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infzm.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  9 小时前  
环球时报  ·  突发:谷爱凌退赛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周末

连续6年没过上完整的春节

南方周末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2-06 21:36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讲述了作者一家在春节期间的经历,包括带孩子去医院、商场、参加婚礼等,反映了现代人在抚养孩子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文章还提到了作者对生育意愿不强的年轻人的理解,以及他们对于抚养孩子的理解和模式与父辈的不同。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现代人在抚养孩子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作者通过描述带孩子去医院、商场、参加婚礼等经历,反映了现代人在抚养孩子方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与父辈相比,这些投入是几何级的增长。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夫妻都要工作,一旦有人不在家,就无法照顾孩子的问题,这也是现代家庭面临的现实困境。

关键观点2: 作者对生育意愿不强的年轻人的理解。

作者表示特别能理解生育意愿不强的年轻人,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对于抚养孩子的理解、抚养孩子的模式与父辈完全不同,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抚养孩子的压力和挑战使得一些年轻人对生育产生犹豫。

关键观点3: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强调了父母在孩子心理塑造和行为逻辑建立的关键时期的作用,认为父母应该自己带孩子。同时,文章也提到了隔代抚养只是应急手段,父母的作用最大、最直接。


正文

正月初六,带孩子去晋江的海边玩。(南方周末记者 翟星理 / 图)


全文共 2531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 我特别能理解生育意愿不强的年轻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抚养孩子的理解、抚养孩子的模式与我们的父辈完全不同,仅仅抚养孩子耗费的时间、精力,与父辈相比就是几何级的增长。
本文 首发于 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 南方周末记者 翟星理

责任编辑| 钱昊平


正月初一上午十点半,我带着两个孩子去爱人工作的医院,陪她吃新年的第一顿午饭,其实就是医院食堂的盒饭:一份米饭配一个鸡腿、一小份豆泡炒肉、一小份炒包头菜。

我们本来想点一些外卖,但是附近的商家都没营业,全城送的商家配送时间都在一个半小时以上。只能作罢。

她科室的休息间很小,又摆满了她同事的个人物品,空余的地方只能放得下两张行军床。我们搬来两把凳子拼在一起当简易餐桌,铺上报纸,就坐在行军床上用餐。

吃饭的时候,我儿子说要给我们讲一个笑话。他读小学三年级,这半年迷上了笑话,除了让我给他买笑话大全,他还和同学互讲笑话交换素材。后来他们的素材逐渐枯竭,他就让天猫精灵给他讲笑话,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笑话是这样的:读高中的小明突然嫌弃妈妈做的饭不好吃,妈妈换着花样给他做,他还是不满意。于是,小明建议妈妈去报一个培训班。几个月后,妈妈学成归来,做的第一顿饭就被小明吃光了,但是小明吃完直喊疼,为什么?因为小明妈妈报的是散打培训班。

但读幼儿园大班的女儿听不懂这个笑话,非要我再给她讲一个“超级无敌好笑的大笑话”。我就讲了一个真人真事:去年12月,我们全家一起去山东新泰参加了一个同行的婚礼,男女双方的亲友都在场,婚礼现场热闹非凡。我儿子一边吃饭一边扭头看主家亲友上台致辞,而后回过头很认真地问我:“爸爸,以后我结婚的时候你能来吗?”

吃完午饭,我带着孩子去了最近的一个商场打电动,让爱人能午休一会儿。

算了一下,我们已经连续6年没有好好过年了。

我爱人在医院临床科室护理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节假日的值班分为三种:一线班、二线班、备班。一线班一般是在门诊室、急诊室坐班;二线班是在自己科室的值班室;备班不用在科室里待着,但是一旦有紧急情况,接到通知后30分钟要赶到科室。所以,有备班任务的情况下,她们一般会选择在医院的宿舍休息,不敢走远,因为医院对30分钟内不到岗的处罚手段相当严厉。

和任何一家小规模公立医院一样,我爱人供职的医院也面临着一线护理人员常年短缺的压力。

2020年春节,我爱人值了一线班,此后连续两年的春节假期都要备班。这三年因为疫情,她也能理解。

2022年,她终于如愿申请调到了归属后勤部门的一个科室,从此告别了“压力山大”的临床科室。但她是新科室的新人,按照老规矩,新人第一年要值春节假期的班,第二年开始和其他同事按顺序轮流值班。

她们科室的人很少,可工作量一点都不少,全院的手术器械、耗材都需要她们科室处理。2024年、2025年连续两个春节,因为人员变动问题,这个科室加上护士长只剩4个人,每年春节假期她都要值几天班。去年是从除夕值到初四,今年是从初一值到初三。

孩子上学期间,我父母会从一千多公里之外的老家来帮忙照顾孩子,负责日常的接送、准备午饭和晚饭。但寒暑假他们都会回去,带孩子成了一个大问题。

我和爱人有共识,自己的孩子就应该自己带。在孩子心理塑造和行为逻辑建立的关键时期,父母的作用最大、最直接,隔代抚养只是应急手段。我爱人还在临床科室的时候,每周还要值一两次夜班,所以我不出差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围着孩子转。

每年的寒暑假对我们来说都是一道坎,因为我们都想把孩子留在身边,而不是送回双方的老家。

去年暑假期间,我到唐山、北京出了一次长差,岳母临时有事不能去我家接替我,我爱人没办法,就把孩子送到了两百公里外的岳父母家。

回家之后,我立即察觉到两个孩子的变化:虽然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但他们说话的时候已经加上了岳母习惯性的语气助词,一股浓浓的台湾腔。

我恐惧、无助。这种恐惧并非是因为孩子和特定亲人的亲疏程度,而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和孩子的生命交集中出现了一段永远无法弥合的真空:这段时间他们吃得习惯吗?玩得开心吗?哥哥有没有发现什么好玩的事情?妹妹每天晚上有没有认真刷牙?有没有人每天给妹妹讲故事?

他们的喜悦、委屈、欢笑、梦语,我一概不知。也许在多年后的某一天,他会记起那年夏日的蝉鸣,她会想到那年暑假香草冰淇淋的味道,可那些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你无关。

紧随而来的就是强烈的无助感——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夫妻双方都要工作,一旦有一个人不在家里,另一个人是无法照顾孩子的,除非辞职或者有人帮衬。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生育意愿不强的年轻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抚养孩子的理解、抚养孩子的模式与我们的父辈完全不同,仅仅抚养孩子耗费的时间、精力,与父辈相比就是几何级的增长。

我爱人是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多子多福的观念长期以来困扰着她们一家。我儿子出生第二天,我岳父就很正式地问我打算什么时候要二孩。为什么说是很正式地问我?因为只会说塑料普通话的岳父是慢条斯理慢慢把每一个字蹦出来,说完还问我听懂没有。我女儿上幼儿园后大概有大半年时间内,我爱人都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再生个老三,我都气笑了,严词拒绝之。

初四,我们一家去岳父母家吃饭。晚上,两个孩子洗完澡上床,我们才有时间说点悄悄话。女儿睡着之前我们只能说悄悄话,因为被她听到她会说爸爸妈妈吵到她了,随即以此为借口要求给她讲故事直到她睡着。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讲故事的人要讲到口吐白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