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评论
积极、稳健、有见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婚事新办树新风丨大家谈 ·  23 小时前  
CHINADAILY  ·  World丨Israeli strikes ... ·  5 天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双语】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 MFA ... ·  5 天前  
CHINADAILY  ·  China丨Fact-distorting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评论

“口服司美”不含司美格鲁肽,李逵李鬼不能分不清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4-11-04 17:45

正文

在司美格鲁肽火起来的另一面,是一条快速做大的非法产业链

电商平台上“口服司美”“GLP-1”类产品的代工信息。图/电商平台截图

文 | 重舟

“不节食、不运动,躺着就能瘦”“什么人都可以用司美格鲁肽,减肥效果立竿见影”……不同平台关于“口服司美”产品的此类介绍,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

据新京报报道,国内口服的司美格鲁肽于今年1月获批,是国内目前首个及唯一获批上市的口服GLP-1药物,需要处方才能购买。但在电商平台上,“口服司美”“GLP-1活性胶囊”“司美纤体饮”等“冒牌司美”层出不穷。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口服司美”大多并不含司美格鲁肽,只是一个宣传的幌子。在互联网上,通过“代工厂”自制一款类似的“冒牌司美”每盒成本不到20元。更有违法者,在互联网上售卖司美格鲁肽原料,生产销售未经审批的司美格鲁肽针剂。

这几年,司美格鲁肽俨然成了网红级的减肥“神药”,让有着肥胖困扰的群体趋之若鹜。但实际上,这种疯狂的追逐中,夹着诸多的风险。比如,司美格鲁肽直到今年6月才在国内获批减肥适应症,而在此之前,司美格鲁肽只被批准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

从最新的报道看,迷恋司美格鲁肽的群体,可能不仅存在滥用药物的风险,还可能遭遇着“冒牌司美格鲁肽”的侵害。

调查发现,尽管在一些网络平台上,打着司美格鲁肽标签的产品随处可见,且形式从胶囊到口服液,再到压片等五花八门,可真实性却要打上问号。如有的“司美格鲁肽产品,主要成分其实是浓缩芒果粉、香瓜浓缩粉等,不仅疗效堪忧,且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不适反应——有人吃完胃疼胸闷去医院输液;有人喝完半夜流了两次鼻血。

更进一步,网络上各类“口服司美”产品的代工厂也随处可见。出自这些代工厂的“司美格鲁肽产品,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做出风格各异的包装,但内里的成分,则主要是“纯天然植物提取”“益生菌”等,与真正司美格鲁肽并无关系。有业内人士明确指出,当下一些“口服司美”的成分就是之前一些减肥产品常用的成分,只是利用司美的名头“硬蹭”。

可以说,在司美格鲁肽火起来的另一面,是一条快速做大的非法产业链。从虚假宣传,到制造“冒牌美司”,再到相关原料违法销售及非法添加,这条产业链,不仅误导着大众对司美格鲁肽的认知,让他们分不清“谁是李逵,谁是李鬼”,骗取消费者的金钱,也带来显而易见的健康危害和对法律底线的突破。

如生产和销售各类宣称含有司美格鲁肽或GLP-1但实际上并不含有的产品,属于欺诈消费者,情节严重的可能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罪;未经许可生产并销售司美格鲁肽针剂或口服剂型,则涉嫌妨害药品管理罪;在保健品中随意添加“司美格鲁肽”同样属于违法行为。

事实上,这方面已有监管出手。去年3月,浙江省绍兴诸暨市公安局食药环知森大队侦破全国首例非法研发、生产、销售治疗2型糖尿病核心成分司美格鲁肽案件。初步查明,此类“三无”假药产品通过各级代理流入到全国20多个省份,销售金额逾亿元。

但在针对性查处“大案”的基础上,面对司美格鲁肽灰色利益链的狂欢,还是要付诸常态化治理。如大量冒牌司美格鲁肽产品在网络平台上随意销售,从商家的资质到产品的质量,理应有更多源头性的把关。这方面,平台理当守土有责,拿出治理决心。而像处方药,能否在直播间销售、推广,这本身值得严肃审视。

此外,应加大对相关代工厂、原料厂的线下监管。当大量假冒司美格鲁肽产品能够随意流通,通过对产品追根溯源实现对源头工厂生产和原料销售的规范,按说应该不是难事。

还要指出的是,要让围绕司美格鲁肽的市场虚火降温,压缩虚假营销和假冒产品“作乱”的空间,也有赖于全社会对司美格鲁肽的真实疗效有更理性、科学的认知。相关科普也该及时跟上。

无论如何,一款处方药,变得仿佛什么机构都可以销售,什么人都可以买,这本身不正常。而相关的假冒产品遍地开花,这更凸显了某种“病态”,理当得到系统性的“疗治”。

撰稿 / 重舟(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推荐阅读:

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安全也别落下 | 新京报快评

“私人影院”哪能公开打色情擦边球 | 新京报快评

别被“邮寄黄金”骗局忽悠了 | 新京报快评

买鞋竟被索要“试鞋费”,商家莫“见利忘义” | 新京报快评

读懂“痛经假”热搜背后期待,让女职工“敢请假”| 新京报评论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