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工作(我认为)是非常非常非常努力,相当努力,这辈子都没这么努力过。(原因)
可能是自己跟几个朋友一块儿开医院,然后从打打工人,变成半打工人,变成老板这种状态吧。
(工作状态)忙还是忙,但是是看着那些动物病怏怏地进来,然后开开心心的能跑能跳的出院了,那再累也值得了。
但也确实心态有了很大变化,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更累了,然后就更接地气了,毕竟跟周边居民打交道真是累,从打工人变成老板,考虑的事情也更多了——
这医院以后怎么经营啊?怎么发展啊?大家以后要怎么努力赚钱啊?买点儿什么机器呀?怎么对动物更好啊?怎么在医疗(技术)上进步啊?怎么提高我们护士医生的职业素养水平啊?
——每天都是考虑这些事情,真的超级累,挺不容易的,只能说累并快乐着。
希望新的一年,能够给更多的小可爱带来健康,和自己的主人幸福快乐地在一起。
2021年的工作总体还算是平稳,可能是(因为)有了2020年的经验,整个汽车行业也在疫情不断反复下渐渐找到了全新的节奏。
不过由于身份从主流媒体向自媒体的转变,感觉竞争对手突然多了起来,跟着他们不知不觉也卷了起来,(于是我在)2021年也被逼着学习了新的技能——剪视频,拍摄、剪辑、文案、配音,媒体人一条龙学习课程全部学习中。
(可能)回头看看其实是好事。
要自我评价努力不努力的话,准确的说应该是“普通的努力”,因为爱好和副业占据了不少精力,领导应该看不到,但去年自编自导一个剧情类的汽车体验视频,这是全新的尝试,让我很有成就感,最后的效果自己也比较满意。
去年最大的心态变化就是“
变化出现的时候不再慌张
”,(原因)也许是有了2020年、
2021年
的见闻,即使汽车行业和媒体行业继续艰难前行,即使我作为(跨行)汽车媒体的创业者,我相信“让自己的变化跟得上行业的变化”,那我就会有收获。
新年到了,我就想对去年的自己说:虽然辛苦了一点,但路好像走宽了一点,这就是好样的,2022继续。
去年我在一家国企担任法务主管,简单来说,工作内容就是审合同、回答客户咨询,然后给一些特殊案例出具相关法律意见。另外公司的一部分官司需要我出庭应诉。
这份工作是很能收获成就感的。之前和某客户的谈判,因为是劳务派遣、属于三方关系,我代表公司在他们两方之间斡旋了两三个月,最后帮他们达成了和解。也因为这件事(的难度),我的领导觉得我成长了很多,主动找我,说帮我报名参加优秀员工评选(但我自己不想去大庭广众下演讲(领奖之后的程序),所以告诉她我放弃这份荣誉)。
去年的第二个成就感,是参加平凡人演唱会。
平凡人演唱会(以下简称“平演”)是
成都的一个文创项目
,已经运营了七年多。
我去年被项目组选中,得到了上台演出的机会,现在留在了项目组里,成为了一名常驻的志愿者。
从“参赛选手”到“志愿者”的过程是这样的。一开始我只是把它当做一次单纯的音乐竞演比赛,但由于赛制的要求,我需要当着大家的面(第一次)分享自己这几年的经历(关于家庭、学业、职业),四舍五入,我第一次开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演唱会。
没想到的是,演唱会结束后我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和喜欢,像“
平演
”
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其他参赛歌手,就成为了我生活里的朋友。他们会给我肯定的评价,还会给我直接的赞美,直言不讳地“欣赏我”。
人都喜欢被夸嘛,我很开心,也更有动力和勇气做自己。再加上去年
我的音乐作品在网易云播放量实现了连续几天的破万,我感受到了“音乐人最根本的感动”——
自己的歌,有人喜欢听。
这样回顾来看,我确实做了很多事,朋友们都觉得我很努力。
但我自己觉得还好,
努力在我这里的前提是“
换取到了一定的物质收益
”,但我做事情(的原因)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因此我更倾向于把我做的事情定义为“做自己”(而不是努力)。
一年下来,我觉得自己整个人更柔和了,更懂得尊重和理解别人和自己的差异性,还有就是“
知道自己不足,但是依然自
信
”。这不是膨胀,也不是自卑。
新年我的目标是要创作一首新歌,中国风,新的尝试。想对去年的自己说:你很好,但是不要膨胀,继续加油,要走的路还很长。
总体上还算努力吧。
学业上,去年稀里糊涂进入了一个项目,接着进入了可以形容为“
学术生产
”的生活节奏中……目前的成果是(课题)
写完了一稿,卡在了第二稿上。
工作上,去年加入了一个和个性相符的自媒体,接触到了和个人调性相符的选题,和团队老师们学习了很多奇奇怪怪又有趣的新知识,稿子获得了认可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感谢团队里的编辑老师帮我改稿子,在“学术生产”的过程中很想念大家。
这或许就是两开花吧,拿着论文参加了两个会(学术会议)、去思考了一些以前没想过也没想到的问题;实习期间创作的内容被权威媒体转载,有的稿子也得到了不错的浏览量。
要一句话形容的话,我比以前更有些执行力。
整个2021年,我感觉自己会慢慢接触一些以前没有接触或比较抗拒的事情,也会慢慢开始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在尝试寻找对外开放和保持自我之间的那个平衡点上缓慢地推进了一点点。睡眠质量比以前好了。
但我肯定还
可以更努力的
。
新的一年,有什么想做的和想说的就去做了吧,别憋着。
以及在岁末遇上了喜欢的女生,而且我们在一起了。
我的工作主要是做线下音乐演出这一块
,在
疫情的时代
,这一块能
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等待
。
所以去年我想努力,但是现实让我躺平。能够算得上“努力”的事情,能想到的就是参与了大麦的虾米音乐节,因为那几个月工作时间长一点。
当然我其实应该算幸运的。之前做过音乐杂志,现在顺其自然地做了音乐统筹,能和我自己喜欢的优秀的有才华的原创歌手共事一起工作,整件事描述出来就很有“成就感”——看到大家踏踏实实生活与创作,会让我觉得在北京的一切都值得。
之前
上班也经历过
996,那时候
下班回家直接倒头就睡
,
一点生活都没有。
后来换工作的时候
,
就想着要换种生活方式,因为我虽然
生性很懒
,
能躺着就不坐着
,
但是
仪式感和生活感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我现在一周基本都会在家做两次饭
,哪怕
还是一如既往地懒惰
,
做饭的时候燃气没有了
,
电锅也能做
。
我有很努力的朋友,我就不属于那一卦。我爸也懒,我现在(懒)就怪基因,让我骨子里不喜欢那种太努力的生活。
也不是没努力过,坚持最久的
努力是努力
分享快乐(搞笑的东西必须要第一时间和朋友分享)
。工作上也努力过,做音乐杂志的时候都是“为爱发电”,联系艺人、写稿子,都是免费的。
很遗憾,我的努力没有被珍惜,人会习惯性地轻视“免费”的东西。像
那吾克热的团队啊,真的是很“
机车
”,半夜四点还叫我改东西。黄子韬的团队还叫我在他的照片上P个蛋糕,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搞啥。
努力没有一个好的反馈的话,一下子对努力这俩字就有点免疫了
。
两年前我做过的一档恶搞综艺,《青春没你》,slogan就是“
越努力越不行
”,结果被网友喷了,说什么消极负能量。
我觉得努力过的人才真正知道我在说什么吧,努力了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大家都经历过,
但是也没有放弃努力,我觉得这才是生活需要的勇气
。
新年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毕竟两年没回家,太想家了,不过对于我来说,还是要努力,努力不被老板开掉。
想对新年的自己说:以快乐为主,要更自在一点。
2021的
代名词就是“熬”。
进公交公司一年多了一直不定岗,
5月份突然被借调到分公司负责服务管理。我从来没接触过(这份工作),业务不懂,再加上需要管理的人员又多,大概有三四百一线员工,这让我压力山大。
但分公司部门领导很认可我,认为我是上手最快的(新员工),这很让人有成就感。特别是在KPI这件事上。
乘客
投诉
率
是公司给分公司下的考核指标,考核标准是
每百万人次只能产生
投诉
5件
/
月,
如果超过了这个数字
,
分公司领导、相关
管
理人员都会受到影响
。
我一个完全没接触过(公交公司基础管理岗位)的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焦虑指标达不到,怕自己让整个部门的工作质量一下子就变得很差。
还好稳住了,而且有了明显的进步。
2022年,继续加油,熟悉新的工作岗位,习惯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总之就是去享受一个人的美好,活出自己。毕竟周围朋友大都结婚了,(生活节奏)不能再依赖(朋友),
要习惯她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
。
去年真的很努力,毕竟因为一些项目的原因,我一个人带着一个实习生完成了超量的工作,完成的那一刻真的觉得自己太棒了。
我在一家公认的大公司工作(按照自述者要求,具体是哪家公司保密)。大公司和小公司最本质的区别是制度更完善。在完善的制度体系里做了几年HR,我把面试总结为双方都撒谎的过程,我在其中的角色很像最近网上流行的说法,
“工贼”行为。
其实严格说来也谈不上背叛了工人阶级
,只是
有时候确实会粉饰一些公司福利
,
Offer
上的条款交给法务
使劲抠细节
,每到这个环节我就有种
给劳动者设计
圈套的感觉
,
毕竟一旦“出事”受到更大损失的肯定不是公司
。
大公司加班太严重了,能在九点之前走就是最好的事情了,部门内部的内卷就更加厉害,
下班不带电脑回家在同事看来就是翅膀硬了
。
自从做了这份工作之后,我从来没有在工作日看到过夕阳。有一次下班早了,我第一次发现原来那个晚上六七点街上有那么多人,阳光还是很明媚,空气好新鲜,那种感觉真的好幸福。
不过这样的工作还是有点成就感的,尤其是看到招进来的人很喜欢公司,公司的人对她也很认可,成就感满满的。不过也有一些奇葩的面试者,一来就跟我说有抑郁症,搞得我整个人很懵,听他说完,我怎么感觉他就是一个书没有读很多但是想很多的啃老族,人一下子就愣在面试现场了。
整个2021年,心态可以总结为三个字——不值得,我是说为了工作这样不值得,一点生活都没有,不知道在忙个啥,回看也觉得没啥意义,想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好好地生活。
职场太复杂了,
尤其我这里,HR像是一个职场的港口,形形色色的人都要过我这里一遍
,接触的人越多,我发现我对人的信任度降低了很多,情绪很容易被人煽动,好长一段时间我才调整过来,然后感叹时间真的太宝贵了,我下意识地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社交。
想对去年的自己说:感谢你在工作最痛苦的时候爱上健身,为自己排解掉了很多负面情绪,也感谢你懂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谢谢你一如既往地坚持乐观与善良,希望你可以坚持这两个宝贵的品质。
2022年,想顺利地换一份工作,脱离烦心的事情和烦心的人,不断提升自己。
去年由于疫情,工作室的业务板块受到了一点影响,但是好在做出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了,总体来说影响不是很大,甚至还有一点点小小的突破,所以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努力的。
对了,除了日常的一些基础工作外,还学会了记账、理账、核算项目。
工作室搬家对我们来说影响挺大的。之前(工作室)是在青羊区浣花溪,今年搬到了天府新区。虽然新工作室地点离市区是挺远的,但是在新的工作环境下,有了新的朋友,一些新的调整就是在这些新基础之上展开的。现在重新运营了超过半年的时间,同事之间的相处,业务调整的适应程度,都比预想得好。
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变得“主动”了。
以往工作和社交的时候,我总是处于偏被动的一个状态
。
就用微信举个例子
,如果
我
有一个
什么
需求或者疑问需要联系,以往我的选择就是在微信上直接留言,然后等待别人的回复,等待的时间可以是半天、一天、两天,都有。
这个习惯在今年就打破了,自己打破了自己那种比较胆怯、害羞那种心态,学会了主动出击。
如果对方两分钟或三分钟没回我信息,我肯定会一个电话或者一个语音打过去,然后直接询问他,“
你觉得这件事情咋样
”“
你觉得我这样子做行不行
”。
这对我来说就是很大的改变。
心态也更沉稳了一点,之前自认为是蛮慌张的一个人。遇到一些事情,比如说某个需求没有和客户对清楚、某个朋友今天对我有点小情绪,都会让自己陷入一个很慌张,很恐惧的一个状态。
我在想可能也是因为之前提到过那个(性格调整为)主动出击吧,挺有效果的。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感到困惑的时候,需要主动去寻求解决,主动可以让工作上的一些疑问得到解答,可以让朋友交往中的一些壁垒得到解决,心态更稳就是一个结果。
遗憾也有。由于去年一心都用在工作上,平时就很少去学习了。之前(爱好)的书法,还有看书计划都被搁置了,所以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今年是一定要倍加努力,把自己丢掉的和错过的一些东西,慢慢找回来。
所以新的一年,希望在一个大家都喜欢和羡慕的行业“
卷起来
”,借口少讲一点,多学习多增长见识,对得起大家的喜欢和羡慕。
去年一个重要节点是完成了从研三到博一的一个转换,完成了自己硕士毕业的答辩。平常除了完成日常课业,也参与到导师的“应对公共危机舆情的项目”课题,主要研究一些危机和社会治理相关类的东西。
另一块是和公益相关的活动,在学校的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参与推进无障碍相关知识的学术沙龙和讲座,关注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主要服务于无障碍事业和特殊群体,包括孤独症或者视障、听障群体等等。还参加了冬奥会之后将要举办的冬残奥会的研讨会。这学期也加入了学校的“学生无障碍研究协会”社团,担任副社长。参加了2021年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和相关的国际组织,包括残联的工作人员一起,“希望可以为残障人士提供一些实打实的帮助吧。”
其实因为事情很多,时间会非常非常紧,自己也有很大的压力,就总是想着怎么样可以分配好精力,把所有事情都完成好。
不过这种压力可能也是某种动力,每天睁眼就会想到有哪些今天要做的事情,然后一件一件去做就好了。
去年参与了郑州暴雨的线上志愿者工作,这件事对我心态上有一定的塑造和影响。
因为其实在这件事之前,我是一个比较锋芒毕露的人,我会在意我取得了什么成绩、拿到了什么证明或者是受到了多少人的肯定,在这之后,我能感觉到自己整个人变得更温和一些了。
我会发现在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同时,去参与一些有益的、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是很重要的。
因为那些事情可能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举手之劳,就算辛苦也辛苦不到哪里去,但对真正受这些事情影响的人来说,那可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自己价值观(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定改变吧,可能表达起来显得有点宽泛,但我在这件事之后想明白的一点是,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不能只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7·21郑州暴雨期间,我和另外一个小伙伴属于是随时on call的那种,如果有危机情况联系不到分组的负责人就可以直接联系我们来帮忙协调和解决。在我真的一次次收到受困信息,又转而去对接救援队和救援物资的时候,真的会感受到自己身上那种使命感——也许它一直都在,但因为灾难,它被放大了,让我切实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