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是一个漫长且磨人的过程,厚厚的书本要从头看到尾,学着忘着,让人很是抓狂。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学到高频知识点,达到不断温习巩固的目的。
奥奥特意为大家开设一个学习栏目——
高频知识点学习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就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持续经营是会计分期的前提。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
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
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假定的前提是,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一)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二)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
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
。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
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
,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满足及时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会计要素。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特征:
(1)过去: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2)现在: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3)未来: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一)负债的定义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一)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
(二)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通过“其他综合收益”科目核算)、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
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
,这部分投入资本作为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反映。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提示1】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提示2】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三)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由于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一)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二)收入的确认条件
收入应当在企业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
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同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一是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
二是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服务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三是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服务相关的支付条款;
四是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该合同将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
五是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提供服务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
(一)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二)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费用定义外,还应当满足严格的条件,即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
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一)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业绩情况,是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利润的来源构成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其中,
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之间的区别,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
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四)利润表
(一)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
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
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可变现净值
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