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日本当代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于11月13日下午去世,享年92岁。他被誉为日本“国民诗人”,一生出版过80余部诗集,经历过三次婚姻,又重新回到了一个人生活的状态。谷川俊太郎一生保持创造力与生命力,他认为诗歌是青春的体裁。但年龄越大,诗歌对他而言越容易写出来。他提到日本诗歌教育的问题,认为日本学校教材中对于日本的诗歌并没有做到整体的介绍。此外,他还谈到了日本和中国诗歌的不同。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谷川俊太郎的生平与成就
谷川俊太郎是日本当代著名诗人,被誉为日本“国民诗人”。他一生出版过80余部诗集,包括儿童诗集和民谣。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绘本、译著和随笔。他经历过三次婚姻,最终回到一个人生活的状态。他保持着规律的生活节奏,早晨起床后进行运动,然后开始工作。他处理完约稿和媒体采访邀请后,才有空去写诗歌。
关键观点2: 谷川俊太郎的诗歌理念
谷川俊太郎认为诗歌是青春的体裁,但年龄越大,对他而言诗歌越容易写出来。他强调诗歌的物语性和故事性,希望能够创作出从小孩到老人都能接受的作品。他的诗歌中常有“沉默”的意象,他认为沉默是诗歌语言中重要的部分。他还提到日本语言的特点,强调未说出的内容在表达中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3: 谷川俊太郎对日本诗歌教育的看法
谷川俊太郎对日本的诗歌教育颇有微词,认为日本学校教材中对于日本的诗歌并没有做到整体的介绍。他认为日本诗歌教育的方法论还没有诞生,原因之一就在于明治维新之后古典诗与现代诗过于彻底的诀别。
关键观点4: 谷川俊太郎的中日诗歌比较
谷川俊太郎认为中国与日本诗人相比有一种紧张感。他认为这可能是由中国社会的关系造成的。他还提到了中国古代诗人李贺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中国现代诗的一些看法。
关键观点5: 谷川俊太郎的其他兴趣
谷川俊太郎从小就喜欢组装飞行器和电器,现在也经常在视频网站上看各种造型的无人机。他还谈到了自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用一辆车子走遍全世界的幻想。
正文
据日媒报道,日本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谷川俊太郎于11月13日下午去世,享年92岁。谷川俊太郎自17岁时初涉诗歌创作,21岁时以诗集《二十亿光年的孤独》闻名日本诗坛。在同名诗歌中,他写道:“我是上了年纪的少年/是尚未出生的老人/无所不知的太阳/从几亿年前就默默地为我发光。”
谷川俊太郎,2023年4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谷川俊太郎被誉为日本“国民诗人”,他的诗作被广泛地选入日本中小学以至大学的教材,有着浓郁的口语化和平易近人的特征。例如这首《家族》:姐姐/是谁来了,在阁楼里?/是我们来了。/姐姐/是什么成熟在楼梯上?/是我们在成熟,弟弟啊/我和你、父亲和母亲。(田原 译)
终其一生,谷川保持着创造力与生命力。在随笔集《一个人生活》中,他风趣地思考生死之事:“对我来说,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事情是我降生到这个世界了,而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事是我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为表纪念,界面文化特此重发在2017年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活动中对他的采访。
“问我现在是不是一个人生活啊?这是秘密。问我怎么看待爱?爱也是秘密。”2017年,日本“国民诗人”谷川俊太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谷川俊太郎一生出版过80余部诗集(含儿童诗集和民谣)、近300册绘本、100多册译著、几十册随笔、剧本和编著,经历过三次婚姻,又重新回到了一个人生活的状态。“我现在过的就是日本高龄社会里普通老人的生活,尽管一个人生活,还是很多人在帮助我。”
已至高龄的诗人每天保持着规律的生活节奏,早晨7点起床,做30分钟“呼吸法”的运动之后,早餐时间到来,他不进任何食物,只喝纯蔬菜汁——这个习惯已经坚持5年了。“虽然这次带的蔬菜汁,被成田机场给拦下了。”谷川幽默地补充说。“早餐”之后,他开始工作,打开电脑,查阅需要他写作的约稿,还有媒体的采访邀请。因为没有雇佣专门的助手,所有的约稿和传真都是他一个人在处理。至于诗歌,是处理这些事务之后才有空去顾及的。
年轻的时候,谷川俊太郎认为“诗歌是青春的体裁”,但现在,他并不这么认为了,“对我来说,年龄越大,诗歌越容易写出来。中国诗人不这么样吗?那可能觉得写诗没什么意义了,或者有国家工资养着,不靠写诗也能生活得很好,日本的诗人只有版税和稿费可以拿。”他所认识的女诗人白石嘉寿子已经八十六岁,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他也不知道她是怎么生活的,“中国诗人原来可以有作家协会发工资养着,现在也有吗?真不可思议啊。”
2017年的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活动中的谷川俊太郎
谷川说,跟自己同辈的诗人都已经是“老爷爷老奶奶”了。“我这一代的诗人是很幸福的,那时候诗的读者很多,诗歌也很盛行。尤其六十年代时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写法,我们这代诗人都尝试了。但过了半个多世纪以后,像美术和音乐一样,没有写过的东西几乎不存在了。新生代的诗人实在很辛苦啊。”
谷川俊太郎说,能让更多的读者读懂他的诗也是他从事写作以来就一直想要做到的。“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没上过大学,在日本我们这一代,没上大学很难去找到铁饭碗。但幸运的是,我有机会写作电视剧、话剧和广播剧本,可以通过写作版税来养活自己。正是写作让我赚到版税和稿费,所以读者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从很年轻的时候,我就想要创作从小孩到老人都能接受的作品。”
1950年,厌学的谷川俊太郎放弃了上大学。两年之后,他的处女作《二十亿光年的孤独》由东京创元社出版。诗的“物语性”对他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我的诗歌中的故事性并不输于小说——小说家的书通常都比诗人卖得更好。”
谷川俊太郎和他的老朋友、日本心理学专家家河合隼雄关于“人生是需要物语性的”进行过一次对话。“诗歌尽管不能像小说一样,有宏大的故事结构,但是也应该体现出物语性的场面,诗的开始、中间和结束都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情节性和故事性。”“总是在很多场合被问到,跟青年人说一句话吧,我当然可以说,爱很重要,但这太抽象了,所以我会说, ‘不用电的时候就把开关关掉吧’。”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日]谷川俊太郎 著 田原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6
曾经为《铁臂阿童木》《哈尔的移动城堡》写过主题歌歌词的谷川俊太郎,从年少时就表现出对儿童文学的强烈兴趣,还在读高中的时候,他便热衷阅读《宫泽贤治童话集》, 60年代起,开始创作童谣、出版童话和画册,还翻译了美国儿童文学家Webster的代表作《长腿老头》以及漫画《花生》,共出版绘本近300册。
80年代时,谷川俊太郎与大江健三郎的对话集《自己心中的孩子》出版,对话集讲述的是即使经过了社会和制度的重重压抑,成年人心中也会“残存”孩童时期的秉性,而这种对于这种“残存的童心”的回顾,很可能是对于人性的解放。“儿童文学比长篇巨著更能让我有共鸣,我自己也创作了很多绘本,文字和图像结合在一起,就像电影一样,诗无法表达的可以用绘本来完成。”
尽管为“国民”写诗、为“儿童”写诗,甚至为百多所学校创作校歌,这位“国民诗人”对于日本的诗歌教育颇有微词,认为日本学校教材中对于日本的诗歌并没有做到整体的介绍,“无论是对于日本古老的短歌还有芭蕉所写的俳句,以及明治维新的新诗,文部省的官员们应该都没有能力驾驭。他们并没有把诗歌教育看做日本教育的一环,老师教授诗歌也常常很痛苦。”谷川俊太郎说,日本诗歌教育的方法论还没有诞生,原因之一就在于明治维新之后古典诗与现代诗过于彻底的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