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浪潮工作室
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看世界的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红星新闻  ·  大S将树葬,小S:正在申请 ·  19 小时前  
红星新闻  ·  大S将树葬,小S:正在申请 ·  19 小时前  
智谷趋势Trend  ·  4年新增21所!河南正在拼命建大专,什么信号? ·  昨天  
智谷趋势Trend  ·  4年新增21所!河南正在拼命建大专,什么信号? ·  昨天  
南方周末  ·  连续6年没过上完整的春节 ·  昨天  
广东民生频道  ·  视频曝光!高速几十辆车连环撞,最新情况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浪潮工作室

妈,你到底为啥老催我结婚啊

浪潮工作室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2-10 11:41

正文


催婚,每年春节中国年轻人所面临的亘古不变的话题。


外出工作的年轻人,最闹心的莫过于回家被催婚。被七大姑八大姨礼貌性地问候,也就算了;关键是,你可以选择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见那些亲戚朋友,但你逃不过客人走了以后,父母温柔又关切地一击:


你也老大不小了,确实该考虑结婚了。


有的人对此不屑一顾,觉得时候没到,不关自己的事儿;有的人觉得烦得要死,恨不得早点躲回大城市;还有的人在父母咄咄逼人的质问下,今年终于有所妥协,打开了相亲的大门。


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父母要催你结婚呢?为什么被催婚的,总是你呢?



妈,你那个时候结婚就是早



我们的观念,大多由我们的经历所塑造。父母觉得你该结婚了,很大一个原因是, 他们在你这个年纪,就已经结婚了。


1995年前出生的人,他们的父母多半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新婚夫妻,出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


那个年代的人结婚,通常比现在早。从新婚夫妇的年龄(初婚)统计结果来看,1990年全国初婚年龄是22.79岁,随着时代变化,结婚的年龄逐渐上升,2010年,全国初婚年龄为24.85岁 [9] ;到了2015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了25.7岁。


1985年,北京,胡同婚礼。时间刻度是抽象的,父母的某些不可理喻,是时代变迁下婚姻观念的错位,而这些观念又和时代背景下父母的人生经历互相交缠 / 视觉中国


在今天,大城市的人结婚更是晚。例如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分别已经上升至30.1岁和28.1岁[11];同年,杭州男女平均初婚年龄也分别为,28.8岁和27.1岁[12]。


在你看来,晚点结婚没什么。但是父母看到你还孤身一人时,心中也许会思索:我像他这么大时,他都几岁了?



那是个更容易结婚生子的年代



说完了结婚年龄,我们来说下工作。


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父母们参加工作的黄金年纪。那时候,时代开始发生巨变,但变化大的是一些主要城市和沿海地区,大多数人需要再过几年才能感受市场经济的浪潮。


大部分人的父母,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参加工作年龄也都早[3]。在东北城市里,16岁高中毕业就可以进工厂了;而如果是当时的大学生,由于“包分配制度”的存在,毕业也都能迅速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1]。


我们的父母,结婚时才23岁、24岁,但可能已经工作了4-5年。而现在的年轻人在这个年纪时,还没有完全完成从学生到社会独立个体的心理转换。


1994年,北京,胡同婚礼 / 视觉中国


这也是你常常吐槽,“高中让我好好读书;大学又让我好好学习,不鼓励谈恋爱;毕业了,我连对象都没有,却让我明年把婚结了”。


父母们参加工作时间早,参加工作时的心态和今天的主流也大不一样。 “踏踏实实干一辈子”不仅是教诲,也是反映着现实。


“踏实”,在当时对应的是更前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在今天看来,“踏实”就是没有太多晋升空间,没有太多机会成本值得去反复掂量;“干一辈子”意味父母工作时几乎不会考虑工作变动和跳槽问题。


1995年9月1日,北京吉普汽车生产车间工作的男、女工人。“踏实”是当时人们对工作的信念 / 视觉中国


今天的年轻人担心结婚生子会耽误自己的工作晋升,建立亲密关系前还要忧虑工作的不确定性。而父母进入婚姻时,几乎不会面对和工作的冲突,那是一个更容易结婚生子的年代。


我们再来看一则流行于90年代东北的一段顺口溜:


一套家具带沙发;二老负责带娃娃;三转一响一咔嚓;司机衣服带毛卡;五皮鞋有人擦;六亲不认专顾家;七十元钱多更好;八面灵通会说话;烟酒不进不喝茶;十分满意就成家。


那时候亲密感情对进入婚姻没那么重要,外在条件匹配下,没有太多额外要求,人们也更认同“结婚就是搭伙过日子”这种说法[1]。


2019年1月12日,北京,国家博物馆。这是70-80年代中国典型家庭的室内布局。三转是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收音机;一咔嚓:照相机 / 视觉中国


90年代末的下岗浪潮,可能也对父母们的家庭观念造成了一次微妙的转变。一份研究显示,1995-2003年,约有40%的国企员工在此时下岗[7]。人们看到,没有“厂子”和“单位”提供养老、医疗、救济,家庭互助成为最后可以期望的东西。


推动传统婚姻向现代婚姻转型的重要环节是,国家公共机构和商业社会提供的种种服务代替了传统家庭的种种功能,婚姻因而慢慢变得更“纯粹”,感情满足成为了婚姻最主要的目的,而这些外部支持越脆弱,人们就会返回来更依赖家庭[6]。



相亲,催婚的必经之路



光口头催催根本不算合格的催婚,落到实际行动上来,就是发动亲朋好友帮你寻摸对象,劝服你去相亲。


在你看来,和陌生人面对面喝奶茶两小时,是一件不可理喻的愚蠢至极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奇耻大辱;但对父母一代人来说,父母介绍相亲,并不是什么很少见的事情,也没什么丢人的。


2011年9月11日,江苏南通,一家大型婚恋网站单身男女交友派对。有很多人都十分抗拒这样陌生人的相亲活动 / 视觉中国


根据对1990-1998年结婚人群的一个小样本抽样调查,在四川宜宾,夫妻通过父母、亲戚和媒婆介绍认识的比例高达86%。


根据同一个研究,即使是现在看来算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常年位于中国百强县前10位的江苏太仓,当时这个比例也高达57%;而在离上海中心比较远的青浦区,这个比例也在58%。


受现代文化感染,浪漫关系在年轻人的婚恋观中非常重要。 而浪漫关系的故事中,不期而遇和突破家庭的束缚都是经久不衰的浪漫爱情模板。


1991年,上海黄浦公园,一对恋人看着过路的新人。那个年代,爱情之于婚姻,或许还没有上升到今天年轻人心中的那个地位 / 视觉中国


父母介绍的相亲,既破坏了浪漫关系的范本,也让你觉得接受相亲提议,是自己没有魅力的体现,是对自身价值的贬低。说白了,被催婚的你被逼去相亲,你也许会觉得自己“掉价”。


此外,建立新家庭也是体现独立的方式,通过父母关系相亲也是对这种独立的一种威胁。当然, 父母标准和子女标准差异大,相亲对象总不靠谱也是年轻人讨厌相亲的原因之一。



刚毕业,就让我结婚



一个巴掌拍不响,有催婚的,必然有被催婚的,必然有那个父母看着着急的孩子。为什么催婚话题此起彼伏了?那是因为结婚晚的人越来越多了。


而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是个关键点。


1998年,中国大学生(专科+本科)招生数仅仅为108万;1999年开始每年增长40-50万;而到了2014年,大学招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721万。研究生扩招也呈现相似趋势。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量开始下降,例如1996年出生的人口才1500万,这群人一般会在2014年高考上大学。 这两个原因,直接推动适婚年龄人群中大学生比例越来越高[3]。


2014年6月24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届毕业典礼。大学生如今遍地都是,武汉就号称自己有百万大学生 / 视觉中国


父母们结婚时,18-34岁适婚年龄中只有1-4%的大专以上学历;可到了2015年,这个比例竟然达到了20-54%[3]。


按理说,这当然是好事,但由于学业和婚恋通常不能同时进行,结婚都被推在了毕业工作后,婚龄就会往后推。


大学毕业基本就22岁了,如果你是女生,离国家规定的晚婚年龄只差1岁;如果你选择读研究生,毕业时就已经25岁,已经算晚婚2年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吴要武研究发现,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结婚率都在普遍下降,在25-29岁这个阶段下降尤其明显[2]。


相比起2000年,2010年年轻研究生的有配偶比例都普遍出现了下降 / 吴要武, & 刘倩. (2014). 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的影响: 剩女? 剩男?. 经济学 (季刊), 14(1), 5-30.


为什么大家读了更高的学历,结婚率却更低了呢?这是因为,婚姻市场的性别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1998年以前,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男性在比例上都占大头;高校扩招以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更快,缩小了性别差距。2010年,在20-24岁的年轻学生中,男本科生比例差点跌破50%,而男研究生已经跌破了50%[2]。


而且根据婚姻梯度理论,男性更偏向于寻找相比自己教育水平相等或偏低的配偶,女性则刚好相反,更偏向于寻找相比自己教育水平相等或偏高的配偶。


那么问题来了。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女性受高等教育程度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会导致在寻找配偶时对男性教育水平的要求变得更高。然而事与愿违,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男性受高等教育水平逐年降低,甚至在20-24岁低年龄段,男性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比女性低[2]。


2017年11月26日,上海市人民公园相亲角。小广告上,待婚待嫁的男女不乏高学历、家庭条件优越者,择偶条件相应也不低 / 视觉中国


这就是我们今天年轻人面临的婚姻市场。我们的父母,哪里经历过这些。



一个人好好的,结什么婚



高等教育推迟了结婚时间,别忘了, 高等教育还提高了收入——尤其是女性的收入。 这使得人们独立自主的观念更加牢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一篇研究表明,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女性的收入水平显著增加。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女性相比,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女性工资增长率要高出 137%[7]。


2018年12月1日,吉林长春。这位女生今年研三,单身,她从大一开始创业,如今四家店面每年收入过百万 / 视觉中国


女性收入提高,她们的单身福利就变得更高,这既可以说让她们有了延迟婚姻的资本,也可以说婚姻的好处变低了,也可以说为她们的婚姻造成了困难。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们进入婚姻的意愿,是在考虑收入、闲暇、家庭内劳动、建立家庭的福利之后综合权衡的结果,如果一个人觉得,和这个人结婚,还不如单身,那他就会倾向选择单身。[4]


通常,女性进入婚姻后,为家庭付出的更多,不管是在工资收入、职业发展,还是在家务劳动、生娃带娃上。


香港科技大学的於嘉和美国密歇根大学谢宇研究发现,生育对中国女性的工资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每生育一个孩子,中国女性的工资率下降约 7%,而这种负向影响还随着孩子个数的增加而变大。此外,这种负向影响在受教育程度高、从事管理与职业技术工作和国有部门工作的女性当中,影响更为显著[6]。


生孩子和养孩子的付出,很多时候是没法交给他人的。美国劳工局的一个研究也发现,女性生完孩子再找工作的成功率降低了44%[5]。很多女性因为考虑生育问题,本身放弃了竞争性更强的岗位,而选择教师、药剂师能比较适合家庭生活的职业[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