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孟岩
有关读书、创业、投资以及其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周周打板  ·  继续高切低,低位出下一波龙! ·  23 小时前  
何夕  ·  -20241102175204 ·  5 天前  
高瑞东宏观笔记  ·  高瑞东 ... ·  6 天前  
扑克投资家  ·  Bloomberg分析了85个国家发现:中国 ... ·  1 周前  
豆瓜的投资笔记  ·  有风险,我卖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孟岩

选人之难

孟岩  · 公众号  · 金融 投资  · 2024-11-01 16:22

正文

摄影:孟岩

前几天,几位朋友来访,期间问了一个问题:如何选择主动型基金经理?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可以拓展一下,如何选择投顾主理人,如何选择资产管理人,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如何找人帮你管钱。

这个问题,其实比想象中要难很多。

 

1

 

 

最简单的做法,找排行榜排前面的;

往深一步,理解了短期有很多运气成分,那就不止看短期排行榜,也要看长期排行榜。于是,就有类似 4433 等等综合长短期排名的筛选方法;

再往深一步,就要去理解数字、排名、短期、长期,后面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更重要的,这种原因是运气还是能力,能否持续;

这还没完,人都生活在环境中,这个人的情绪怎么样,公司怎么样,他想做的事情,公司是否支持。他不想做的事情,公司是否逼他做,等等等等。

这个过程还可以继续下去。

选人,其实比选公司要更难。

公司到了某个阶段,已经更接近于「惯性」运行,人在其中能引发的「波动」已经很少。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库克担任 CEO 后,巴菲特才投资苹果的原因之一(当然,这只是我的解读)。

所以,巴菲特和芒格一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超额收益,但他们苦口婆心地劝说大家投资指数基金。这并非知行不合一,只是他们理解,选择一个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帮你管钱的人,实在太难。

 

2

 

 

好了,如果我们承认这件事很难,应该怎样去做呢?

1)投资理念和哲学

了解这个人的投资理念和哲学是什么样的,比如说:

  • TA 认为市场有效还是无效?

  • 预测尤其是短期预测是否靠谱?

  • TA 能获得超额收益的来源是什么?TA 主要赚的是什么钱?

  • TA 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用什么来承担风险?更高的集中度?适度的杠杆?

2)行动和日常

这些理念和他行为的一致性如何。

毕竟,嘴上说的,和每天做的,很多时候都不一样。

我们需要去检验,TA 说的那些超额收益的来源,是否能通过行动,转化为可能的结果。

行为的检查可以通过定期公布的持仓,季报,公开采访的内容,以及面对面的访谈等等。

3)净值、业绩和其它数据

通过短期、中期、长期的净值、业绩、结果,去进一步验证上述的 #1 和 #2 。

短期、甚至中期的业绩不好、排名不靠前,都不可怕。因为这很有可能是因为 TA 的投资理念,和当下的市场风格不合拍。

可怕的恰恰是,净值和行动、理念,无法印证。

另外,还可以用其它数据来验证。

比如,一个认为未来很难预测的人,是否频繁调仓,是否拥有很高的持仓集中度和换手率;

再比如,TA 管理的规模是否超过了他的能力全和理念能支撑的范围;

等等。

4)精力和团队

TA 有多少精力放在投资这件事上。

研究公司的,每天有多少精力看研报,看书,思考;

研究量化策略的,每天花多少精力在研究多因子、迭代策略;

等等。

5)情绪管理

格雷厄姆说投资这件事与两件事有关:认知能力,以及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时间越长,我越觉得,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甚至重要得多。

6)公司文化

人活在环境中。

人是激励的动物。

即使一个人拥有超越市场的认知,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 TA 的行为,依然会受到公司文化的制约。

市场高点时必须让你管钱,怎么办?

风格不匹配导致暂时业绩落后时,如何面对考核的压力和领导的目光?

7)受托者责任(信义义务)

TA 是不是把你的血汗钱,当成 TA 妈妈或者自己的钱在管。

投资行业,信息高度不对称。

无论采用哪种收费模式(管理费或者业绩提成),基金经理都拥有一个天然的不对称的杠杆。

如果冒更高的风险,亏损了的结果更多由客户承担。但可能获得的收益(管理规模、超额业绩提成等等)之大,完全不是线性的。

当然,这点很难判断。

毕竟,「站在客户一边」,挂在每个人的嘴边。

 

3

 

我是一个更依赖直觉决策的人。

我也不建议经常去做拆解和归因。

事实上,当寻找一个长期合作伙伴时,很多时候直觉会告诉我们很多:TA 值不值得信任、是否拥有足够的认知,等等。

但就像我的文章里越来越多写到的:

别极端,「中道」。

一方面,直觉是一个人的品味。我们都需要问问自己,是否拥有足够的品味去做判断。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新皮质中是否有足够的经历和知识,支撑我们对一个人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一个好的思维框架,可以帮助我们做更好的判断,更可以让这个过程变成团队和公司的集体知识。让它可量化、可分享、可跟踪、可积累、可迭代、可进化 …

 

4

 

昨天开会时,陈博士提醒:

这个框架不仅仅是我们用来选择基金经理的框架,也是我们检验自己的框架。

是的。

当陷入日常工作的惯性后,我们需要时不时停下来,看看自己有没有符合上面的标准。

而且,我想和你分享的是:

这也是你检验有知有行的框架。

她的理念是什么?

她日常是怎么做的?

她的业绩、收益以及其它数据是什么样的?

她有多少精力放在投资上?团队间如何配合?

她的成员情绪管理能力怎么样?2024 年 8 月和 2024 年 9 月,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她拥有什么样的公司文化?

她是否把客户的钱当成自己的钱在管?

 

5

 

虽然我们经常说「不预测,只应对」。

但从某个角度来说,任何知识都是为了「预测」。

这两个预测的含义不同。

第一个预测,可能是想去判断短期甚至中期的涨跌;

第二个预测,是想在无人知晓的未来,做出更好的应对。

未来的基金净值和收益,是由未来的那个人,在未来的情况下做出的各种决策,叠加各种运气因素,所产生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测的。

在承认自己无知,承认未来不可预测的基础上,指数基金是一个不错的、 80 分的选择。

如果想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想选择一个人帮我们管理自己的血汗钱,也许这个框架是决定未来的「果」能否形成的一些最重要的「因」,做好这些,然后,因上努力,果上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