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粥左罗的好奇心
文章不多,每一篇都值得你看。欢迎进来坐坐。
51好读  ›  专栏  ›  粥左罗的好奇心

刘瑜:请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粥左罗的好奇心  · 公众号  ·  · 2020-11-27 21:00

正文

047


作者 l 刘瑜

来源 l 印象笔记 (ID:yxbj100)

分享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你好,我是粥左罗。

身处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被卷入竞争中,所有人都在告诉你要做一个成功者,少有人告诉你可以做一个普通人。

可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变成成功的“别人”,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自己独特的幸福。

如果你此时感到迷茫和焦虑,推荐你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希望对你有启发。


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年轻人发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 从独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


前不久,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刘瑜做了一场关于教育的演讲——《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以一名家长的视角,谈论了今天中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和成功焦虑。


很多人因为恐惧失败,便随波逐流地扎入“踩踏式的竞争”之中,只因大家都这么做。 这就导致了“自我”愈发被压抑,生活愈发平庸无趣。


摆脱迷茫和焦虑,不妨先从“坚定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开始。


以此为起点,去看看自己喜欢什么,去试错,去重来。 放下“更高、更快、更多”的竞赛执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便是自由。




01


不确定性
是社会进步的代价



不确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坏事。 某种意义上,它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社会进步的代价。


自西汉到1949年,中国人均GDP基本保持不变。 此时,生活没有不确定性。 未来就是对过去的不断复制。 你爷爷是铁匠,你爸爸是铁匠,你也是铁匠。


但是,在过去200年间,各个国家经济曲线直线上涨,人类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恰恰是不确定性,为我们带来更多机会,更多可能性。


不确定性在带给我们自由和机会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焦虑。


在现代社会,我们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也因此有了失业的自由; 我们有了受教育的自由,也因此有了考试可能不及格的风险。


自由,好处是无限的可能性,坏处是无限的竞争。


于是,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和竞争,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保障机制,比如社会保障、金融、保险、慈善等等。


大众教育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种保障机制之一,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大众教育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我们应对各种风险。


但是问题来了,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现状,即“军备竞赛”模式。 它包含两个策略——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这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上大学、读研、读博,国内读完、国外读,拿了第一学位、拿第二学位,拿了学位、还想拿各种各样的证书。 家长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从小就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


无限的恶性竞争。


很多家长号召搞素质教育,于是乎,教育部积极响应,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搞素质教育,搞得我们家长现在一听到“素质教育”这四个字,就闻风丧胆。




02


恶性竞争里成长
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



教育的这种“军备竞赛”模式,后果是什么?所有人都疲惫不堪。


你的孩子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 你上两个补习班,他上四个补习班。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妈妈群里,看到一则转发的新闻,讲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妈妈,为了辅导孩子考大学,硬是把自己锻造成一个理工科的学霸。


我当时看完这条新闻后就在妈妈群表态,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们家孩子以后就让她开个奶茶店得了。


结果其他的妈妈纷纷表示,他们的孩子也要开奶茶店。 我就意识到,看来这个奶茶店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家的孩子还是开煎饼店算了。


这种恶性竞争在我看来,会有几个后果。


第一,它是对女权运动的伤害。


无数的职业女性本可以在事业上绽放,结果却因为被卷入这种恶性竞争,不得不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的“军备竞赛”中,放弃自己的事业。


第二,它是对家庭关系的伤害。


本来非常和谐的家庭关系,因为你要逼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导致家庭关系鸡飞狗跳。


第三,它是对教育公平的伤害。


到最后你会发现,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财力。 如果你能上得起最好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那么你的孩子就有前途。


但是,这一切最大的伤害是孩子本身。


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很普遍,自杀的低龄化趋势非常严重,每5位中学生就有1位曾经考虑过自杀。


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的无限憧憬长大,结果,我们所有的大人合谋起来告诉他: 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试,完全了无生趣啊。


就算不抑郁、不自杀,在这样的恶性竞争里成长,也很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


虽然习得了十八般武艺,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




03


人生的目的
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



如何缓解 军备竞赛的压力?


首先,认识你自己。


这可能比你认识世界,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更加重要。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获得越多技能越好。 但是很少鼓励孩子去思考——我是谁? 我最适合干什么? 我能干什么? 我最喜欢干什么?


很少鼓励孩子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


人生是否真的是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 我很怀疑这一点。


我觉得, 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一个人如果因为高密集的补习或者昂贵的咨询服务上了一流大学,大学四年、八年都在凤凰群当中当个凤尾,未必有利于他的成长。


一个自由散漫的人,因为听父母的话考了公务员,无论升到处级或者厅级,他可能每天都会觉得自己在穿一双不适合自己脚的鞋。


为什么现在青少年这么多抑郁,这么多焦虑? 就是因为这种错配。


很多人根本不是从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出发去选择专业、去找工作,而是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走别人的路,让自己说去吧”。


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年轻人发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 从独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


如果你问家长为什么给孩子报兴趣班? 是因为“别人都报了”。


如果你问大学生为什么选这个专业? 是因为“好找工作”。


如果你问职场人为什么干这个工作? 是因为“稳定、收入高、让父母放心”。


哪怕你换一个工作,也不是因为你喜欢这个新的工作,而是因为你太讨厌上一个工作了。


所以,你的人生就是无穷无尽的逃跑。




04


往人多的地方扎
只会是踩踏式竞争



但是,这种随波逐流带来的安全感在我看来,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因为你往人最多的地方扎,怎么 可能安全? 那肯定是踩踏式的竞争。


硅谷的投资家彼得·蒂尔写过一本书,《从0到1》,就是说这个投资原理。


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 要从竞争中胜出,你要做1,不要去做10001。 你去做10001,肯定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为你前面已经有10000人了。


我先生曾经跟我商量,要不要让孩子学弹钢琴。


我就说不要,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万孩子在学钢琴,咱们楼上楼下就有四五家,在这种情况下学钢琴,要想出类拔萃,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还不如让孩子学习古希腊罗马史呢。


当然其实我就是懒,属于那种不战而降的妈妈。


彼得·蒂尔有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人们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引自列夫·托尔斯泰)但是事实恰好相反。


不幸的人都是一样的,而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


为什么?


因为不幸的人都在走别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辟蹊径。


人人都在做金融的时候,他去做互联网;

人人都在做互联网的时候,他去拍电影;

人人都在拍电影的时候,他去搞教育;

人人都搞教育的时候,他又回来做金融。


这就是独辟蹊径。


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说,也是这样。 很多人都发现了中美教育的一个悖论: 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好,相比之下,美国很多中小学生连基本的加减乘除都不好。


但是,到了大学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美国的优势开始出现了,最后各种诺贝尔奖,他们拿的最多,而中国本土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少而又少。


这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悖论,我觉得就和是否鼓励“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有关。


当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就会被发挥到极致。


而当大多数孩子都在同一个标准面前踩踏式竞争,忙得根本没有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于是就很难出彩。


他可能因为强大的外在压力而做到及格,甚至良好,但是因为缺乏内在的热情,他很难做到优秀、做到极致。


可能有些年轻人会说,我不是没有勇气去尝试,但是我不知道该干什么; 我也想跟随内心,但是我的内心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这不奇怪,你从小都在流水线上长大,你真的不知道下了流水线应该干什么。


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父母、老师给为你指明各种前进的路标,前进,左拐,右拐,突然有一天方向盘交给你自己了,你不知道怎么办、迷茫很正常。


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它是一种习得的能力。


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断探索、试错中试出来的。


你不可能坐在房间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突然就顿悟了,啊,我应该去干这个。


没有一个人的“自我”在十几岁,二十几岁时就是一个成品,它不是草丛中的一块宝玉。


你最初找到的仅仅是一块石头,你得把这个石头雕刻成你自己,这才是发现自我的过程。




05


社会充满了成功学
却没有教人失败的勇气



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不敢去试错,就是害怕失败。 既然是试错,肯定就会犯错,结果可能就会失败。


现在,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


社会、老师,家长不停地引导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其实,成功有实力、运气、关系、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热血,就能成功。


前段时间,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的事件震惊全国,大家都觉得“匪夷所思”。


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封遗书,因为做实验失败,他觉得自己是个废物。


这当然让人非常痛心,人们想不通: 为什么他宁愿自杀,也不选择退学、休学?


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社会有太多错误的失败观。 这种失败观首先就体现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但失败其实是认识自我的一条必经之路,因为失败,让我们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兴趣的限度。


失败是一个信号机制,提醒我们该拐弯的时候拐弯,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但是我们的教育鄙视放弃、鄙视失败,还发明了很多褒义词鼓励这种极其痛苦的坚持: 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决不放弃、战胜自我……


你说你方向都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坚定不移? 都走到死胡同了,为什么要决不放弃?


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止损机制。


李雪琴,目前中国最好的脱口秀演员之一。


她去纽约留学之前都是一个标准的北大人,但是因为抑郁或其他个人原因,没拿到学位就回老家了,开始网络卖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