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郎眼Daily
郎咸平独家网络发声地,中产者自我增值平台,关注财经郎眼Daily,品财经,聚观点,助你财经力Day day up!电视版广东卫视每周一21:10分播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半球聊财经  ·  今年出生人口或只有800万,带来一个问题 ·  2 天前  
央视财经  ·  美国突发!最高金融监管机构暂停所有活动 ·  2 天前  
数据宝  ·  DeepSeek带飞AI,4只核心潜力股获机 ... ·  3 天前  
央视财经  ·  最新航拍画面!救援正在进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郎眼Daily

房价没跌多少,房企们为什么要“卖地求生”?

财经郎眼Daily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12-27 09:10

正文


文|貌貌狼  公众号:财经郎眼Daily(ID:cjlydaily)

“地王”六成股权出现变动

昔日房地产市场的辉煌仿佛近在眼前,但在今天,局势发生了逆转。近日,北京总价第三高地块——丰台地王侨禧项目正经历股权的第三次变动。此外,根据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50宗高价地中,因资金压力,有32宗地块产权在拿地后出现了变动,占比高达64%。



  • 房企们的昔日辉煌

2017年第四季度,土地交易已经逐渐冷却。犹记得2009年4月至6月,短短60几天的时间全国土地市场产生了10个“地王”。去年融信还以110亿元高价拿下上海静安地块,打破中国土地成交记录。


如果说这些年有什么投资是赢面偏多的,大多数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房地产”。的确,曾几何时,买房子成为了资产保值的主要手段,甚至是某些人一夜暴富的根源。10年前一线城市10000元/平方米,10年后一平方米均价增至7万、8万,投资房地产回报率之高,人们早已见怪不怪。 所以,在过去的很多年,“房企”这两个字成为了“财富”的象征,而“地王”就是证明他们身份的标签。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以后的这段时间里,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火热,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一线城市里曾接二连三地出现“地王”。在年均工资不过万的年代, 房企们拿地的时候好像根本就不算账,一块地,只要瞄准了,就义无反顾地买下来。

2009年的“地王”争夺战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北京“地王”记录4次被刷新。 富力地产以超出挂牌起始价近4倍的10.22亿元拿下广渠门10号地。北京通州九棵树地块以17.4亿元的高价刷新了广渠门10号地10.22亿元的纪录。仅隔一天,成都中泽置业有限公司以19.6亿元拿下北京奥运村乡地块。直到方兴地产出手,40.6亿元拿下号称京城宝地的北京朝阳区广渠门15号地块,刷新了北京市土地出让以来总价和楼板单价两项纪录。 2009年6月,仅一个月的时间,北京土地出让收入就超过了百亿元。除了北京,这一类的情况在全国多地都有上演。


“地王”之争没有片刻消停,土地价格也越来越高。2015年上海杨浦拍出72.99亿地王,北外滩拍出78.2亿元;南京则是在一天之内拍出三个区域“地王”;北京年内合计成交100宗地,合计成交金额更是高达1920.77亿元。房企们争先恐后地竞标,“地王”的价格几乎每一年都在刷新。就在去年,融信还以110.1亿元的总价拿下上海静安地块,创下中国土地成交史上最贵“地王”记录。


融信以110.1亿元拿下的上海静安地块


  • “卖地求生”何以至此


直到2017年国家密集出台调控政策,连续打出“限购、限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组合拳”。十九大报告强调“房住不炒”理念,不断抑制高房价。 房企们至此才挥别了多年的“阔绰”形象。

李嘉诚频繁抛售土地资产,摘下囤地王称号;王健林大量出售万达地产,宣布轻资产化;潘石屹清仓式卖楼,三年套现百亿元;以规模取胜的恒大也在今年宣布转型,未来将更加注重效益。 地产巨头们的这些举动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从首富跑路到房地产市场变天的猜测从来都没有间断过。



而那些被高价拍下的“地王”,如今也成为一个个烫手山芋。 政策趋于平稳,市场却没有丝毫松动,房企们备受内外夹击的煎熬。今年8月,华侨城以51.83亿元的价格把地王侨禧项目49%的股份卖给了泰禾集团。近日,华侨城再度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项目剩下的51%股权,合计转让对价为56.8亿元。华侨城地王项目的股权转让更像是其它房企现状的一个缩影。不久前,南京京奥港地王项目还被曝出因欠施工款而停工。

房企们过去的一掷千金和现在的“卖地求生”形成了鲜明对比。按理说, 全国各地的房价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下跌,国家打出政策“组合拳”也是为了抑制炒房,毕竟刚需的人还是大多数。为什么房企还会陷入这样的窘境呢? 稀释股权、变卖资产,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房企,更是在夹缝中生存。



  •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商品有贵有贱,土地价格有高有低,这是很正常的。但“地王”的价格记录每一年都在被刷新,这就值得警惕了。房企们一掷千金哄抬地价,真正买单的却是普通老百姓。有关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7年5月,中国居民存款总额从30万亿元增长到62.6万亿元,同期居民贷款规模总额则从8.8万亿元增长到36.4万亿元。而构成居民债务的主要内容就是购房的抵押贷款和各种类型的消费贷。(有关家庭债的现状请参考: 家庭债:你生活压力的一个缩影


家庭债的攀升会带来什么?还记得美国的次贷危机吗?这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但是,大多数人看到这些年房价的成倍增长,很难保持理性。如马克思所言: 当资本的利润达到50%时,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所以,一些人无论有没有消费能力,都会用尽一切办法买房子,哪怕是负债累累。


某地房产销售展示中心拥挤的人潮

那要如何遏制这种疯狂炒房行为? 通过“限购、限贷”的政策,把炒房客从刚需人群里剔除出来。再收紧金融、证券对房企的资金支持,把融资和再融资的门槛抬高。 近两年,许多中小型房企不断增加企业规模,防止被大企业吞并。他们采取的方式是不计成本的大量购地、高杠杆并购。所以,今年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就让那些激进扩张的房企深切地感受到了“现金流”的重要,于是他们被迫缴械, 通过稀释股权的方式缓解现金流。


这种情况就会让有资金实力的房企受让股权,对中小型房企形成牵制。大房企越做越大,小房企越来越少。所以, 2017年看似是房地产行业的寒冬,但也是一次行业的大整顿。 政策收紧之后企业难以扩张,通过这样的整合方式,才能让更多的房企消除侥幸心理。如此,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才能更加规范。毕竟 冬天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只不过这个春天,只有少数人才可以看到。



一个时代造就了一个传奇,但在资本世界里,没有永远的传奇。 商业竞争也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所谓生活无处不经济,政策信号如何解读,商业趋势如何把握,这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都非常重要。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经济特性,2018年中国房地产有何新风向?哪个城市群的发展潜力更大?


12月31日晚21:10

锁定广东卫视“更好的明年”年终盛典

与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一起

展望未来的投资方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