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专注于高质量的数字内容,提供小说、美食、旅行、科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和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松弛感,是最好的养生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我不开心是因为情商高——烂好人都这么说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7-05 21:03

正文

烂好人与真小人

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描述白、鹿两大世家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其实很像一个人成长中所面临的考验。

小说里,刚开始是为了实利之争,但可笑的是这种实利来自迷信,来自自我感觉良好,白家想要换到鹿家的风水宝地。

就像孩子,刚开始想要的东西多是身体所需的,跟吃有关的欲望,能让身体直接感受到愉悦的东西。

还有玩具,玩具在大人眼中看来可能没价值,但不值几毛钱的弹珠、牌卡,在孩子眼里就是宝贝,是重要的东西。

渐渐地,这场争斗往面子的方向去,离物质远了。孩子长大了,懂得什么东西值钱了,弹珠、牌卡之类的东西没价值了。

可笑的是,过去把弹珠和牌卡视为珍宝的想象力,转移至名望、面子。

人开始变得虚伪,开始嘴里说不要,手心却伸出去讨;光天化日,众人面前貌似什么都不干,到了夜里偷偷的干,大大的干。

孩子之间打闹,多的是鼻涕和眼泪;大人之间的争斗,可是多了浓浓的血腥味。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喜欢「真小人」,胜过伪君子。

因为真小人容易理解,就像《白鹿原》里头的黑娃。

黑娃一不像鹿子霖,到处睡别人老婆,连自己的儿媳妇儿也不放过,被揭发了还恼羞成怒,要弄死传送流言蜚语的人,而不是检讨自己。

二不像白嘉轩,一辈子为了自己的面子、家族的面子,儿子女儿可以不认,说是为了整个家,实则为了他自己。

黑娃想要什么,他就说,他就去要。别人动他老婆,他就用自己的力量去讨公道。他不讲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他做他自己。

其实真小人跟伪君子半斤八两,都谈不上有多好,但当更多人喜欢真小人,实则更多的是喜欢「真」,而非「小人」。

这是在不得不的选择中,过期的泡面跟长霉的馒头之间选一个,有其他选择的人,无须降格以求。

然而,有些人被称为「烂好人」。

烂好人活得虚伪,却彷佛没有得到什么实利。

甚至可能自己活得非常痛苦,却还无法拒绝别人施加更大的痛苦给他。并且他忍着痛,好像这个痛苦是他该受的、应得的。

为什么烂好人在虚伪中活得痛苦,却放不下这种痛苦?

因为烂好人并非无所求,他求认同并逃避冲突,但这都是把自己的快乐交在别人手上,所以再怎么求,快乐都无法真正回到自己身上。

烂好人的圣母情结

对烂好人,有种描述可以说是「陷入圣母情结的人」。

英国咨询师雅基.马森(Jacqui Marson)在《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Curse of Lovely)中,谈到一种强迫心理,称为「圣母情结」。

陷入圣母情结的人,活在一种不健康的假我状态。

简单说,就是活得虚伪。

马森认为圣母情结的人要不是活得像是「愤怒逃避者」,就是「认可追求者」,或是两者的综合体。

无法面对他人对自己的任何批评,很害怕被指责。或者非常重视他人的认可,得不到认可就活得非常惶恐。

对于这两者,马森阐释圣母情结的人大体有八种表现,这八种表现也是八种内心痛苦的来源:

1. 总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

2. 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即使受了委屈。

3. 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行事。

4. 面对重要他人(长辈、师长、爱人……),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

5. 不敢在大庭广众下与人起冲突。

6. 害怕做任何可能引人注目的事。

7. 在关系中,总是害怕欠别人什么,因而习惯单方面补偿对方。

8. 过度夸大拒绝别人的后果。

综合以上八点,烂好人之所以痛苦,在于他的生活没有真正的边界。任何人都可以侵门踏户,对他予取予求。

但这个权力是虚伪者给予他人的,好像别人拿起鞭子要打人,自己还把脸凑上去。

他不敢告诉别人他好痛,所以不只脸痛,心更痛。

长期的痛苦下,自然很能保持心理的和谐。

o   烂好人可能是有圣母情结的母亲,一家老小全靠她一个人像超人一样做所有家务,每个人都享受她的付出,却不怎么感恩。

o   有圣母情结的爱人,很怕另一半失望,即使对方把工作看得比自己重要,即使对方在某方面完全不顾自己的需求,却不敢表达自己,在生活各种环节演出假高潮。

o   有圣母情结的职员,即使自己的工作还没干完,长官无理的要求,同事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丢到他身上,因为大家知道他不会拒绝,他是好人。

马森告诉我们,这种不健康的假我,非但会使一个人不快乐,还会使一个人失控。

就像当父母的,有时也需要用健康的假我面对孩子。

育儿书里头说的,爸妈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有时需要假装生气,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重要的,不该做的。

假装生气不是欺骗孩子,而是避免真的生气。

因为往往当一个人真的生气,他就很难控制自己的言行,可能说了伤人的话,甚至使用暴力。

有时,假装生气是为了保护孩子,让自己有空间缓冲情绪。

同时避免扮演圣母情结的父母,失去对孩子应有的管教,把教养中的怒气自己吞,却逼使自己达到临界点而失控。

圣母情结就像幽灵,是一个人内心的执念,好比《白鹿原》中的白嘉轩,他是一个不懂得拒绝的人。

他不懂得拒绝谁呢?

他不懂得拒绝祖宗、家法。这两者深深的烙印在他的心中,时时刻刻监督着他,他做的每一件事,看起来都是为自己做的,实际上却都是为了别人。

到最后,哪些是为了自己,哪些是为了家,哪些是为了祖宗,他自己都分不清。

最后他伤害了所有的人,包括自己。

拒当烂好人,从理解情商开始

情商是什么?按照早期提出情商的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戈尔曼(Daniel Goleman),以及后继研究者如华盛顿大学心理系教授戈特曼(John Gottman)的研究和定义,情商包括底下特征:

1. 觉察、理解、表达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2. 该能力包括对自己与他人

3. 情商是个体「感觉」、「行为」与「想法」之间的有效转移

4. 情商可以培养

5. 情商可与其他多元智能的商数互相影响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烂好人是一种低情商的表现。

近期在网络上看到几篇说「情商无用」、「高情商害人」的文,其实谈的都不是真的高情商,实际上连情商都不算。

逻辑学有个名词叫「稻草人谬误」,亦即说的是 A,实则认知的是非 A。

好比这几天看到一些文章,把「情商」说成忍耐、不勇敢、盲目配合他人,甚至一种孬的行为或心态。

这个结果就是创造了一个稻草人,一个假的情商定义。因为情商高低明明是看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在社交冲突中如何化解,而不是压抑自己好逃避批评,或是拍他人马屁好追求认同。

明明情商有实际的理论研究和定义,如果不就这些研究和定义来谈情商,形同抹黑情商,并且也让实际上不理解情商,甚至需要提升情商的人,忽视了情商。

标新立异,看起来好像比情商研究者高一级,其实可能只表现了自己的无知。

再举个例子,好比当我们谈一个人高智商。

高智商指的是「经过智力测验」,智力达到一个级别,譬如要成为门萨会员,有一个接近智力测验 150 分的门坎。

情商同样有测验,如果没有经过情商测验,自己说自己高情商,然后说高情伤害了我,这种说法根本和情商无关。

相反地,从情商的定义来说,一个符合马森圣母情结表现的烂好人,对照情商测验的题目(大家可以找来看),做出来的结果将是低分,而不是高分。

当个真好人,你可以「假」一点。

虚伪,某个角度来说指的是「一个人无法真诚的做自己」。

对于什么是自己,就牵涉到一个人对自我的探索。

o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总有些区块,我们无法靠自己认识」,譬如佛洛伊德的「潜意识」。

o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来自建构,建构本身就是认识的过程,譬如皮亚杰。

o   还有些心理学家着重自我与环境、他我的互动,自我除了自己看自己,还包括通过他人的「镜射」,如自体心理学。

其中,心理学家温尼科特(D. W.Winnicott)在《伪装与真实》(Playingand Reality)对真我与假我做了很多论述。

他并不认为一个人拿出假我,而不以真我示人,肯定就是虚伪的,道德上有瑕疵的。

在社会上生活,更多依靠的是情商,因为人际关系的相处,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方式。

因此温尼科特以为有所谓「健康的假我」。

当我们在社会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维系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尽管偶尔没有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但我们很清楚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那么这样的假我无碍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譬如一个人在工作上跟同事之间,保持基本的友好,他不想让朋友圈的某些私人信息被同事看见,所以设了分组,这无伤大雅。

相反地,有些人成天去批评别人不开朋友圈,或者什么朋友圈设定只能看到三天就如何如何有鬼。

反之,那些批评的人真的完全敞开自身了吗?

实际上,一般人都是在社交生活中,某种程度的有所保留,就像温尼科特所说的,以「健康的假我」示人。

只要不是为了欺骗别人谋取利益,或是做了之后自己内心会不安、自责等负面情绪。自己怎么拿捏人际界线,那是个人自由。

进而我们会发现,所谓的虚伪,与其说不敢做自己,不如说虚伪的本质在于「欺骗」。

欺骗的对象不只是他人,还包括自己。

烂好人的虚伪困境,就在于把自己陷于不能做自己的处境,不得不一个人面对焦虑,逐渐造成不健康的假我占据了整个生活。

重新爱自己

从情商的角度,不想再当烂好人其实是培养情商的历程,活出我们自己,爱自己。

我们可以试着这么做:

自我肯定,并给予激励。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我们可以每天做纪录,记下自己今天的好表现。譬如「过去一直不敢拒绝邻居借酱油,今天我做到了,虽然理由很烂,但至少是个开始。」

并且我们每天反思今天我们做了什么,记住这么做带给我们的感受,并且我们可以拟定下一次的目标。为了强化行为,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激励,好比做到某个次数或效果,就去吃顿大餐。

认清自己的恐惧。

当我们逃避批评或过份追求认同,背后都有一个害怕受伤的心。这无可厚非,没有人喜欢在社交中与他人产生摩擦。但是,当我们活得失去自己,在当中屡屡受伤,开始正视自己的恐惧,是一个必要的开始。

放下完美主义。

烂好人往往有一种完美主义,放大失败,忽视成功。深怕对不起任何一个人,哪怕其他人根本不在意;深怕任何一件事做不好,哪怕其他时候表现都不错。

当我们不想继续做烂好人,也是一个道理,改善是渐进的,哪怕只是0.1%的改变,都值得鼓励。

完美主义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压力会成为我们难以改善的阻力,反而更容易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让自己屡屡受挫而放弃。

建立一个「升級」清单。

一个烂好人的圣母情结,现实中往往有轻重缓急,譬如「一个有直男癌的男孩子,遇到困难,可能向爸妈求援很容易,要跟女朋友求援很难,感觉没面子。」

我们可以列一个等级列表,这可以让我们更清楚我们在意主要问题,从比较容易改善的小事做起,逐步建立信心,慢慢往更大的转变推进。

重新划清人际边界,互相尊重。

我们无须对每个人的情绪负责,也并非让别人失望就肯定是我们的错。烂好人之所以不是真好人,往往就在于烂好人剥夺了别人成长的机会。

好比「当一个无微不至的母亲,教育出无法独立在社会生存的孩子」,请问这是对孩子好,还是伤害了孩子?

每个人都有他的自我,划定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好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

把握每个自我觉察的机会。

每当我们因为勉强自己而焦虑、不安,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做自我觉察,找个安静的地方,做几个深呼吸,在深呼吸的同时(刚开始可以数拍子)去感觉我们内心的情绪,感觉我们身上肌肉和身体部位的不适与紧张。

从正念(mindfulness)的角度说,当我们不知不觉当了烂好人,我们的身体可能早有反应,记住这些反应,和我们的身体,以及内心的声音对话。

聆听我们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绪,真实的恐惧,真实的希望,以及那些框架我们自己,带给我们压力的种种想法。

正如马森在《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的序言:

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别人的认可、欣赏、尊重是吸引来的,而不是乞讨。 

关于本文

o   作者:高浩容,哲学、教育双博士生,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著有《心灵驯兽师》等十多部出版品。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

o   公众号:故事心理(ID:studiomowen)

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

〔英〕雅基·马森

¥16.99 ¥12.99 限时特价

评分:8.4

无数鸡汤文中写道:你要学会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


可是,无论这个道理有多正确,你有多认同,实际生活中的你依然做不到。不是因为你努力不够,也不是你的问题如何根深蒂固,你只是需要一套更清晰的自助指南。


在英国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看来,你之所以踏不出爱自己的第一步,是因为内心深处不能接受现在的自己。你习惯于将全部能量用于温暖他人、赢得他人的认可,而且一旦停止这样做,就会觉得非常内疚,仿佛受了一场「圣母诅咒」。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