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供包括《网络舆情》内参、舆情监测、声誉管理、舆情培训、智库咨询、大数据平台建设、新媒体研究和融媒体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是国内最早、产业链最长、业务最全的舆情服务机构和信息增值服务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多举措剑指“炒金”乱象,银行如何精细化应对潜在声誉风险丨金舆之言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公众号  · 舆情  · 2025-03-28 21:4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可以订阅哦!





——  第154期 ——



多举措剑指“炒金”乱象,银行如何精细化应对潜在声誉风险


近期,国际金价持续走高点燃国内黄金投资热情,银行贵金属产品成为市场焦点。不少银行顺势加大营销力度,推出蛇年生肖金条、金币、黄金饰品等实物产品,积存金、纸黄金等线上投资产品也受关注,部分银行还给出满额克减等优惠。然而火热的市场背后,部分不法分子利用信用卡免息期诱导消费者套现“炒金”的乱象也悄然显现。这种“炒金类”投资操作看似“无本套利”,实则暗藏杠杆风险与资金违规流动隐患,对银行的风险管控和声誉风险管理构成双重考验。



风险防控兼顾需求服务

展现综合风险治理能力


()


面对黄金高位波动引发的投资乱象,银行通过多维度举措展现了风险治理的主动性。

一方面,多家银行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提示风险,以公开透明的方式传递监管要求。 如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发布公告,明确禁止信用卡资金流入黄金等投资理财领域;同时,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对部分黄金类业务进行投资调整,通过下调黄金账户利率和上调积存金起购门槛等方式抑制投机行为。 通过权威信息发布,银行向市场传递了坚决遏制违规行为的态度和专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众因对风险的未知或误解而产生恐慌情绪。

另一方面,银行积极拓展黄金回收业务,在风险防范的同时关注客户实际需求,展现出风险治理的温度。 如农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通近3000个黄金回购网点,回购农业银行销售并配有回购证书的黄金产品;工商银行除回购自家销售的黄金产品外,还支持14家商业银行和2家黄金企业相应金条回购。 这种“疏堵结合”的策略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变现需求,又通过闭环管理降低了市场风险。



银行需警惕应对举措潜藏声誉风险隐患




银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市场理性投资,但在落实的过程中,仍需警惕潜在声誉风险。

第一,部分消费者可能因银行的政策限制,转向非正规交易平台,一旦产生资金损失,公众或将矛头指向银行,引发集体吐槽、抱团维权等负面事件。第二,银行提高投资门槛的做法虽能筛选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客户,却可能让小额消费者感到被“边缘化”,进而通过社交媒体表达不满。第三,在开展黄金回收业务的过程中,若银行对回收流程的监督和管理不够严格,则可能因“黄金掺假售卖”“关键岗位人员篡改检测结果”“内部人员克扣重量、压低报价”等欺诈风险引发纠纷,进而损害银行声誉。



舆情启示:

声誉风险防控需更加精细化应对




在金融市场波动的背景下,银行不仅要做好风险防控的“技术专家”,更要成为舆论引导的“沟通大师”,把 声誉风险管理嵌入风险治理全流程,实现风险防控与声誉维护的良性互动。对此,银行需采取更精细化的应对策略。

一是通过加强宣传,提高消费者风险意识。 银行可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黄金投资风险与信用卡套利的法律后果,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引导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黄金产品,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降低引发关联银行政策变化的声誉风险事件的概率。

二是完善声誉风险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 银行可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测社交媒体舆论动态,实时捕捉与银行黄金业务相关的负面声音。对于因政策调整、回收流程不透明等引发的质疑,银行可设立客户投诉快速通道,及时澄清政策依据、公示流程标准,以平息争议、增强客户信任、优化服务体验并维护品牌声誉;同时严格把控黄金回收流程监管,通过“区块链溯源+AI检测”技术防伪、实施“全程录像+标准公示”透明操作、建立“双人核验+黑名单共享”联防机制、配备“舆情监测+快速响应”预案等方式,有效防范“银行风控失效”类声誉风险。


本期作者

舆情分析师 沈韩笑




封面图由AI生成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