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们还建议,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遵循“二八法则”。所谓“二八法则”,指的是在跟别人的相处当中,大概80%的时间保持在正向、积极、愉快的相处状态中;而20%的时间可以表达不满、愤怒和抱怨。这样的比例和分寸,被证明是最恰到好处的人际交往模式。合理的抱怨是好的,但我们当然也不希望成为一个习惯性抱怨者,甚至被抱怨占满所有的时间。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不是生活中每一件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值得抱怨,你需要选择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去表达抱怨。
说到底,抱怨的合理性其实植根于一个更加不可动摇的事实: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都是独立的,一个一个的人,这个事实决定了世界上并不真的存在“感同身受”这件事。
几年之前去冰岛游玩,在看到那片遥远土地上的山川河流之时,一行人都屏住了呼吸:大自然是如此惊人地美丽,以至于我们都想跟它融为一体。可是,怎么做才能跟它融为一体呢?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根本没有任何办法能做到这一点。于是,我们只能站在溪流边注视清澈的水面、坐在原野上摸摸墨绿的草秆、跟在骏马身后看看它被风吹动的鬃毛……
人跟自然的关系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不管你有多想亲近对方,终究你们只能是独立的、不同的存在。这决定了没有人能真的知道另外一个人在想什么,他(她)的感受是什么。甚至,即使对方声称他(她)明白这件事情带给你的伤害,这个“伤害”对他(她)来说,也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语汇,而不是真切的感受。只有通过你自己的描述和表达,这种感受才有可能传递给对方。
这或许稍显无奈,但它是个现实。不仅你需要抱怨,对方也需要听到你的抱怨。想象一个“抱怨”能够获得更加坦诚表达的社会吧,那会是个能省去更多麻烦、抑郁、争吵、伤害的社会。所以,或许我们能达成一个这样的共识:当你下一次感觉不满的时候,抱怨地更加理直气壮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