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OUCiGEM
OUC-iGEM是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中国海洋大学队伍。在这里,我们将与你一起交流,共同的兴趣让我们在这里相识相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公共DV现场  ·  太恐怖!男子一个小动作夹断手指,“元凶”竟是 ... ·  16 小时前  
黄埔观察  ·  黄埔再造一个硅谷,重新定义CBD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OUCiGEM

访谈 || 在海大参加iGEM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OUCiGEM  · 公众号  ·  · 2017-06-07 18:40

正文

在海大参加iGEM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让我们找个机会,听听学长学姐怎么说。


本期采访人物15级OUC-iGEM两名成员

秦学长(下文以蓝色代表); 梁学姐(下文以橙色代表)

Q1. 学长/学姐现在还在做和合成生物学相关的研究吗?在做什么呢?

毕业设计是结构生物学,研究生入学后轮转还不确定,估计还是结构生物学吧。
没有在做了,但并不是打算再也不做。我想趁现在接触更多方面,所以研究生毒素。

Q2. 现在回忆起参加iGEM,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很感慨吧,当时觉得很辛苦的一段经历现在看来也还好吧,毕竟都过来了。经历过风雨也就不惧风雨了的感觉。

很累但是很充实很快乐。

Q3. 能回忆起遭遇的平台期吗,是如何打破平台期并且坚持下来的呢?

感觉一直都是平台期啊。。。开玩笑,不过的确问题总是不断地出现,我们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过程吧。很多时候,自己处在问题之中反而会看不清方向,这个时候其实从问题中抽身,换个角度甚至休息一下过后都可能带来突破。在做项目过程中过分执着于具体细节也不一定是好事,全局意识也很重要。

看看大家都很拼又很厉害自己不能拖后腿。

Q4. 在长期的训练和准备过程中,自己改变了什么?

除了具体的学术技能外,我觉得我明显的改变就比以前有耐心,学会了相互理解、合作和妥协。在这种工作强度比较大的团队里,不可能没有一点矛盾,但我们应该“善于在别人身上发现自己”,互相理解配合,这样才能提高团队工作效率,让队员关系和睦。我觉得无论将来是否从事科研,这一点都十分有益。

能力变强了,发现自己潜力很大,比起以前更不容易放弃,觉得即使时间很有限自己也能做好。基于这个原因拖延症变的严重多了。。。

Q5. 如果现在回到大一,还会选择参加iGEM吗?为什么?

还会参加。这种强度的长期训练还是非常锻炼人的,无论是学术、合作还是心态调整方面。

会的。我觉得这是我大学里最有意义的事。

Q6. 有什么想对同期参加iGEM的成员说的话吗?

感觉好肉麻,这个问题就算了吧。。。

嗯。。能一起做过这件事是我的荣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