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7
日,楼市有两个大消息。
消息一:《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头条位置发表对银监会主席郭树清的专访,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里面多次提到楼市的金融政策。
消息二:正在召开的深圳人大会议,透露了深圳楼市的一系列新举措,可能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上图就是今天《人民日报》第二版的截屏,可以看出对郭树清的专访占据了重要位置。
在这篇文章里,郭主席主要透露了以下重要信息:
1
、
2017
年,金融行业内部杠杆率持续降低,
有
100
多家银行主动缩表。
在全年新增贷款
12.6%
的情况下,银行业总资产只增长
8.7%
,相当于在向实体经济多投入的同时少扩张约
16
万亿元。同业资产负债自
2010
年以来首次收缩,同业理财比年初净减少
3.4
万亿元。银行理财因增速大幅下降而少增
5
万多亿元,银行通过“特殊目的载体”投资少增约
10
万亿元。
2
、高层对“金融风险”的认识非常到位:一旦发生大的系统性金融动荡,就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会干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达成。
3
、提出“需要着力降低企业负债率,抑制居民部门杠杆率”,还提出“继续遏制房地产泡沫化倾向”。
4
、文章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少数不法分子通过复杂架构,虚假出资,循环注资,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已经成为深化金融改革和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的严重障碍,必须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其中第
4
条涉及到那么几家“民营金融巨头”,他们基本都拥有“全金融牌照”,一度声名显赫、呼风唤雨,
2018
年看来命运将有重大转折。至于具体是谁,大家可以去百度,我就不点名了。
第
1
条告诉我们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
100
多家银行主动缩表”是很有冲击力的信息,
如果不“缩表”,那么房价将如何飙升,是可想而知的。也就是说,中国金融业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
2017
年的“去杠杆”的确是力挽狂澜。
第
3
条关于企业负债率和居民杠杆率的说法,很是耐人寻味。
企业这边是“
降低
负债率”,居民这边是“
抑制
杠杆率”。
为什么这么提?因为企业负债率已经是全球最高,空间几乎没有了;居民家庭的“杠杆率”仍然有空间,但杠杆率上升太快,
2016
年和
2017
年连续两年全国新增贷款的一半是“住户贷款”(基本上是房贷,以及变相的房贷),这种疯狂是史无前例的,也是难以持续的。
但是请注意,银监会只是说“抑制居民部门杠杆率”,并没有使用“降低”。
我做过一个测算,
2017
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是
13.53
万亿,其中
7.13
万亿给了居民家庭,占比
52.7%
。
2018
年要稳增长,按照过去几年增长量,新增人民币贷款要达到
14.5
万亿。如果把住户新增贷款降低到
2015
年的水平(占比
33%
),则
企业新增贷款必须达到
9.7
万亿,这将显著提高企业的负债率。如果住户新增贷款占比下降到
40%
,则
企业新增贷款将达到
8.7
万亿。
也就是说,让居民家庭贷款重返
2015
年的水平是不可能的,
2018
年新增住户贷款至少要达到
5.8
万亿以上
(
2015
年为
3.87
万亿,
2016
年
6.33
万亿,
2017
年为
7.13
万亿),
楼市完全变冷不可能。
当然,郭树清还提出“继续遏制房地产泡沫化倾向”,说明银监会认为楼市是存在泡沫化倾向的,但
处理的方式是“遏制”这种倾向,而不是刺破。
总之,银监会的表态透露了
2018
年的楼市金融政策:整体趋紧,但不会太冷。当然,如果经济出现显著下行压力,又另当别论。
再看一下深圳楼市的说法,据《晶报》报道:
1
、当前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在抓紧制定《关于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实施意见》。其中,
深圳市人才住房拟面向无房的各类人才,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社会工作等方面人才,以及公务员、教师、医生等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住房面积以
90
平方米左右及以下为主,可租可售,以租为主。
2
、深圳市将适当提高新增用地开发强度,加快城市更新项目建设;通过将地铁上盖及轨道站点一定范围内的居住用地划为控制区域,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人才住房;进一步通过棚户区改造建设筹集人才住房,
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住宅部分,除用于搬迁安置住房外,全部用作公共租赁住房、人才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