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世界的外在形式怎么变化,其本质和规律都没有变。
一个市场越成熟,其轨迹发展越接近正弦曲线。房市、股市、创业、投资,都是这样。
每一条曲线都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趋势,一个是节点,掌握节点比掌握趋势要重要的多。
作 者 | 水木然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先从爱因斯坦的一个著名公式讲起:E=
MC
2
。
这是他用一生的智慧的浓缩,极其简练明了。
能量=物质X光速的平方。
也就是说,一切物质都可以转化成能量。
深层次的含义可以是:
能量才是这个世界的本源。
对有形的物质来说,小到原子、分子,大到天体运行,都在不断的运动,从而产生能量,对无形的物质来说,比如光、声、电、信息、货币等等也是不断流动的,也会产生能量。
那么能量以什么形式呈现的呢?
就是“波”。
波是什么样的?想想我们高中数学学习的正弦曲线吧: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波长,也代表着事物的一个完整发展周期。世间的一切有形、无形的物质都遵循这个规律,包括桌子、茶杯、经济周期、房价、股市等等,只是周期和频率各不相同,这其实是世界万物的基本状态。
如果我们再看下面这个图,就能明白它的根本性了:
一正一负恰恰是一个周期,也是一个整体。这是万事万物都逃脱不了的规律。
越是成熟的事物,其发展轨迹越接近这条曲线。
马克思也发现了这条曲线,他在《资本论》中写道: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不改,经济危机的根源就无法消除,而且经济危机会周期地爆发,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如图:
这条曲线,其实就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
也就是说,无论是创业、就业、恋爱、交友、炒股、买房,你都要明白你当前所处的位置,和你即将面对的趋势是什么,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更没有什么外来经验能够直接拿来用的,关键看你当下所处的节点。
既然社会的本质是一种往前蔓延的波,那么究竟有哪几种基本的波呢?
我认为可以分成两大部分:
线上的信息流、货币流。(虚拟产业)
线下的产品流、人群流。(实体产业)
我们所从事的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这四个业态,一个完整的产业更是缺一不可。当然每个行业的侧重点不一样,比如:
“信息流”以媒体、电子商务等互联网产业为主;
“货币流”以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产业为主;
“产品流”以各种制造业、零售业等实体产业为主;
“人群流”以实体店、培训、医疗、教育等服务业为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线上的“信息量”和“货币流”是相辅相成,它们构成了
虚拟经济
;
线下的“产品流”和“人群流”也互相映衬,它们组成了
实体经济
;
线上的“虚拟经济”和线下的“实体经济”也是交相辉映的,形成了
经济主体
。
然后,它们之间彼此交融,类似于DNA的螺旋式上升结构,这就是经济发展的框架和逻辑。
这两股流体一边交合一边延展,你上我下,或者我下你上,然后定期互换方位。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线上的虚拟经济和线下的实体经济的关系与和谐程度,决定了经济的健康和发展。
以前各国都在争抢金融产业和互联网产业,把制造业往国外扔,现在发现自己越来越空心化了,又回过头来抢占制造业,最典型的就是美国。
显然,
当下就是实体开始上位的时刻。
虚拟在上面发挥那么久了,必须轮到实体上位了,大家需要互换体位才能保持激情。这就是我们说的虚拟经济过热以及实体的回归。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现在的线上产业(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等,都跑到了线下(实体店、商场)去抢占地盘,然后折腾了一下新概念,所谓的新金融、新零售、新制造无非就是这样来的。
科技和金融,分别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核心支撑点。
科技的本质是生产力,金融的本质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然就会对生产力产生阻碍,这是我们初中就学到的原理了。
对于社会财富来说,科技和实业的作用是直接带来增量;互联网和金融的作用是优化存量、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增量增长。
所以当今世界,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只有两个:一个是金融的核心华尔街;一个是科技的核心硅谷。
这一轮大变革其实就是实体的回归,过热的虚拟经济已经让世界在怠速运转,接下来很多虚拟产业的泡沫被刺灭
,我们必须要对这一变化做好充足的准备。
就像我们上面所言,一个市场越成熟,其轨迹发展越接近正弦曲线。房市、股市、创业、投资,都是这样。
每一条曲线都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趋势,一个是节点。
关于趋势的问题,我们已经讨论太多,这里就不再多探讨了。实际上,
掌握节点比掌握趋势要重要的多
,比如房价,都说长期来看是涨的,关键问题是房价的局部会有回落,那就看你对节点的拿捏是否精准。
下面我们就以房市最近的一个完整周期为例,看看节点是怎么产生并原形毕露的。
大家回想一下2015年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当时除了刚需族之外,房子基本没有其他人买。那时流行的是创业,很多人奔赴在创业的最前线。
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有一个词特别的火——去库存。当时二三线城市房子的库存量大得惊人,一些城市的去库存周期甚至达到100个月。但是越是这样,大家越不理会,很多人认为房地产就此歇火了,都在唱衰房地产,这就是所谓的买涨不买跌。
然后政府出台了去库存的政策,开始救市。现在来看,去库存这个词其实就是上一波楼市火爆的起点,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先是深圳、上海领涨,苏州、南京、厦门、合肥楼市“四小龙” 跟上,然后杭州、武汉、广州等城市的楼市都开始大涨……
大家这时才发现新一轮房价牛市到来了,于是很多人趋之若鹜,开始去抢房子,这就是2016年年底的情况。这时国家意识到房价的飙升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于是在2016年底,同样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又说了一句话,“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但是这个时候很多人依然扎堆去抢房子,认为抢到就是赚到,直到2017年的4月,各地相继出台了极其严厉的调控政策,比如“限购+限贷+限售”。但即便是这样,也没有控制住房产的火爆,于是上海又出台了新房销售要公证摇号的政策。这种政策很有可能被其他城市借鉴。
从现在开始,房地产的火热行情一定会逐渐冷淡,进入一个低潮期。比如现在很多地方房子销售量已经开始回落,随之而来的就是价格的回调。当然,具体要看区域,但这就是趋势。
当房子再次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之后,一定会再回到2015年底的那种情况,然后开始一个新的周期。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房价既不可能无限制下跌,也不可能无止境上涨,而下跌和上涨之间的那个节点和政府的调节有很大关系,具体关系就是:
市场的节点一定是紧随着政策出台之后的那么一点点。
具体这个“一点点”究竟是多少,那就是长期收看新闻联播和关注国家动向之后形成的一种敏感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比如你在新闻上看到二套房贷的认定标准放宽、二套房首付比例降低,甚至房贷利率也出现折扣的时候,往往就是拐点显现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