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讨论了产业地标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明确产业定位、打造产业名片成为未来城市思考的课题。介绍了中国产业经济的产业版图以及80个市县上榜的“2024中国有影响力产业名片”。分析了四种类型的产业名片:领航型、创新型、启航型、潜力型,并指出产业名片的核心驱动指标。此外,还提出了打造城市产业名片的六大建议,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多维创新、绿色智能、挖掘故事和依托社会影响力强化区域统筹等方面。
介绍了80个市县上榜的“2024中国有影响力产业名片”,并详细阐述了四种类型的产业名片:领航型、创新型、启航型、潜力型及其特点。
提出打造城市产业名片的六大建议,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升级、多维创新、绿色智能、挖掘故事和依托社会影响力强化区域统筹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如何推进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产业地标正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名片也成为城市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增强区域软实力,塑造城市形象的核心。如何明确产业定位、打造产业名片,将成为未来城市思考的课题
编辑|王延春 朱弢
工业和信息化部1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这是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第15年保持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全球体量最大、门类最全的工业大国。
产业经济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载体,然而,浩渺的产业板块散布于全国各地,难窥全貌。
近日,“中国产业地理盛典”在福建省泉州市举办,现场发布了“2024中国有影响力产业名片”,共有80个市县上榜。城市产业名片开创性地从地理空间形态的视角,绘制出一幅中国经济的产业版图,通过展现“毛细血管”和“强健肌肉”,勾勒出中国产业的硬核“软实力”。
据了解,“中国产业地理盛典”由央视财经节目中心与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联合打造。
在这次盛典上,有 30个城市获得了自己的产业名片。它们分别是,北京市——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地标、上海市——中国高端制造产业地标、深圳市——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地标、广州市——中国现代汽车产业地标、武汉市——中国光电子产业地标、杭州市——中国视觉智能产业地标、青岛市——中国智能家电产业地标、成都市——中国柔性显示产业地标……德州市——中国竞技体育装备产业地标(见表1)。
另有50个县域城市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名片。它们分别是,苏州市昆山市——中国笔记本电脑制造高地、泉州市晋江市——中国国潮鞋服产业高地、苏州市张家港市——中国高性能钢铁材料产业高地、苏州市太仓市——中国精密装备制造产业高地、遵义市仁怀市——中国酱香酒产业高地 ……绵阳市江油市中国特冶新材料产业高地(见表2)。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何映昆表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进入“软实力”时代,从之前拼要素、拼政策,转向拼创新生态、拼人才集聚、拼区域影响力。研究发现,产业名片融合区域历史文化、城市特质、产业优势、发展理念,彰显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城市工业的形象,是产业实力的重要标识和经济影响力感召力的具体象征。
每张产业名片,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报告(下称“报告”),将中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划分为领航型、创新型、启航型、潜力型四种类型,四类产业名片呈阶梯式发展。
其中领航型产业名片城市全球影响力强,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昆山市。前三个城市是中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城市前三名,而昆山则是县域第一名。领航型的产业名片来自一线城市和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的县域城市,这些区域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形成知名度高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中关村”等,在中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多维度排名均位居前列。
创新型产业名片城市主要包括广州市、武汉市、杭州市、青岛市、成都市等六个城市和晋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等12个县域城市。创新型产业名片主要来自新一线城市和优势特色突出的县域城市,这些区域大多形成了扎实的产业基础,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某一产业领域市场占有率在全国领先,衍生出“武汉·中国光谷”“杭州·中国视谷”“浏阳·中国花炮之乡”“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丹阳·中国眼镜之都”等产业名片。
例如,浏阳被誉为中国的烟花之乡,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烟花消费品制造最为重要的产业带。大会上,浏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雄文表示,浏阳烟花是活力浏阳的灵魂基因。浏阳以文化消费新体验为导向,推出了加特林、水母等网红爆品,文旅融合让城市越玩越浪漫。浏阳通过研发加进行线上引流,创意引流,去浏阳看一场烟花,成为人生向往。
启航型产业名片主要来自苏州市、南京市、宁波市、重庆市等11个城市和宁海县、安溪县、常熟市、海宁市等22个县域城市。启航型产业名片也主要来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和产业有一定特色的县域城市,这些区域普遍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初步形成了“合肥·中国声谷”“长沙·工程机械之都”“宁波·磁创之都”“安溪·中国茶都”等产业名片,地标产业特色鲜明,地标产业带动城市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潜力型产业名片是2024年中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城市第20至30名,县域第36至50名,来自常州市、沈阳市、福州市、佛山市、长春市等11个城市和德清县、海安市、柘城市等15个县域城市。潜力型产业名片所属区域普遍有较强的制造业发展基础,但产业对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仍需进一步发挥,未来具有较大潜力。
四种类型产业名片的核心驱动虽有所区别,但大都集中于优势性、潜力性、底蕴、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产业环境等核心指标。报告指出,这与中国当前经济的发展阶段有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各地从产业基础影响力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优势,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不少名园、名群、名品、名企,但在产业名片创新载体建设、集聚人才等要素资源、搭建完善的产业网络等方面还需发力,产业整体品牌建设仍然不足。
报告还反映出,产业集群是区域地标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承载地。分布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别占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所在区域的53%、59%、41%,这也显示了产业集群成为产业名片形成的核心基础。
从市县对比来看,县域的产业集群数量较少,这与区域生态承载力、产业经济体量、人口规模等都有较大的关系,然而县域立足自身产业基因、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优势,更能形成差异化、特色化、优势性明显的产业名片,也因此成为产业名片发展的重要试验田。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等东部工业大省,整体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空间结构特征,存在发展不充分、地域间分布不平衡问题,这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一致。其中,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四省的表现最为抢眼,中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数量最多,占到总数的56.25%。相比之下,一些西部省市近年来城市文旅形象比较突出,但产业形象带动城市能力则不充分。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评价聚焦于优势性、战略性、民生性领域,涵盖消费品、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原材料四大产业领域。
从数量看,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中消费品领域的产业名片数量最多,占比达到40%,尤其是中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县域城市中超过50%都属于消费品领域。多位专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消费品业属于中国重要的民生产业和传统优势领域,细分赛道多、产品种类广,且直接面向消费者,因此在品牌化发展、产业名片打造层面具有强大的需求和韧性。
装备制造领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是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的重要标识,是全国各重点城市纷纷布局的产业领域,涌现出众多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分别占比31.25%、15%。从类型看,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和装备制造领域发展最强势,四张领航型产业名片中有三张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创新型产业名片中除消费品领域外的九张产业名片,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和装备制造领域占7张。这也是因为工业4.0时代仍然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主导,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和装备制造领域涵盖范围广,是多个市县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从品牌、载体指标看,2024年中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所在区域很多都积极探索发展区域品牌、集体商标,并探索通过文化载体空间塑造产业发展的文化高地、地标空间,形成产业形象对外展示窗口。2024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区域中,79%拥有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40%拥有区域集体商标,绝大部分拥有产业、企业文化展览展示空间,其中21%拥有国家级工业文化遗产、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国家级产业文化载体空间,在产业名片标识建立、传播推广方面形成了一定成效。
从历史底蕴指标看,2024年中国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中消费品领域的产业名片,主要聚焦于陶瓷、茶叶、酱酒、中草药、鞋服等,这些产业传承百年甚至千年,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形成很强的区域根植性和竞争力。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装备制造业领域、原材料领域的产业名片则多由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改革开放后布局的产业体系中发展而来,具有很强的历史符号性,产业活跃、带动性强、渗透性广,具有对区域乃至全国产业发展的引领性。
面对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新形势,各地政府都在探寻新的发展之路。
报告实地调查研究情况发现,几乎所有城市都高度重视产业名片的打造工作。但是当前还存在区域产业形象区分度不够、产业名片打造缺乏系统方法体系等问题。对此,报告给出打造城市产业名片的六大方面建议。
第一,政策支持是产业名片打造的关键因素。产业名片政策既是“自上而下”的规划,而是以“使命”为导向的政策,从区域发展实际出发,科学引领产业布局,激发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一是要做好战略部署,明确发展方向。政府要系统梳理区域产业优势与未来潜力,明确产业名片定位,确定产业名片体系,聚焦重点产业链给予政策倾斜。二是要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协同发展。政府要加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弹性产业链,加强跨部门协作,动员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员工、群众等利益相关者凝聚发展共识,共同探索产业名片打造路径,实现价值共创,注重长效发展。三是要组建第三方组织,提升政策执行力。政府要建立第三方协调委员会,促进各方更好地了解相关方的需求,聚合多方资源,精准评估需求,优化技术转化路径和品牌宣传策略。
第二,产业升级是加快构建产业名片的支撑体系。一是要加快培育一批发展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美誉度高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地标产业、产业名片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二是要加快培育阶梯式领军企业。壮大企业品牌,培育综合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硬科技独角兽企业等,构建梯次分明的企业生态体系,增强区域产业在国内国际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三是聚焦优势产品,打造区域标志性产品与产业链核心品牌,放大名片效应,增强全球市场影响力。四是要加快汇聚高端科技人才。实施引才引智计划,强化教育、科研与企业联动机制,培养具备核心技术攻坚能力的科技人才和工匠型人才,为产业名片发展注入活力。
第三,多维创新是产业名片演进的重要驱动力。一是要注重区域特色与未来想象力结合。各级城市成为先进制造业持续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也形成了各自独具优势的特色产业,产业名片既要立足于特色注重差异性,也要创新思维凸显区域发展未来的延展性和想象性。二是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欧美等发达国家依靠核心价值链环节和关键核心技术占据全球制造业制高点,与发展中国家形成“技术鸿沟”,产业名片要保持可持续的影响力,也必须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要以技术领先优势支撑名片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彰显城市产业精神与文化内涵。将产业名片建设与区域地标打造相结合,以实体地标展示区域产业精神,叙述产业发展演进故事,增强产业文化认同感。四是在科技和产业不断创新的同时,产业名片应注重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品牌故事、文创产品等形式传递产业名片的文化魅力,增强公众的情感共鸣。通过科技、产业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区域产业名片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展示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图景。
第四,绿色智能是产业名片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当前,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数字技术与多行业的交叉融合,引发多领域颠覆性技术突破,推进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一环。要深化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智能制造和智慧运营,利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产业的生产效率与安全性,加强供应链的韧性与柔性化管理,同时为产业名片赋予更强的生命力和创新动能,彰显其在未来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
第五,挖掘故事是提升产业名片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全方位、高层次、多维度传播,能加快提升产业名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能增强对高端人才、金融、企业等要素的吸引力。当前各地总体地标性产业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但总体产业品牌形象体系不健全,工业文化载体建设、文化等对产业名片实力的拉动作用还比较小,需要加强产业名片的名片体系建设,扩大相应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一是要构建统一的产业名片标识体系。借助视觉设计、文化元素、空间规划等手段,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标识体系,展示名片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引发情感共鸣。二是要运用大数据赋能精准传播。针对目标客户群体策划精准营销方案,通过事件营销、跨界合作等创新方式,扩大产业名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要深度推广产业生态。结合区域营商环境、产业园区及核心招牌产品等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流量”切实转变为“留量”和“销售额”等实际收益。
第六,依托社会影响力强化区域统筹,避免全国、全省范围内的产业名片的过度竞争,影响效用发挥。一是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区域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统筹产业名片打造,支撑不断优化制造业区域布局,打造优势互补、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二是促进区域多层面协同,注重城市群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鼓励跨区域依托城市群打造产业名片,形成更强的区域发展动力;针对资源、工艺依附性强的特色名片,鼓励小城镇立足资源、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形成良好竞争合作关系。
产业名片正在成为城市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增强区域软实力、塑造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和核心。
如何明确产业定位、打造产业名片,将成为未来各个城市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责编|秦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