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
这个名字的前面,常常被标以诸多称谓,有「古典文学研究泰斗」、「诗人」、「教育家」,也有「诗词的女儿」、「穿裙子的士」等等,但叶嘉莹自己曾为它们排过序,因为大半生时间都用于教学,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都排在后面」。
从1945年大学毕业起,此后余生,教师叶嘉莹几乎都在讲台上站着。91岁那年,她还在几十平方米的住宅里给研究生上课;92岁、93岁用218首古诗词做了儿童古诗读本,并录制讲解和吟诵;96岁已经坐在轮椅上,依然给南开大学新生讲了开学第一课。
叶嘉莹生于战乱,长于动荡,在政治风暴中一度漂泊海外、无以为家,直到晚年才归国定居。那些年里,她不仅经历过生离,同时也要面对死别。17岁那年,叶嘉莹丧母;几十年颠沛后,又在52岁时收到女儿和女婿车祸去世的消息。用叶嘉莹自己的话说,「很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一生「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
她说,「但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孑然一身地步入老年。生命中太多时刻,叶嘉莹身边只有诗。无边无际的苦难,诗把她渡过去;见到了诗的世界的辽阔深远,她又成了摆渡人,把外面的人接进来。
叶嘉莹写过一首诗,名叫《高枝》,里面有两句是: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这是她晚年的心愿——炼石补天般地传承中国古典诗词;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待,生怕他们对诗词之美无知无觉,「如入宝山,空手而归」。
于是她一生都在讲台上站着,把诗中的吉光片羽递到他们手上,即使「生命已在旦夕之间」,也还在努力做到「盖棺事则已」的那一刻。
1990年,叶嘉莹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退休。她决定捐出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金,在南开大学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驼庵」是她老师顾随的号,「永言」则从她已故的大女儿和女婿名字中各摘了一个字。
前几年,她又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变卖房产的收入。截至2020年,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南开大学的讣告中写到:叶嘉莹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曾先后荣获「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数十项奖项和荣誉称号。
早在近十年前,《人物》曾见到叶嘉莹,她顶着一头白发,神采飞扬地完成了一场长达3个小时的讲座。在那一年的访谈中,叶嘉莹说,「我没有什么大的学问,也做不出什么大事来,但是我真的喜欢诗词。我看到了诗词的好处,我应该把我所见到的这么好的东西说出来,传下去。」
如今,我们重新发布那篇首发于《人物》2015年7月号的文章,纪念这位一生跌宕但赤诚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