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可谓是迄今为止对于两万五千里长征最具概括性的文学作品。正是这首作品,人们知道了雪山、草地、金沙江、大渡河……漫长而艰难的征程,每一步的迈出都必定会有一个难忘而动人的故事,就如同歌剧《金沙江畔》。
今晚19:30分,
国家大剧院经典民族歌剧电影《金沙江畔》
,带您在银幕中
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以歌剧语汇解读长征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以这部时代精品力作迎接“七一”党的生日。
《金沙江畔》是红军作家陈靖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小说。1934年,陈靖从家乡贵州瓮安县参加了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次年抵达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金沙江畔的藏族聚居区。小说《金沙江畔》就是围绕着红二方面军通过藏族聚居区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历史事件写成的。
从小说、评剧,再到电影,
《金沙江畔》
可谓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201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国家大剧院将同名小说《金沙江畔》进行改编,首次搬至歌剧舞台。由著名导演
廖向红
执导,作曲家
雷蕾
作曲,剧作家
冯柏铭、冯必烈
担任编剧。
本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原则,接到《金沙江畔》的创作任务后,主创团队历时三年曾先后赴云南进行采风。
穿越峡谷与雪山,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艺术家们深刻地感受到当年红军的艰苦卓绝
。与此同时,在康巴藏族的文化、民俗中,汲取着艺术的灵感与养料,艺术家们收集了众多珍贵的一手素材。并将采风的所听、所见、所感,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再加工,融入到歌剧的创作中。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迪庆文工团副团长达摩鲁卓唱给我听的一曲当地的歌谣,那是他童年的记忆,是母亲在地里干活儿时唱的康巴民歌。我把它加以发展,献给了正直、勇敢、美丽的女主角卓玛公主。”
作曲家雷蕾搜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这些“最珍贵、最闪光,灵魂一般存在”的民族民间音乐,成为歌剧创作的重要源泉。此外,雷蕾还将江西民歌、昆曲等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并让浓郁的民间音乐与歌剧的交响化、戏剧化相交融,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赋予全剧音乐强烈的戏剧张力。
剧作家
冯柏铭、冯必烈
在充分尊重小说原著的基础上,根据歌剧艺术的特征,强化音乐性与戏剧性,并以生动的人物刻画、打动人心的情节,彰显伟大的长征精神与军民鱼水情深。
“万里长征是用脚走出来的,我希望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跋涉的形象刻画在观众的心中。“
导演
廖向红
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用具有历史真实和生活质感的造型形式去呈现金沙江畔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刻画了红军战士艰难“跋涉”的群像画面,为这部作品注入了震撼人心的生命力。
《金沙江畔》讲述了长征途中,红军先遣团在团长金明带领下突破金沙江,凭借严明的纪律和友好的民族政策,消除了藏族姑娘卓玛对红军的误会,并赢得藏区土司桑吉的信任,成功借道,使红军主力继续北上的故事。
在今晚的歌剧电影中,指挥家
张国勇
将率领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携手
王喆、王泽南、刘珊、赵明、王宏尧、王鹤翔
等实力派歌唱家与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
歌剧演员队
循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再次踏上这片热土,重温风雨如磐又激情飞扬的岁月。
在演出开始前夕,作曲家
雷蕾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王喆
将作客我们的导赏环节,与主持人
姚雪松
一起畅谈剧目创作的台前幕后。
·
主创团队接受到《金沙江畔》创作邀请时的感受?
·
采风过程中有哪些灵感和收获?
·
剧中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唱段?
本场演出由央视网提供超高清播出信号,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以及多家网络平台同步直播,点击“
阅读原文
”可直接进入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播出页,亦可扫描下方各媒体渠道海报二维码观看。