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
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漫滩沉积大多具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
河漫滩的主要类型有:①河曲型河漫滩、②汊道型河漫滩、③堰堤型河漫滩、④平行鬃岗型河漫滩。
河曲型河漫滩:
发育于弯曲型河段,经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
发育初期,河谷深窄,但弯曲率较小,水力很强,那时只有在凸岸处因流速较慢才有粗大的砾石堆积,组成面积狭小的边滩。发育中期,河流弯曲率增大,谷底逐渐展宽,边滩扩大,且高度增加,以至平水期也大片出露,成为雏形河漫滩。但此时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砂、砾)为主,细粒的悬移质(粉砂、黏土)仍因流速大而带往下游。发育晚期,雏形河漫滩进一步扩宽淤高,滩面流速减小,洪水时滩面上的悬移质也得以堆积下来。这种具有悬移质堆积的滩地,成为河漫滩。河漫滩的二元结构:下部河床相(推移质)堆积,代表河床发育早期的堆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悬移质)堆积,表示河床发育晚期的堆积。
该类河漫滩的凸岸岸边,往往分布着多列与岸平行的弧形沙堤(坝),又称滨河床砂堤或迂回扇。它是在特大洪水期由凹岸带来的堆积物,由于其数量多,颗粒粗大,因此迅速堆高成砂堤。
汊道型河漫滩:
发育于汊道型河段,常形成为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嘴;
即具有二元结构的江心洲。该类河漫滩的特点是洲头高于洲尾,二侧多由砂堤环绕。这是当洪水漫滩时,在洲头和两侧首先被大量泥沙堆积下来所致。
堰堤型河漫滩:
它发育在顺直河床的两岸。河漫滩的地貌结构由岸边向内可分为三带:
a天然堤带。分布在岸边,与岸平行排列,由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它是特大洪水漫滩时,因岸边流速骤减,大量的较粗粒砂子首先堆积而成。
b平原带。在天然堤带的内测,高度较低,堆积颗粒较细,以粉砂和黏土为主。它是洪水越过天然堤带之后,在流速减慢和堆积物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堆积而成。滩面平坦,以1°~2°向内微微倾斜。
c洼地沼泽带。它离河岸最远,一侧连接平原带,另一侧与谷坡相邻。此处由洪水带来的泥沙数量已经很少,堆积层最薄,而且颗粒最细,所以地势低洼,加上谷坡带来积水,所以往往形成湖泊沼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