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职场人士觉得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实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与公司的需求存在认知不匹配的问题。自认为拥有高级技能就能获得重要职位的想法,在现实中可能并不适用。
在职场中,只有主动创造价值才能获得机会和认可。通过利用公司资源,主动做出成果并展示给领导看,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支持。
现实职场中竞争激烈,需要不断适应和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论来应对挑战。只有适应这种竞争环境,主动争取机会,才能避免被淘汰的风险。
在职场中,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维护长期的私交关系,即使在离职后也能获得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帮助。
人们需要摒弃学校里不切实际的想法,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职场上的成功。只有在实现成功后,才能真正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理想。
我们接着上午的话题。
上午有人诉苦,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去哪儿都未得重用。
去一个地方未得重用,也许是因为你和这个地方调性不符,去哪儿都未得重用。
答案就一个。
那天聊职场过三关里的第一关,你都过不去。
第一关你过不去未得重用是必然的。
按照德鲁克的说法,这些人本来就不该被重用。
所谓管理层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寻找那些过不了第一关的
,让他们做耗材,等耗费完他们的青春,就把他们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
就这点事儿。
我们很多人学生气很重的。
他以为的职场是自己学卧龙先生,在工位上睡午觉,老板静静侍立在侧,不敢打扰。
等他睡醒,就有要事请教,把公司的印信都交给他,公司的关张赵之类的部门经理,都听他指挥。
结果发现等不到,交给他的都是些打杂的事情,好容易做出点成绩,还被别人抢了功劳。
心下愤愤,我一个名校生,怎么就未得重用?
这其实很正常,双方认知不匹配。
你觉得你是诸葛亮,领导并不这么觉得。
你看以前菊厂那个新员工,写万言书那个,任总怎么批示的?
建议此人送精神病院。
他本以为会等来三顾茅庐,结果完全出乎预料。
这个道理你去甲方待几天,体会会非常深。
为什么呢?因为你见惯了供应商们TO B的销售模式和你平日里作为消费者见的那种TO C是不一样的。
咱们平日里作为消费者,你是怎么去买东西的?你是去逛街,你看上什么,觉得喜欢,要付钱才能拿。
如果你去创业,开一家公司,做TO B的生意,按照这种商铺的思路能卖出去么?
卖不出的。
因为甲方根本不会去逛街。
甲方每天处理那些围着他转的供应商,都处理不过来。
这帮人都是带着技术,带着方案,带着设备,带着团队,自掏腰包,常驻甲方。
每天告诉甲方,你该做这个业务,你该做那个业务,这个能挣钱,怎么怎么挣钱,我都给你规划好了。
回头我把设备给你铺开,我的技术人员给你培训,我让你先挣到钱,等你挣到了,你再付款不迟。
这就是TO C和TO B生意的不同。
TO C的生意是几个商家面对全国客户,TO B的生意是很多商家围绕几个甲方。
你觉得上班这件事,像什么?
当然像后者。
同一时间内,你待在一家公司里,你这辈子待过的公司一共也就那么几家十几家。
所以你指望老板告诉你该做啥,他给你安排资源,让你做成了领功,那除非你是老板亲生的,你是被安排来刷功劳的。
大部分人都不可能这样。
你进到公司里,如果眼里没有活,那你就等着被别人安排打杂。
那些眼里有活的人,他会利用公司里的资源,自己攒吧攒吧。
他去了公司发现,咱们有些什么软件,有些什么硬件,他
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去做一个DEMO,给老板看。
你看,如果按照我做的这个原型系统大规模推广,会给咱们公司构建一个产品,能赚多少钱,或者会给咱们公司平日里的技术运维省下来多少钱。
老板如果看上了,他就会调集资源给到你,让你扩大你的原型系统,去投放市场试试看。
做成了,老板赚到了钱,你赚到了经验,而且在带队伍的过程中,和下面的人构建了指挥关系。
那么下次提拔经理,他就有可能考虑你。
看到了么?你不创造机会你不可能升职加薪的,你坐在那里等人家安排工作,等着诉苦劳,等到35岁被毕业了也等不到。
这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和供应商与甲方的关系是非常近似的。
供应商为什么带着设备,带着技术,亲自帮甲方赚钱?
因为他知道,只有这么做,才有可能拿到项目,
你不干,那你永远没生意。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公平不公平的说法,只有实事求是。
你在家里是爸妈哄着你吃饭,你不吃他们奖励你,如果你吃,你就是乖宝宝,就给你什么好处,于是你小脑袋思考下,觉得还是吃划算。
你去军训体验下。
去晚了,残羹冷炙都没得剩。
去早的人,人家也讲方法论的,第一碗只打半碗,这样快速吃完,第二碗还来得及打满满一份。
社会都是这样的,别说赚钱,哪怕是讨饭,你不抢,咋可能轮到你呢。
不是只有民企是这么伺候甲方的,外企也一样,只要做TO B生意,全世界都一个模式。
我以前待甲方的时候,英特尔不仅带人带技术带设备,方方面面给你照顾到。
甚至我们都离职了,自己去创业,去开公司,他们依然愿意为我们一家创业小公司站台,背书,打着英特尔的旗号做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给我们撑场面。
为什么?
因为人家也在琢磨,万一你们创业做几年,又回甲方了,又去当领导了。
事业会变化,人际关系又不会变化,就像懂王,他竞选了,他落选了,他说不定下次又去竞选了。
长期的私交是很重要的,人家看重的就这个。
所以你看到这生意都做到什么程度了,客户都下野了,依然当客户一样伺候着。
那么对内也是一样。
外企年年都在裁员,你们分公司,你们这条线想要活下去,就要有理由。
你得自己折腾出项目来,你得让集团总部觉得养着你们亚太分部有意义,否则人家就整条线砍了。
所以很多时候没有项目都得自己折腾项目出来,你得不断的让总部觉得你有挣钱的可能,他才会留你。
这就是职场里的那句话,你做过什么不重要,你还能做什么很重要。
你还能不能为总部赚钱,这个预期是需要你自己去营造,去维护的。
咱们这么多读者里面有那些待在外企的,尤其是混到中上层的,看了估计都会心一笑。
那民企就比这残酷多了。
我那天教给读者们的,职场人士的过三关。
你站在学生娃的角度去看,是让你难以接受。
但那一定是符合现实的。
我经常问读者,你到底是想要辩个输赢,还是真的想赢?
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个结果,那就早点放弃学校里带出来的那些虽然正确,但不切实际的想法。
用我告诉你的那些个虽然闻着臭,但是吃着香,那些真的能打赢的套路去反复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