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olitical理论志
两万五千余社会学人与政治学人共同关注的学术平台。对国内外political, sociological, administrative theory进行介绍与评论,定期组织各科大佬参与讨论。编译、评论、普及是我们的三个目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幻世界SFW  ·  新书上市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Political理论志

社会理论专题 | 如何理解苦难?从韦伯神义论出发的社会学模型

Political理论志  · 公众号  ·  · 2021-03-02 09:30

正文

理解苦难:神义论社会学

编者按

苦难已成为理解当代政治文化和集体记忆的重要议题,现代人对于苦难的处理方式在回答“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这一问题上有着独特的解释力。 韦伯认为,人类的苦难产生了对神学的需求:宗教或世俗的神学文化词汇解释了人们认为的不公正现象。 集体危机事件发生之后,政治家通常会面向全国公众发表讲话,他们试图通过政治话语将危机事件与理性、公正的世界形象相协调,为人们提供理解苦难的认识框架。 Christina Simko结合韦伯的“神义论”思想,分析了911事件纪念活动中的多次讲话,发现在五角大楼和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镇举行的纪念活动的发言人采取了二元论的神义论模式,而在曼哈顿的发言人则采取了悲剧论的神义论模式。 这种差异源于神义论的社会过程本身: (1)事件,(2)承载群体,(3)受众,(4)类型记忆。


作者简介:

Simiko Christina, 威廉姆斯学院人类学与社会学系


文献来源

Simko Christina. Rhetorics of Suffering: September 11 Commemorations as Theodic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2012;77(6):880-902.

doi:10.1177/0003122412458785


本文作者Christina Simiko


为什么是神义论

关于神义论的社会学脉络可以追溯到韦伯的宗教社会学。通过对世界的宗教的分析,韦伯提出了三种神义论形式的理想类型:业力、二元论和宿命论,这三者皆将对苦难的解释整合到连贯一致的世界观中。韦伯认为神义论是由一种内在的强烈欲望(解释世界)所驱使,它把世界理解为一个有意义的宇宙,并对其采取某种立场。如此一来,神义论便不再仅仅是神学问题,而是关于人类境况的文化问题,它能在苦难来临之际保护人们的本体安全感。

随着社会发展,神义论也向着社会正义论(sociodicy)转变。社会正义论的社会学任务在于对现代性经验的评估,指出在现代性关于社会世界的理想期望与其历史的实际经验之间显著的差异。即使是在宗教力量式微的现代社会,神义论依旧是人们的长期需求。

在这层意义上,神义论也为理解政治文化和集体记忆提供了重要的洞见:首先,在很大程度上民族已成为宗教的替代品,成为现代集体团结的基础(公民宗教);其次,政府机构有责任保护公民的安全和生活,在苦难来临后,神义论解释框架成为支撑政府机构合法性的核心要素;最后,苦难(创伤、暴行)在当今时代已逐渐取代英雄主义和胜利,成为集体记忆的核心问题和集体身份的关键。

当911事件的官方公共纪念活动愈发强调苦难,神义论的问题就更为凸显,是把握事件框架如何影响事件轨迹的重要分析面向。人们所承受的苦难是否有任何意义或目的?如何将这一事件及其引发的苦难纳入集体叙事?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911事件纪念活动中的神义论


作者研究发现,在五角大楼等地进行的致辞采用了二元论的神义论模式,发言人在陈述时做出了明显的二元区分:“无辜”、“善良”的受害者和“邪恶”的恐怖分子。美国之所以受到攻击,是因为它是象征着自由和机会的“光明”灯塔,因此,苦难被理解为走向“善”的胜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光明终将战胜黑暗”的叙事中,“牺牲”也就被合理化,它成为了二元论的神义论模式中的重要论题。


此外,战争的隐喻在二元论的神义论模式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发言人将这些飞机乘客称为为国献身的爱国“英雄”,是美国自由的捍卫者,即使他们本人并非如此。这类修辞策略亦与“邪不胜正”的二元论神义论进行了有机结合,但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标榜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ism)。

若将这些地点比喻为战场,曼哈顿则更像是象征着失去和悲痛的墓地,带有悲剧论的色彩。这里的发言人更大程度上诉诸美学的修辞策略(文学、诗歌),以一种更为隐晦的方式表现其神义论主张,例如,他们会开放性地提及希望、复原力和意义以获取心灵上的慰藉。

悲剧论的神义论模式还体现出了一种微妙的时间结构:早年,发言者侧重于表达苦难,并未赋予苦难任何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文本内容被添加到纪念活动中,苦难变得具有意义,并向人们呼吁希望或治愈。


神义论社会学模型


为解释各地的差异,作者提出了一个神义论的社会学模型以理解社会过程中的“意义之争”(meaning struggles)。

1、事件
过去并不是无限可塑的,它必须与具体事件产生“叙事上的共鸣”。将某一事件汇总并理解为单一的指涉对象,化繁为简,会掩盖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例如,五角大楼本身是军事建筑,因此采用战争框架和英雄主义论述是适配的。而曼哈顿作为外国公民牺牲最多的城市,采取民族主义主张的二元论更成问题。

2、承载群体
承载群体作为苦难事件的集体能动者,努力在事件和解释框架之间寻求建立契合,不同的政治与社会群体会进行不同的特殊论述。例如,国家领导人基于工具性和表达性的理由在五角大楼进行二元论神义论的论述,以建立自身的合法性。

3、受众
承载群体与受众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不论是实际的受众或是想象的受众。当发言人进行一定的宣称,他们的受众首先必定是这个承载群体本身的成员,正如在联邦官员的陈述中,他们不得不面向全体公众,以唤起特定的国家形象。

4、类型记忆
在911事件纪念活动中,文化自主性也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不同神义论模式体现了一定的延续性:放弃既有的类型不仅会威胁到正在进行的政治项目,也会损害到过去叙事所制造出的意义,重新唤起人们对于苦难的存在性焦虑和情感性焦虑。


结论


在神义论社会学研究的贡献上,作者提出了三点:第一,社会学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模型以回答神义论解释是如何被模式化和结构化的;第二,如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构成作用,神义论也会产生深刻的象征性和政治性后果;第三,神义论社会学对于研究纪念、追思这类制造意义的活动提供了依据。

政志观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