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五花鹿
编辑 | 张脆梨
责编 | 陈轻轻
最近,《再见爱人》中的麦琳引发全网热议,很多人看节目后都说被她气到半死。
但从她身上,我看到一种普遍又绝望的关系模式:
用付出索取爱。
但她似乎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
在十几年婚姻里,麦琳从一个漂亮的爱笑女孩,变成了一个面露疲态、觉得自己很胖、情绪易失控的爱哭女人。
她在俩人身无分文时,跟着李行亮北漂,并努力存钱,避免再出现要向朋友借钱的窘迫;
婚后她做全职主妇照顾家庭,期间怀了三胎,生头胎时耻骨分离,第二胎大月龄胎停,对一个女人而言,这是身体的重创。
李行亮微博上提到的北漂过往
这些付出和行为,不应被忽视。
但同时,她存在很多问题。
她很强势,家里的决定都要听她的,不然就会发脾气;
她很节约,自己不买衣服,还会把女儿几十块的汉服退掉;
她很难被满足,李行亮为了哄她,悄悄飞去上海当天来回给她买青团,她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我喜欢的口味。
还有很有名的“熏鸡”事件。
麦琳在当导游时,很焦虑别人乱花钱,但等到葛夕当导游后,她却去超市一通乱买。
到晚餐时,她又当众大笑调侃葛夕夫妇,说他们做导游后经费很快花完。
以上种种矛盾,激发了很多人的情绪:
麦琳是怎么了?
她是坏,是错,还是真的错付了?
这里先讲明我的观点。
首先,麦琳不是坏,她是无意识做了坏事。
在节目中,她有很多善良、自省、照顾他人的一面。
她会在杨子大声和黄圣依说话时,两次打断杨子,护着圣依;
在看到杨子强势拉着黄圣依去看星星时,她马上就说,从杨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自己不自知,看完别人之后才会反省。
在集体看画的那天晚上,她看到自己的画像后,笑得很大声,甚至有点吓人。
但这其实是为了不让自己哭出来。
她一方面对画有期待,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容貌焦虑,所以当看到画像中很丑的自己时,为了不把场面弄得尴尬,她用力地笑,来压抑自己想哭的念头。
但她的确有破坏的行为。
而且在这些“坏行为”背后,似乎都有一个无意识且统一的需求:
极度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爱。
在熏鸡事件中,麦琳乱花钱之后,问葛夕夫妇,钱那么早就花光了,你们心里会不会哇凉哇凉的?
在这句风凉话背后,其实是她希望对方体验到自己管钱的焦虑,理解自己的不容易。
这点在和李行亮的互动中也是一致的。
过去李行亮买礼物、准备惊喜,她很少觉得真的感动。
但有天晚上,嘉宾问他们“你们谁更离不开谁”时,李行亮说自己更离不开麦琳。
麦琳突然软了下来,开始哭,觉得很感动和意外,自己的付出被看见,好像那一刻,她的内心才有了一些满足。
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
麦琳在往自己想去的方向上,确实做错了。
这个错,不是道德层面的对错。
而是,当我们去追求想要的生活时,我们却走错了。
其中最大的错,是错信一个信念:
只要我对他人很好很好,我就能得到爱、理解和认同。
这个信念在麦琳的内心根植。
很多付出者经常十分单纯地相信这个信念,然后能量满满地进入关系里,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精力,最后把自己和对方都烧得遍体鳞伤。
并且在得不到爱时,会陷入迷茫,去反思自己是不是付出得还不够,去审视对方是不是不够爱。
但我们都被骗了。
这个信念,其实是一个谎言。
要穿过谎言讲清真相,我们需要看到的是:
并非所有人都会相信“付出=获得爱”。
能轻易得到爱的人不会相信它,因为他们不用付出也能得到;
怎么做都无法被爱的人不会相信它,因为他们知道付出了也没用。
所以,谎言的受众很清晰——极度缺爱,又曾因为努力付出而获得过一点点爱的人。
因此他们会幻想:
如果我再努力一点,那我可以得到更多。
如果父母没办法给我,那我以后的伴侣,应该能给到我。
甚至,我足够努力的话,我过去那些匮乏也能被补足。
这在麦琳身上得到了验证。
她在李行亮发生冲突期间,哭着对黄圣依说,从小觉得爸爸不是很爱她,她总是觉得爱是缺失的。
所以她付出很多,同时也渴望有一个强烈的爱能给自己。
但这个信念只会带来三个结果——可悲,变坏,以及最终走向绝望。
可悲在于:付出不会得到结果,反而带来伤害。
因为,这样付出,本质上是一种交易。
并且,这是一种在自己内心默认、未经沟通和对方认可的交易。
所以,第一,投资有风险。
风险是:得不到想要的,得不够想要的,得到的不是想要的。
在麦琳身上,这几种都有。
她把自己的人生都付出了,以李行亮为中心去活着,但李行亮做不到这样,李行亮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圈子,永远无法像麦琳一样如此投入。
麦琳和画师说,她希望自己能占李行亮100%。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永远都不会够,因为只要对方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追求的人,就不可能够。
所以,她一直觉得李行亮不够爱她。
其次,这个交易对方并不知道,更别说认可。
在付出来换取爱的游戏中,付出者到最后都会非常委屈。
当我们觉得该收获时会发现,对方并没有拼命为这些付出而买单,甚至习惯了我们的付出,理所当然地让我们付出,于是委屈、愤怒、不甘涌上心头。
我们开始想要为自己声张,把多年来的账本拿出来算一算。
但这时,对方会一脸愕然:原来你说的爱都是投资啊,原来这些都是需要我偿还的啊。
如果我们有幸遇到善良的伴侣,他们会努力试着去补偿。
但这样的补偿很难长久。
一方面,我们要求的回报很大,对方不可能做到,久而久之,他们会感受到巨大的无力;
另一方面,对方会在回报中,怀疑付出者过去的爱,会疲惫不堪,最后,也会开始算账:
可是我从没要求你为我做那么多;
如果你的爱需要偿还,那我宁愿不要那么多。
而李行亮说得很委婉,他说:我希望她可以有自己的生活。
这是善良的人的反应。
而如果是不善良的人,会直接不认可我们的付出,更别说能接受我们算账,他们只会理直气壮地说:我有让你为我这样做吗?
这时,过往的一切委屈只能吞进肚子里,变成抑郁,变成发疯。
除了内心的可悲之外,行为上会慢慢出现一个趋势:好人变“坏”。
我们会去做一些事情来破坏关系、破坏他人良好的感觉。
这也是为什么麦琳让很多人感到生气的原因。
坏行为一:不断强调自己的付出,索取认可。
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回报,我们会忍不住强调自己的付出,索取被认可,不断地因为没有被看见而感到委屈,并希望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结果是,别人会麻木,会想远离。
坏行为二:对别人的好,不是发自内心,是表面的。
为了认可而做的付出,一般都会伴随着个人价值确认的目的和焦虑,所以很难专注在好好付出这件事上,表现就是:
不断在熟悉的地方付出,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不问对方是否需要,没有和对方、和做的事情有认真的联结。
麦琳一直说希望李行亮站在更大的舞台,但在和画师的对话中,她才意识到,自己没那么关心李行亮,在李行亮讲感兴趣的音乐时,她并没有听进去。
坏行为三:对付出的认可,具有独占性。
独占性的表现是:
因为我最辛苦,最应该被看见。
于是,我们很难认可对方的付出,因为如果承认你的付出能满足我,那我的付出就平账了,就没有价值了。
因此我们只会强调自己付出的东西,而对别人的付出视而不见,甚至当别人真的按照我们的意愿去付出时,我们还会拒绝。
比如麦琳说自己付出很多,而李行亮对自己不够关心。
但实际上,她总是会不满意李行亮做的事,也感知不到两人间的有爱互动。
坏行为四:让别人痛苦,以此获得共鸣和理解
付出但没有被认可,付出但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是很痛苦的。
但这份痛苦很少被人知道。
于是有些人会选择搞破坏,让别人也痛苦。
但很遗憾,这样的方式并无法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共鸣。
比如熏鸡事件中,麦麦试图用乱花钱的方式,让大家知道管钱的不容易,但葛夕并没有和她产生共鸣。
因为葛夕对管钱很放松,并且她为了让麦琳开心点才花的钱,所以她和麦琳很难处于同一个心境。
最终,痛苦依旧只在自己心里,而且还伤害了别人,破坏了关系。
所有的付出者,最后一定会经历绝望。
因为我们无法避免地感知到:
无论怎么付出都无法获得想要的爱、认可、共鸣,甚至反而不被尊重。
葛夕几天时间就对麦琳的哭感到麻木,因此很愧疚,但这个愧疚能持续多久呢;
李行亮哄了十几年,最后发现没有用,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有问题;
杨子和刘爽打赌如何哄好麦麦,杨子为了赌约能赢,四次提起了麦琳的伤心事,他们没注意到这样很不尊重麦琳。
所以当我看到麦琳年轻时很有活力的照片,对比起现在大家哄累了的画面,我感到非常叹息,很希望能摇醒麦麦。
但我在想,对于付出者,需要更大的绝望,才能清醒。
作为一名咨询师,我对绝望不抗拒。
因为绝望是必然,绝望也会带来新的生机。
小时候我们缺爱,缺的是一小碗的爱,但当我们被迫以“付出获得爱”的方式去成长后,这个小碗没有被填满,反而变成了更大的碗。
因为,当我们懂事付出而被夸奖时,不会发自内心地觉得被爱,我们会敏锐地发现,他们不是爱真实的我们,所以我们越是以这种方式获得爱,越是匮乏。
而这个更大的空碗,没办法转接给伴侣去负责,他们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历史原因不是他们造成的,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去填补这么多年来的空洞。
但曾经造成空洞的父母,本身也有局限,他们如果有能力填满的话,早就把小碗填满了,所以我们会更加绝望:
我这一大碗空了的爱,不仅没地方索取,还只能靠自己填满。
这个绝望,值得每个人付出者为自己的过去哭一哭。
但这个绝望,也会让我们从过去的模式里解脱,重新去面对现实:
我该如何去填,这一大碗空了的爱。
其次,意识到我们过去无法获得爱,不是因为付出不够。事实上,我们过去无法获得爱,是因为养育者迫于种种局限。有的父母自己小时候也总是被忽视,他们没有爱与被爱的经验;有的父母忙碌于生活,由于生活的局限,意识不到爱的重要性;他们无法给到我们足够的爱,不是我们不值得被爱,而仅仅是他们没办法给到。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是被爱的第一责任人,这个大空洞,只能我们自己去补。为什么麦琳在李行亮给惊喜时没有感动,而是在李行亮觉得离不开她时很感动,因为那一刻,她的价值被看见了。这些年错信了有回报,付出得好辛苦,到最后却很失望,真是好委屈,好不容易。从小就带着匮乏成长,内心一定很难受,很不自信,所以才会错信这样的信念,让自己一再去付出。原来我要的爱很多,是因为从小没有获得过,所以我一直觉得不满,这不是错觉,这是因为我过去创伤留下来的痕迹。当我们一直目光朝向外面,掏空自己,我们就会忘了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渴望什么。去问自己这些问题,然后去一点点自我满足,并体验满足的当下,会有什么感受。这些感受可能是陌生奇怪,但一定会有些喜悦开心,觉得在这个世界能享受这些很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它能给我们一个暗示,我值得享受这样的生活,我值得被满足。一段好的关系,对方会真的欣赏我们,并为我们做一些事,即便可能做不到我们最想要的,但他们发自内心,这本身就有疗愈的作用。克服没有付出就没有爱的恐惧,在关系中做自己真正开心的、彼此都能开心的事,去体验关系中的轻松和自在。从而慢慢验证一个事情:原来我没做太多,对方也愿意和我呆在一起。不再预设对方没法给我满分的爱,而是把生活里的点滴开心,对方为我们做的事情,都感恩地接受:我没有付出很多,对方也愿意给我。别人的一点点爱,我对自己的一些些爱,都是很纯粹的发自内心的爱。当体验到这些爱,而不再是抱怨爱不够,我们的心情会不一样,我们的自我认同会不一样,我们会真的觉得自己值得这一切,并且继续为自己创造更好的一切。而我们因为体验到了美好,也会想要和别人联结、分享美好,我们也在给别人创造爱。而是,先成为爱的富翁,然后和他人一起生活在爱的世界,稳稳当当地享受爱和被爱。「在看」+「转发」愿你我都能在关系中,找到爱的课题♥作者:五花鹿,存在人本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作者,专注于情绪困扰、个人成长和关系议题。满腔情愫,都用来追求真实和拥抱未知。公众号:触角和五花鹿。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星标我们,经常见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