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分心理
关注公众号:十分心理(ID:shifenxinli),家庭与个人成长的支持平台 十分心理,家庭与个人成长的支持者,由法国PSYCHOLOGIES杂志中国版《心理月刊》创始主编王珲2015年7月创建。 旗下所属产品服务平台——幸福研习社,致力于整合视角的心理精品服务,是忙碌中产人士口袋里的心理学家。每一个追求终身成长、自我实现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身心滋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认知越浅,越不好说话 ·  17 小时前  
武志红  ·  麦琳究竟做错了什么? ·  昨天  
武志红  ·  婚姻的真相,你可能一生都不明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分心理

世间所有的成长,都是久别重逢

十分心理  · 简书  · 心理学  · 2018-01-17 10:50

正文

成长——这两个字是心理学的重头戏,刚过去的2017年年底的年终总结上,几乎人人都会问自己:一年来我做了什么?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我呈现了多少,或者干脆就是我成长了多少?

 01 

关于成长,有多少种范式 

我一朋友小柚又加入了基督教,一年前,TA刚表示要加入佛教。在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闭关、念经、禅修……各种折腾以后,TA感觉收效好小,认识了一位年长的神父,TA转战到了基督教,顺便还送了本圣经给我,我的书桌上,还摆着TA前阵给我请的佛经。

另一科学范的朋友大饼又换了个运动APP,表示说,只要每天坚持,成长是必然的,然后TA从坚持瑜伽到坚持慢走,再从坚持学英语到坚持画手绘。

张小西又给自己选了个灵性成长课,这回改叫什么静心了,她无奈地问过我:文娟,为什么我成长得这么慢,十几年如一日参加各种灵修组织和课程,从什么解构到什么沟通,从什么转到什么法,为什么一直就没什么变化?

……

我举的以上的例子,不是说TA们失败,而是在说明一个普大喜奔的现状:半个世纪后,国人终于从担心活不下去,变成担心成长不了啦!尽管每个人的方法不同,但每个人的表面的不同方法下,都是一颗颗想要成长的心。

同时,以上都有一个核心点是一样的:觉得自己真的不够,也觉得自己真的不好!


 02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不能看的自己

说到这个,估计每个人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个重要的词——羞耻,就像我一个朋友喜欢说的:哇,真是不敢见人。

曾经在一个群做过一个热门调查:你最糗的时刻。

答案非常多:

 A  扣鼻屎的时候,被那个自己暗恋的人看到。

 B  在买东西时,讲价以后,卖家显得很清高,好像讲价的自己很不好。

 C  想到为了挽回前男友而在他楼下等他,等到他带着现任女友回来,现任女友瞟自己的那一眼。

曾经有个来访者专门就这个问题来咨询,TA说,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偶尔走神时想到这些时刻,然后那一刹那,像被电到一样,会不由自主地狠拍一下桌子。然后才意识到这个时刻。

还有些朋友这样描述这样的时刻:一想到某个位置,就失魂落魄,或者,连忙让自己不要想了。

你有过这样的时刻么?

你怎么应对这样的时刻?

A  在没有人的时候扣鼻屎。

B  不讲价了,或者讲价时,先让自己显得清高。

C  带着现任男友,在前男友经过的地方闲逛。

 03 

看见这个被雪藏的自己

以上的方式,在精神分析里,会被称为防御。

其它流派,会相应的称为应对方式,图式,认知基模或者情感基模(略有偏差)。

当然,并不是说应对方式,图式、认知基模、情感基模或者防御不对,不好,不恰当,恰恰是这些就对方式、这些防御,让这个世界如此呈现,五彩缤纷而扑溯迷离。

还有一个更令人热泪盈眶说法是:所有的防御、应对方式、图式、认知基模、情感基模,都是当时的我们,年幼的我们,应对当下、得以活下来的,最好的方式!!!

唯一的问题是,它会让我们忘记掉被藏起来的自己。

我很少照相,在童年的深处,有一张照片,非常难看,难看到我没办法看——据我先生开玩笑,如果他看到童年的这个我,就会吓得不敢让我嫁给他。

虽然是玩笑,但一度令我更为灰心:相片上的女孩牙齿早早地龋了,头发黄而疏,脸上灰扑扑地,对着镜头,露出迷茫、征忡的表情。我一度为耻,这张照片不小心被翻出来以后,我真的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她”,这个曾经的我。

在一次个人体验时,随着咨询的深入,我“一不小心”就谈到了这个自己(此前,我一直在谈怎么样让自己更好,更胜任生活,更赢),我说:“自己小时候怎么会这样?”

咨询师说:“听起来,你对当时的那个小女孩感觉很复杂?”

我用一种自己从来没听过的声音,象瓦砾磨擦的心有余悸:“是啊,这样一个小姑娘,不知道怎么长大的。”

咨询师说:“嗯,听上去有点心疼,也有点不知道怎么面对她?”

在那个咨询里,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童年的那个没有人喜欢,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自处的自己。

我突然有点理解,为什么我一看到学校里那些发头干枯发黄、脸上因为久不见疼爱的目光而显得灰扑扑的孩子会经常心惊胆颤。

因为那就是我所不认识的自己,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在蒙尘,蒙尘,蒙尘,且不自知。

然后,那个小姑娘混混地睡去,换成一个充满战斗力和愤怒的成年人,带着疏离和戒备,紧张与不安,与这个世界对峙。然后,就造成了许多关系困境以及内在不变的辛苦和迷茫的感觉。

 04 

流离失散的自己,就变成当下的问题

以上的过程,换成心理学理论,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里的自我的不同面向理论,简单地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存在着许多不一样的自己,这些不同的自己,组成了当下的自己。

所以,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师的咨询里,咨询师经常使用“有一部分的你”,问的就是这个自我的不同面向。

大多数成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为了活下去,而遗忘掉自己的一部分——不被成人世界所待见的,困难、又无法自处的部分。

但这些部分,并不会消失,会成为潜在的自我面向,然后,这些我们所不知道的自己,给当下的我们带来了无数的困难,比如,变得无法理解孩子,(创伤后的遗忘切断了大脑内的共情神经元产生作用,理解就无法发生),变得过度努力而忘记休息,变得觉得永远觉得自己不够、不好、不足。

我有个来访者桑棋,长期在孩子做作业时,会有一种无法克制的烦燥,基本上,话说到第三句就要开始对孩子动手,但平时,TA其实算是对孩子尚耐心,且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人,比如,她知道每次骂孩子和打孩子,都在扣孩子的人生基础分数。

在咨询中才知道,每次面对孩子磨蹭时,TA整个身体都是绷着的,心脏象被挤压到了一个点,随时要暴炸,内在有一部分的自己非常紧张地提醒着:快点催她做完,要不然会被老师打死的。

事实上,女儿的老师并不体罚孩子,那一部分紧张的自己,其实是是桑棋在童年时看过同桌被用尺子打到肿得发紫,后排的同桌被耳光抽得嘴角流血,她自己也曾经因为作业,被罚站过好几次。

但这些她都忘记了:因为到了五年级时,她开始有明显的记忆时,是她早早完成作业,提前预习,对上课这事,非常上心,基本不用家长提醒以及各种努力……就象当下已经成人的TA:敬业、用心、勤奋且努力。

这个好不容易发展出来的适应学校的那部分自己,活在了明处,活成了身份标识,而被她忘记的那部分自己,只是深深地埋进了身体里,埋进了当下的行动里,所以,就如精神分析所说的,变成了强迫性重复。

最重要的是,桑棋有一种隐约的失落感,尽管自己这么努力,成绩斐然,但她会经常感觉到自己有隐约的残缺和不足的感觉。

这在自体心理学里的说法,就是因为失落了过去的“自我感”,导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连续感。

“经常觉得自己是突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这句来访者的话,悲伤又带有诗意。

 05 

所有的成长,都是久别重逢

我们都在成长的路上,也都在追求成长的路上,每天都想碰见更好的自己。这个过程,可以很漫长,复杂到常年累月的追寻,可以很复杂,复杂到更多都不算多,更好都不算好。

同时,就如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说的:成长,是人的天性。

佛家常说:众生本自圆满俱足

或者,所有的追寻,都是为了成长,而所有的成长,不过就是久别重逢,遇见那个久久等候,却早被遗忘的“你自己”。

久别重逢藏宝图,TA经常躲在:

A  当下你最常发生的问题的后面,请注意,不是解决或者回避这个问题!

B  当下你最讨厌的人的后面,请注意,不是躲开或者赶走这个人!

 C  当下最坚固的认知后面,请注意,不是改变或者修正这个认知!

 D  当下,你的亲密关系里!请注意,不是要求你马上恩爱且和蔼可亲!

改变、提升、解决问题是以后的事了,请写一封信给久别重逢的你自己吧!

(备注:文中主人公均为化名,因情节过于常见,如有雷同,恭喜看见。作者:罗文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个人成长与婚姻情感困境提供深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