充填血(blood patch)
经上述保守治疗24小时后仍无效,可使用硬膜外充填血疗法。通过硬膜外充填血以封住脊膜的穿刺孔,防止脑脊液外漏。置针于原穿刺点附近的硬膜外间隙,无菌注入10ml~20ml 自体血,这种方法有效率达90%~95%。如疼痛在24小时后未减轻,可重复使用。如经2次处理仍无效,应重新考虑诊断。硬膜外充填血可能会引起背痛等不适,但与其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尚未见报道。
在上述这些影响因素中,穿刺针型号、斜面方向与脊膜纤维的相对关系较为重要,而麻醉医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这些因素。如选用穿刺针时,应选用直径最小的且对脊膜纤维损伤较小的穿刺针。
硬膜外麻醉术后头痛往往是因为硬膜穿破。硬膜穿破是硬膜外阻滞最常见的意外情况和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高达1%。硬膜穿破除了会引起阻滞平面过高及全脊麻外,但最常见的还是头痛。由于穿刺针孔较大,如若穿破硬膜,术后头痛的发生率较蛛网膜下隙麻醉术后头痛高很多。
这种类型的头痛同病人体位有关,即直立位头痛加剧而平卧后好转,所以容易诊断。
头痛常出现于穿刺后6h~72h
,
头痛的原因与脑脊液漏入硬膜外间隙有关。一旦出现头痛,应认真对待,因这种头痛可使日常生活受累,甚至可能导致颅内硬膜下血肿。
尽管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处理穿刺后头痛,但毫无疑问,最有效的方法是硬膜外注入自体血进行充填治疗,这种硬膜外血充填法能够封住硬膜上的穿刺孔,以防止脑脊液继续流出,从而提高脑脊液压力,这种方法能迅速缓解头痛。
一旦诊断为穿刺后头痛,应尽快行硬膜外血充填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抽取自体血10ml~15ml,注入硬膜外腔,勿需在血中加入抗凝剂,因靠血凝块来堵塞穿刺孔。操作时注意无菌技术,此法有效率达90%。
参考文献:
1.《临床麻醉学》 第三版
2.《现代麻醉学》 第三版
3.《摩根临床麻醉学》 第四版
4.《实用临床麻醉学》 第四版
作者:麻醉小医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