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
指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经营活动,用于确认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特征:
1、全员参与。
一个机构的风险管理是通过该机构内的人来完成的,是通过人的所做和所说实现的。
2、全过程性。
风险管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项或环境,而是渗透于机构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动。
3、全方位性。
对金融机构而言,风险无所不在,风险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可以按不同部门(或客户、产品、业务)与不同风险类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组成“风险矩阵”,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这一矩阵中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所有风险。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
1、内部环境。是指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运行的基础和平台,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与约束。
2、目标制定。明确目标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出发点。金融机构的目标可以分为四类: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监管目标。
3、风险识别。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管理者应充分考虑会影响其发生的各种内外部因素。
4、风险评估。其可以使金融机构了解潜在的风险因素如何影响其目标的实现。
5、风险应对。管理者可以制定不同的风险应对方案,并在风险容忍度和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下,考虑每个方案对事项的影响,最终选择和执行一个最佳方案。
6、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为保证风险应对方案得到正确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对内部人员的业务活动进行控制、管理、制约的方法。
7、风险报告。来自于今日机构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以风险报告的方式进行确认、捕捉和传递,以保证金融机构的员工能够执行各自的职责。
8、风险监控。监控是对风险管理要素内容和运行以及一段时期的执行质量进行评估的一个过程。
三、一个设计良好的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具备的特征
1、全面性。即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能够充分满足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2、协调性。一个设计良好的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会充分考虑机构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仅能够明确划分它们之间的权责,建立相互间必要的监督机制,还能确保它们之间信息沟通的方便、快捷、准确无误,提高机构内合作与共享信息的能力。
3、独立性。即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经营体系保持相对独立。
4、集中性。即通过良好的组织制度设计,将风险管理职能集中到某些特定的内部组织,从而实现对风险的专业化管理。
5、垂直性。通过实行垂直化管理,金融机构能够确保风险管理人员可以不受任何干预和影响,始终保持独立的视角和机构整体的视角来识别并评估风险,做出相应决策,从而使风险管理的决策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四、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是哪几个?分析它们之间的冲突。
最终目标: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市场稳定。
冲突: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冲突。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物价水平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通货膨胀率越高,则失业率越低;反之则反是。当失业率很高时,为了增加就业,中央银行就有必要采取松的货币政策,扩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企业投资,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但货币供应量的急剧扩张又会带来通货膨胀。反之,中央银行为了稳定物价,又必须实行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但这样一来又会打击企业投资,增加失业。因此,在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不能两全。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存在冲突。
物价水平上涨,国内货币贬值,在汇率没有相应调整时,进口商品的价格就会相对低廉,对本国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使国际收支恶化。反之,如果国内物价水平持续下跌,汇率又没有进行调整,那么,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也会相应降低,从而刺激出口的增加,导致进口的相对减少,造成国际收支的顺差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