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废掉一个小孩“最快”的方式:你要加油哦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19-09-17 19:35

正文

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天,你有没有许愿,希望他一生都不要碰到翻不过去的坎?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挫折一定会来。

当挫折来的时候,我们怎么说,怎么做,怎么陪伴他,才能让他面对挫折,勇敢地跨越挫折,在挫折中成长?

——鹿妈

文 | 木棉姐姐

来源 | 木棉说(ID:mumianshuo)


孩子遇到挫折时,你怎么说?

我们家闺女第一次跟我抱怨,是在一年级。

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她背英语课文,共八句话。 对于没有学过英文的孩子来说,太难了。 她回来跟着音频听了35分钟,没跟下来。

我问她,她说: “妈妈,英语太难了,我学不会。

我当时没在意,特别轻巧地说了一句话: “没关系,今天才周五,还有周六周日,一定能背下来。

我说完之后,孩子一下子火了,她说: “我永远背不下来,我讨厌英文,我再也不想学,我不要去学校了。

各位,当孩子说这东西不好的时候,你怎么说?

可不可以说: “不学不行,英文必须要学会,你哭有用吗?

这样可不行, 因为她学不会,本身就很难过。

如果每次学不会的难过,再跟你骂她的痛苦联结,长此以往,学英文就不是“学不会难过”,而是“面对英语就不想学”。

那我看到她难过,能不能立刻安慰她,说:

“孩子没事,你们老师太过分了,你刚刚学。 你背不下来,我也背下来了,没事儿,你在妈妈心目当中是最棒的。

行不行? 也不行。

她在家里听到安慰,好像心里很舒服,但是她到学校看到别的孩子都背下来,自己却背不下来,她会是什么感觉?

你会发现,她建立起来的自信是虚假的,不是真的。

其实当她对我发火的时候,我立刻就明白了刚才做错了,错在哪儿?

心理学有一个词是 “同频共振”
两个人在同一个频率上,你说的话她才能听进去;当两个人不在一个频率上,你说的话她怎么能听得进去。

我一下子紧张起来,对孩子说: “妈妈刚才注意到,你特别认真地跟着读,可是你读了半小时也跟不下来。

当你理解她的时候,她一下子哭了,说: “妈妈太难了,我真的不会。 ”哭了10分钟。

我说: “你平静一会儿,妈妈做饭完过来看你。

20分钟我做饭回来,孩子走过来跟我说一句话: “妈妈你要帮我,你要帮我把英语追上来。

各位,神奇不神奇? 刚才哭着说讨厌英语、讨厌上学的人,这一刻说的话是妈妈你要帮我把英语追上来。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 “冰山理论”

我们整个人就像冰山一样,冰山浮在上面的部分是行为与情绪,冰山以下是我们的心理需求。


孩子在行为上说“我讨厌英语,我不要学英语”,实际上是在说“学不会英文真的让我很沮丧”。

如果我们盲目把沮丧感拿走,你会让孩子觉得无能,这时候一定要看冰山下面有什么。

我说: “孩子,英语很难,但是你要学会它,对吗?

孩子说: “对,我要学会。 ”那接下来我说: “我们看看怎么能够学会。

你会发现,沮丧感背后的力量很强大,它可以让孩子完成40分钟的听写读,期中考试还可以考到100分。

跟大家分享这句话: “与沮丧一起被压抑的还有无能感和力量感,我们只有帮他跨越挫折,他才能够获得力量。

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到另外一个名词: 心理免疫力。

我碰到这个困难,解决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难,我就有信心解决掉它。

翻越困难,孩子才会真正有信心。

所以,当孩子回来跟你说我不要做、我很沮丧的时候,我们别急于宽慰他,我们帮孩子看看他想要什么,如何能够帮他做到。

如果孩子做不到,怎么办呢?

孩子特别害怕背古诗,背不下来哭。

你能不能说: “别老哭了,哭能背会吗? ”没用,各位。

如果古诗对我来说是很高的目标,第一次达不到,第二次达不到,第三次硬着头皮去做仍然很难达到的话,就会出现一个很大的困难。

是什么呢? 心理学有一个实验:

把狗关在笼子里面,地板通电,中间有一个栅栏,在狗一侧给地板充电。

这时候,当它跳到另一侧的时候,电机就停了。 面对一个一米高的栅栏,一充电,狗就跳过去了。

这时候把栅栏提高到3米,再通电,跳了好多次跳不过去,直到把电停了。 第二次再通电,狗继续跳,还是跳不过去。

第三、第四次,直到七八次的时候,你发现再通电,狗怎么都不跳了。

这时候研究者把栅栏降到到1米,再充电的时候,它仍然不跳,还在躲在墙角。

如果狗会说话的话,它会说: “我做不到,我跳不过去,我没办法。

这个叫做 “习得性无助”

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我们要看到他难在哪,要帮他把栅栏降低。

背不会古诗,难在哪儿呢?

也许古诗太生涩,读古诗没有感觉,那我们可以每天读5分钟,读四遍,这时候还会难吗?

心理学有一个词是 “共情”
即我看到你难在哪儿,你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是什么,我帮你解决问题。

一个不敢交往的孩子,你说“孩子你去交往吧”,他做得到吗?

我们只有蹲下来,理解他,知道孩子交往难在哪儿,才能帮他迈出第一步。

我们可以跟孩子讲: “现在你不敢交朋友,你可以在旁边看一看有什么好玩的。

你会发现“看一看”这个小的步骤,可以让孩子交到朋友,因为看的时候,孩子就会被吸引,不断走进,会问这个东西怎么弄,旁边小孩儿被欣赏,就会说我给你讲讲怎么弄的,是不是立刻交起朋友了?

孩子会觉得,交朋友我不怕,我敢交朋友。

所以,家长要做的事情,就是看到孩子难,帮助他搭建台阶,帮他做到。

所谓“共情”,不是我理解你那么简单,是我真的看到了你的难,去帮你找到有用的办法,让你做到。

当孩子做得不好时,怎么办?

当孩子做不到时,你能不能简单地加油打气: “孩子加油,你一定可以行的。

如果你只是强调结果,在孩子过不去的时候反复地加油,他会有挫败感。

孩子的行为真的不是“过得去”与“过不去”那么简单,孩子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黑白都有。

那问题来了,有黑有白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

你看到白色,就会看到一个杯子。 你看到黑色,就会看到两个相对的人脸。

这是我们注意的选择性,我们看到什么,这个东西就会被我们凸显出来,孩子也一样。

有一次我陪着孩子做户外拓展活动,现场有一个断桥,80厘米宽,中间1米是断开的,小孩要从桥的这一侧迈到另一侧,这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不难。

但是,这个桥架在5米高的空中,很多孩子不敢迈。

孩子上来的时候腿开始打抖,你说: “加油,你可以过去的”,加油了10分钟,这个孩子也没敢过,灰溜溜下来了。

当他下来那一刻,你应该怎么说?

我对孩子说: “我看到你在上面加油了10分钟没过去,但老师觉得你特别勇敢。 ”孩子说: “啊? 我勇敢什么? 我没过去。

我说: “我注意到,你上去那一刻腿抖了,但你在最害怕10分钟里面,不断给自己加油,老师觉得你是真的勇敢。

孩子听了这话,后背挺了起来,站直了,他看到了自己的勇气。

生活当中,没有勇敢和懦弱完全对立的孩子。 孩子从懦弱到勇敢是一个过程,在达到之前,两者都在。

当两者都在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勇敢的火苗一点一点升腾起来,强化它,勇敢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

一个年轻人问智者: “我心中有两匹狼一直在争斗,一匹狼贪婪、凶猛、自私,另一匹狼勇敢、友爱、真诚,他们两个每天都争斗不休,你觉得谁会赢?

智者说: “你喂食的那匹会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