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基层麻醉网
基层麻醉网—麻醉专业永久免费网络继续教育平台缔造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肿瘤资讯  ·  【4163】“A”中靶心,年终“肺”望 | ... ·  2 天前  
Clinic門诊新视野  ·  郑刚教授:2024年开发和使用的新型和新兴降脂药物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基层麻醉网

【麻醉常规汇总】重症肌无力患者麻醉的相关问题解答《2》

基层麻醉网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1-25 00:29

正文

恭贺新禧,鸡年大吉


患者,男性,48岁,因“复视、吞咽困难、四肢肌无力”于3个月前诊断为重症肌无力,此次为行胸腺切除术入院治疗。患者入院前口服吡啶斯的明,每日3次,每次60mg;泼尼松隔日每晨1次,每次50mg。入院查体:身高172cm,体重75kg,无复视、无吞咽困难,四肢肌肉连续收缩后易疲劳,上肢明显,休息后减轻。余无特殊。


4.  重症肌无力的鉴别诊断


答:重症肌无力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眼肌营养不良症:通常起病隐袭,病情无波动而逐步进展到眼外肌麻痹、眼球固定。

  (2)运动神经元病:少数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肌内注射新斯的明后同样出现症状改善,这时需要肌电图提供鉴别依据。

  (3)肌无力综合征(Eaton-Lambert  syndrome):肌无力综合征为突触前膜钙通道蛋白异常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病因科分为恶性肿瘤伴发的和自身免疫性两类。主要临床特征为近端肢体极易疲劳(下肢为重),肌肉连续收缩后症状可减轻;可能伴有肌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可出现泪液和唾液分泌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尿潴留等症状;重复电刺激(高频)后振幅增大;对抗胆碱酯酶药无反应等。根据这些特征可肌无力综合征与重症肌无力相鉴别。肌无力综合征患者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敏感,对去极化肌松药反应正常或敏感。


5.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答: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血浆置换等。

 (1)药物治疗:抗胆碱酯酶药物和免疫抑制剂可以控制乙酰胆碱的水平和免疫系统活性,是重症肌无力最传统的治疗方法。

   早在1934年,人们就开始使用抗胆碱酯酶药治疗重症肌无力,以缓解症状。抗胆碱酯酶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代谢,可以延长神经肌肉接头突出后膜乙酰胆碱的作用时间,是治疗本病最主要的药物。常用的有新斯的明和吡啶斯的明。治疗成人重症肌无力常用剂量为新斯的明每日45~12mg,分3~4次口服;吡啶斯的明每日180mg~480mg,分3~4次口服。用药剂量因人而异,原则上以不良反应最小,改善肌力效果最好为标准。

  吡啶斯的明的不良反应较新斯的明少,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口服起效时间为15~30分钟,1~2小时内出现峰作用,作用时间为3~4小时。常用剂量为180~480mg,分3~4次口服。目前已有吡啶斯的明的长效制剂,但若患者没有晨起肌无力或夜间呼吸窘迫的表现,一般不推荐使用。长效抗胆碱酯酶药物容易引起药物过量。

   依酚氯铵是起效快速,作用时间短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常用剂量为5~10mg,静脉注射。由于作用时间短,最常用于诊断性试验。在正常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的情况小,依酚氯铵试验可用于判断治疗药物是否过量或不足。

   抗胆碱酯酶药最常见的副作用为乙酰胆碱的毒蕈碱样作用,表现为心动过缓、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分泌物增加等。重症肌无力患者,特别是出现吞咽困难或呼吸肌受累者,口腔分泌物增加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抗胆碱酯酶药使用过量可产生胆碱能危象,表现为患者肌无力症状加重,出现呼吸肌无力,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其产生的原因是过量的抗胆碱酯酶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使乙酰胆碱过剩,肌纤维持续去极化。若将胆碱能危象误认为是肌无力的表现,而继续甚至加量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将加重胆碱能危象,产生恶性循环。临床体征如瞳孔大小等可以鉴别胆碱能危象与肌无力危象;肌无力患者由于高碳酸血症、交感兴奋,瞳孔扩张;而胆碱能危象时过剩的乙酰胆碱使瞳孔缩小。

   抗胆碱酯酶药可改善患者症状,但并非对因治疗药物,因此临床上常将免疫抑制剂与抗胆碱酯酶药物合用。

   氢化可的松为最常采用抑制自身免疫药物。它既能减少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数量,又能抑制外周血淋巴细胞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活性。使用适合剂量的泼尼松数周至数月后,70%~80%患者肌无力症状完全缓解。泼尼松治疗起效慢,通常需要数周,最大疗效常在用药5个月后出现。通常由小剂量开始,隔日每晨顿服20mg,逐渐加量(每周递增10mg),直至隔日每晨顿服60~80mg或症状明显改善,出现最大疗效后逐渐减量,每月减5mg,至隔日每晨顿服15~30mg维持数年,病情无变化再逐渐减量至完全停药。副作用通常出现于使用大剂量泼尼松治疗时,包括免疫力下降、感染、白内障、肌病、骨质疏松、糖尿病和周围神经病变等。

   因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等原因不能使用皮质激素,或不能耐受皮质激素的患者常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常用的 药物有硫唑嘌呤和环孢菌素。硫唑嘌呤主要作用于T细胞,抑制细胞免疫反应。虽然患者对硫唑嘌呤的耐受性较好,但数月至1年内仍需检查其治疗效果及肝肾功能情况。环孢菌素可抑制辅助T细胞生产白介素-2,其作用与硫唑嘌呤相似,最大的治疗作用出现在1-2个月内。细胞毒性药物的副作用包括神经毒性和高血压。

   当出现严重的肌无力,上述治疗无效时可以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目前这种治疗方法已被血浆置换取代。

  (2)手术治疗:从1939年开始,胸腺切除术就被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胸腺切除术后,有50%~80%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21%~38%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药物治疗仅为13%)

   胸腺在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上起到一定作用。胸腺肌样上皮细胞表面具有乙酰胆碱受体,在病毒感染和(或)特定的遗传素质下,自身免疫耐受机制受到损害,产生自身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并经循环沉积于突触后膜导致乙酰胆碱受体破坏、受体数目减少而致病。8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伴有胸腺增生,15%的患者伴发胸腺瘤。胸腺切除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进一步证明了胸腺在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因此,胸腺切除术是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选择之一。但青春期前的患儿与以视觉症状为主的患者不应该进行胸腺切除术;若药物能有效控制症状,也不建议患者手术治疗。

   胸腺切除术的手术入路有经颈部与经胸骨正中两种。经颈部胸腺切除术创伤小;经胸手术视野好、病灶切除彻底。颈部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胸腺切除术的死亡率分别为0%与9%,术后机械通气支持率分别为10%~50%。两者临床症状缓解相当。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也常进行胸腔镜下全胸腺切除术。

  (3)血浆置换:血浆置换能有效清除循环中的抗体,可用于治疗肌无力危象,或用于胸腺切除术前。血浆置换后患者情况迅速改善,但持续时间短。若同时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每日400mg/kg,隔日使用共5次,病情可迅速改善,疗效可持续数周


待续..............

中国年

整理:谷延辉

编辑:彭丹

摘自:麻醉与危重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