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大家端午安康吉祥!
关于“
端午
”
槐幄如云,榴花半吐,又是一年端午将至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等。端午节期间,各地民众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艾草菖蒲……习俗名目繁多,因地而异。
那么,在丰富多样的端午习俗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内涵?我们今天过端午节,它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这要从端午节的由来说起。端午节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至少两千年的历史。目前,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说法是起源于“恶日禁忌”和“纪念屈原”,此外还有纪念吴国名相伍子胥、晋国名士介子推、越王勾践、孝女曹娥,以及起源于龙图腾等说法。
古人认为,五月是“阴阳争,死生分”的月份。农历五月是夏至所在之月,日照时间最长。夏至到来要开始数伏,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这也是暑热难挨,各种疾患、时疫流行的季节,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
为了辟毒逐疫,保证人类生命的安全,人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为战胜即将到来的疾疫做好充分准备,以便顺利度过这个季节。
中国古代诗词中对这些民俗活动有丰富的记载。欧阳修《渔家傲》:“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五月五,古人沐兰汤浴,饮菖蒲叶浸制的药酒,以驱疾疫。苏轼《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五月五,人们以五彩丝线系手臂,名之为长命缕;胸前佩挂符箓,以避灾邪。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诗中写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挂艾叶、采草药、喝端午酒等蠲除毒气的习俗。
关于节气:芒种
它是夏天的第三个节气
,
特别是今年它在端午前的一天到来,对于天地间众生万物来说都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个日子它们可以尽情吸收天地能量,抓紧时间茁壮成长。
比如咱们中医村的义工们在烈日炎炎之下,在大片大片的蚕豆地里,紧着时间收成,同时种下绿油油的水稻,希望它赶上端午接收饱饱的阳能;山上的金银花、月季花争先恐后的开放;山上的野桑椹迎风掉落,颗颗乌黑晶莹……
这些一切,都展示着这个节日应该有的色彩和饱满。
我们也一样,在炎炎夏日到来之际,会准备解暑可口的月季桑椹饮,顶着“好运来”的草帽在地里挥舞镰刀,以及不得不提能助我们安心度夏的白芷香囊。
虽说忙碌,但是心安。一群可爱的人在田地里享受着心满意足的时刻,这便是我们收获的季节。我们在一起,就是向往的生活!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够尽情享受这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